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写真邈真赞,是以写真肖像和撰写赞文相结合的形式,为后世子孙缅怀之用。现藏于甘肃省榆中县博物馆的《方氏像谱》,是明清时期的一本族谱,里面有一篇思亲怀旧之文。其形式和内容,应归于"写真赞",和敦煌写真邈真赞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献中有不少的碑铭赞文,经过前辈学者的整理、编辑,已然汇集成册,成果斐然。但由于这些赞文多用骈文,用典繁多,且其中有大量的佛典,故而十分难解,为此本人不揣浅陋,考诸佛学及文史典籍,略作笺注,以求教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赞文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以赞美歌颂为主要文学目的,发展至唐代,赞文达到了浑然圆融的境界。李白的赞文在唐代赞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赞文形式美,音韵和谐,语言清新俊逸,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李白的宗教信仰、交友观念和唐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古代名人的画像大都有赞文。赞是一种文体,一般四字一句,隔句用韵,短小精悍。像赞是古人写的一种精短的作品,有的是自写的,有的是后人出于对前贤的敬仰而写的。对孔子的坐像,后人怀着崇敬之情赞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宋代大文豪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临终前自赞画像:“目若新生之犊,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赞文简洁活泼,既道出了迁客骚人胸中的郁悒,又抒发了聊乘化以归尽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赞文或者说颂赞在古代文学史上由来已久,较为熟知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独特运用的"太史公曰"的评论性赞文。文人对先贤之鸿鹄巨作进行品评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项传统,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品评文学。《列仙传》作为一部重要的道教辅释小说,在道教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六朝时期,文人们对之欣赏的较多,对其文本的赞文或诗评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形成。文章试图简要分析《列仙传》今本的赞文,来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任伟 《河西学院学报》2013,(6):40-45,64
敦煌碑铭赞文对于研究中古时期敦煌地区的历史状况、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赞文中多用典故给准确解读这些文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文章尝试结合传世文献和敦煌资料,对其中的用典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7.
马庆云先生的博文《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不合格》在语文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认同者反对者各持己见,争论热烈。我认为,对马先生之文,最重要的不是就“文”论(赞、驳)“文”,而应理性分析,反思自我,反思社会。  相似文献   

8.
“赞”字本义为“进见以贝为礼”,引申为“助也”、“明也”.其引申义在上古赞辞乃至后世赞文中得到充分体现.上古赞辞可分为仪式赞辞和非仪式赞辞,为后世赞文之源头.上古赞辞的形式和内容为后世赞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六朝开始 ,由于文体辨析观念的深入 ,文与史的区分日趋明显 ;但与此同时 ,六朝人仍将史书的赞论视为“文” ,视作一种特殊的独立文体 ,这其中的奥妙在于这些赞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用典 ,合乎当时流行的骈文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文下有一注释是这样的: [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中的典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语际转换过程中的主要难度所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于典故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在翻译界得到普遍的好评,其中对典故的处理技巧有其独到之功。对许译唐诗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做出分析归类,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提供可鉴之资,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典故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经常用典,鲜明生动的形象性,精深不露的含蓄性,字数严格的规定性,决定了诗词用典的频繁性。从用典的方式上看,引用典故有明引和暗引;从用典的性质上看,引用典故分用事和用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事也可以引入诗词中成为新的“典故”。  相似文献   

13.
韦庄是唐末诗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在典故的运用上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韦庄诗中的典故根据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思乡之情等五大类。这些典故通俗易懂、浅显明了,而“新奇可爱”是其最重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科研论文中参考文献和注释的注录存在一些明显不同的做法,从而使这一问题显得比较随意和混乱。从参考文献和注释的内涵以及内在区分考虑,引文(包括直接引文和间接引文)应以参考文献而不是注释形式加以标明;参考文献一般应标明具体页码,注释则一般不存在指明页码的问题;注释应置于参考文献之前。  相似文献   

15.
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轩词用典之量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典故内涵进行重新审视与界定的基础上,认为严格精确之修辞学意义上的典故应归结为四层内涵.然后以此四层内涵为主要判别标;准,对稼轩词用典进行了统计和定性定量分析.这种统计和分析不但对研究作为词人的辛稼轩的主体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我们入思稼轩其人其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可以经由用典视角与稼轩这个英雄词人和词坛圣手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体悟与解读,更加深刻地把握其词作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温家宝总理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多次引用经典话语,这些引语十分耐人寻味,值得认真分析探讨。文章拟从两个角度来解读这种引语现象:社会文化和语用环境角度。探究社会文化根源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尊古崇圣的思想、对含蓄美的崇尚以及风雅才学的体现。引语的语用环境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引语的使用受元语篇语义的暗示和规约。最后,从引用主体和接受主体两个方面来分析温总理的引语运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墓志中表幼年的词语,有一部分是由用典产生的。它们分别出自《诗经》、《礼记》、《左传》以及各类史书典籍。这些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使语言更加精炼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尤其是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历史典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历史文化问题并就相关的典故和习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撰征赋》和《山居赋》篇体长大,目前的注本很少,注释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两赋注释中的部分典故、史实进行了补充、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