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西方教育相结合 东西方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之处在于,东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学生死记硬背的成分多。西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点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新加坡教育将东西方的两种教育方法进行结合,吸取各自的一些东西,试图建立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
动物和人类有着很亲密的关系,他们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而另一方面这些动物词在人类的交流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在东西方文化中动物词也有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应对与个性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初,人们从具体的个性特质层面出发.对二的关系进行研究,大五因素理论提出后,因素或维度逐渐成为研究应对与个性关系新的出发点。由于许多研究结果出现的相互矛盾.近年来,沉寂已久的个性类型学又重新崛起.成为研究二关系的新视角。在个性研究范畴内介绍西方应对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对我国应对与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范式或启发。  相似文献   

5.
对于教师专业地位、专业知识和专业培养的方向,学界一直未有统一的认识。新时期各国教师教育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曾提出的“为了21世纪培养教师”已然成为过去式,而“如何在21世纪培养教师”(HowtoPrepareTeachersinthe21stCentury)则成为东、西方教师教育领域共同的议题。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特组织召开本次峰会,诚邀全球教师教育领域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会,以促进东、西方同仁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对于教师专业地位、专业知识和专业培养的方向,学界一直未有统一的认识。新时期各国教师教育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曾提出的“为了21世纪培养教师”已然成为过去式,而“如何在21世纪培养教师”(HowtoPrepareTeachersinthe21stCentury)则成为东、西方教师教育领域共同的议题。在此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特组织召开本次峰会,诚邀全球教师教育领域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会,以促进东、西方同仁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哈立德之书》是阿拉伯裔美国小说的开创之作,在现代阿拉伯文学界、美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均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小说不仅体现了阿拉伯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相互借鉴与结合的鲜明特征,而且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产物,因此,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处理当代东西民族方关系与东西方文化关系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塔伊布·萨利赫被认为是一位探寻中西方矛盾及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政治"性作家,他的《北迁季节》是对他"政治"性作家的头衔精确详尽的阐释。尝试对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进行解构,对文化殖民的强有力反击,并对西方殖民话语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9.
辯証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認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由于自己內部的矛盾,正是由于內部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內因。而且只有通过斗爭的方式最后才能达到矛盾的解决。这种解决就是通过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死亡而表現出来。毛澤东同志創造性地闡发了事物发展的这种过程,他說:“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对立成份讓位于新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对立成份,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結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这就是說,毛澤东同  相似文献   

10.
李欣 《初中生之友》2011,(28):38-38
<正>东、西、南、北这几个方位词,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碰到。比如河北、湖南、刮东风、夕阳西下等等。汉语中的东、西、南、北并不只是表示方向,它们还有其他的含义。我们常用"东西"这个词来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而这个词义的产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南北朝以前,"东西"都只指东方与西方,而没有表示事物的意思,如《孟子》"人性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里的东西就指东边和西边。由于东、西方向的相对,所以一东一西,可  相似文献   

11.
欧洲是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主要场所,而德国又是美苏在欧洲争夺的中心。但冷战的起源则来自欧洲的东南端,即巴尔干半岛。在那里聚汇着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的矛盾:的里雅斯特的争端、处置战败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问题、黑海海峡的风波、希腊内战……导致杜鲁门主义的诞生,从而揭开冷战的帷幕。  相似文献   

12.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因为"德国问题"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不同的对德政策理念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最终,德国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爆发的催化剂。探讨冷战起源的德国因素可以揭示出冷战从地区性对抗到全球扩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起源、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潜能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够帮助欣赏者提高鉴赏能力 ,扩充情感经验以及健全完善人格 ,所以艺术欣赏课程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但由于教学经验的不完善以及课程进行的不易把握 ,导致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艺术欣赏教学中的基本矛盾即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矛盾关系的具体表现 ,要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可以从协调教学关系、扩充知识储备和改善教学条件 3方面努力 ,以期使课程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美国前参议员富布赖特,是活跃于冷战时期的美国著名政治家,其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国际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方面。从其倡导的富布赖特项目和他对冷战的看法两方面清晰可见其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官民矛盾”问题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同等发展阶段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现阶段"官民矛盾"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官民矛盾"问题在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中居重要位置;"官民矛盾"问题由上到下逐层递增;部分官民纠纷冲突属于迁怒型的社会矛盾问题;"官民矛盾"问题有固化的迹象;"官民矛盾"问题缺乏制度化吸纳消解机制;"官民矛盾"问题属于非对抗性的社会矛盾问题;"官民矛盾"问题激化或缓解两者间的弹性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7.
对于《汉宫秋》主题,传统认识有两大误区,即过分注重了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性和错误观照了作者的民族情结,从而导致理解与文本间多重矛盾的产生。根据对作品及作家的整体理解与剖析,《汉宫秋》是作者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化图式,富有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18.
在东方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对东方表面上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东方的轻蔑和仇视态度,表现为将东方丑化和妖魔化;另一种是欣赏和向往东方,表现为将其美化和诗意化。西方人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构成东方主义中的钟摆现象。然而这两种观点表面上似乎是对立的,但实质都是将东方异化成"他者"形象,都无益于东方真正以和西方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固有模式,将东方从对其非常不利的东方主义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在晚唐诗歌潮流中的意义,在于他个人的悲剧乃是晚唐那个时代的悲剧的缩影。这种个人命运与国家气运的契合,才是这个典型的主要审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浅谈晚清时期的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晚清时期的人口状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及闲散人口的流向。人口的过度膨胀,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引发了各种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