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2.
《孝经》以孝为内核,提出了"五等之孝"的孝道养老实践标准和"五致三不"的行为准则,从个人家庭之孝向社会孝延伸和扩展,力主德仁,以律辅孝,治国齐家,孝治天下,形成了一套尊老、爱老、养老的孝道养老思想体系。《孝经》中的孝道养老思想精华与糟粕并存,要理性对待,合理去留。现今社会,要注重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转换,重视孝道、养老,继承和发扬"养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2,(4):55-55
陈谷嘉在《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撰文指出,“忠”被纳入了以“孝”为核心的规范体系。稽考历史,“忠”也是“孝”的引伸。“忠”字在中国古籍中出现很晚。。《尚书·盘庚》出现了“德”字,但无“忠”字。此篇商王训小民“设中于乃心”的“中”,  相似文献   

4.
《孝经》自战国中期成书以来,一直为传统社会所重视,行孝成为修德之大者。《孝经》展现出完整的德性思想体系,所言孝道形上形下两面兼说,使道德行为紧扣其形上根源而不失修德行善的动力。「最高理型」的「孝」表示纯粹的道德价值,这是一个文化体系的价值根源。「次级理型」的「孝」表现为道德价值的「方向」(信念),关联于具体的文化内容则为「敬」。「敬」体现孝道的基本特质,故「孝敬」连言。孝之事行虽异,但孝之理却相同;孝行发乎本心,纯粹不杂,则孝之理与孝之行一体无间。「孝」由一身开始,而及于家国天下,由至诚无私的「敬」心贯串其中,而后为孝道之大成。至于行孝可保富贵等思想,则反映了德福一致的人心大愿。  相似文献   

5.
单少杰 《文化学刊》2008,(2):162-162
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仁",而"仁"的根本点就在于"孝"和"悌"(《论语》第一篇第二章),即孝顺父母和敬爱兄弟,属家庭伦理范畴;而"孝"和"悌"又可衍生出其他伦理范畴,如可衍生出"忠"和"义"来,即敬忠上司和行义友人,  相似文献   

6.
正临安市清凉峰镇杨溪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以孝子陈斗龙、名将韩世忠为代表的忠孝文化,使其被誉为中国"忠孝文化第一村"。孝亲之祠杨溪村被四围群峰环抱,凝烟滴翠,散发着一种久经岁月风雨洗涤后的沉香。走在村中,但见大木掩映,史迹点缀:古井、古街、古桥、古祠、古居民……据《昌化县志》记载,杨  相似文献   

7.
黄桥是一座文化名镇,已形成了以抗倭殉国的王良负责为代表的"忠"文化、以宋孝子顾昕为代表的"孝"文化、以黄桥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以"心力管理"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等文化名片,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厚重力和发展的凝聚力,实现在多年的企业管理中.江苏黑松林粘合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探索实践的"心之所及,力之所达"的《心力管理》在全国企业文化领域广为推传,是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和持久发展的代表之作,为全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日,记者就非公企业的文化建设对刘鹏凯董事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一部记录孝道观念的重要典籍,对孝道精神有自己独特的记述。本文立足孝道精神,以《诗经》为考察对象,认为《诗经》中体现了三重孝:奉养父母之孝,传宗接代之孝,祭祖承业之孝。并对其孝道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梳理和阐释,从而对孝道精神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单晓琳 《文化学刊》2010,(1):165-167
《说文解字·示部》中"祷"记载和传承了中国"孝"的思想,"孝"成为衡量孝子贤孙的必要行为准则和重要的道德规范。"祷"所蕴涵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亲亲之道",它已上升到"忠君报国"之孝的层面上。这说明汉字字义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而这其中也包含着社会、人类思维以及人的道德情感要求的因素。我们通过"祷"字字形及字义的分析,阐述中国孝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拙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二:21世纪视角》的总结部分,本文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问题予以概述。儒家文化本身就是"道"的一种体现方式。我们把中文的"道"诠释和翻译为"travelling together through a shared cultural landscape(穿过共通的文化景观之旅)",这个术语有两个地方需要强调,一是"共通的文化景观",即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的,这种共享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而这种大规模的共享一旦跨越了时间长河,就形成了时间之旅,所以就有了第二个派生的含义:"旅程",这与"道"通常被翻译为"路the way"是相符合的。在儒家传统上,"孝"和"家庭"作为一组概念,为"共享"提供了空间上的场所和时间上的纽带,这是我要着重分析的内容。而作为"儒"的文人群体则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庄严与重量。"人能弘道",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儒学不仅长了"腿",而且是真实的、强有力的谱系,它是具象的、不死的,在每一代人中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1.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     
<正>在中国大陆,系统性的性理文学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厚的成果。首先,在某些中国文学史和断代文学史的著作中有部分章节概述了宋元明理学家的文论和诗文创作情况,如刘扬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对"宋代理学诗"有所论及。其次,出现了一批研究理学与文学的关系、理学家诗文创作的专著,如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莫励锋《朱熹文学研究》、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等。再次,在理学家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是个探索不尽的宝库。近几年,随着又一波研读国学的热潮到来,市面上涌现出很多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很特别——徐继宏主编的《二十四孝书法篆刻集》。从书名即可看出,其内容核心是"孝",形式是书法和篆刻。徐先生是我很熟悉的同道朋友,他为何选用书法篆刻来表现"孝"的主题,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徐先生18岁入伍,在部队工作之余也常习文舞墨,颇有成果,并因此两次荣立三等功。他转  相似文献   

14.
小说《水浒传》中,"忠义"宋江的形象极为丰满。纵观宋江的人生历程,我们能看到其在不同时期对"忠"和"义"有不同的选择和演绎。探讨不同时期宋江身上的"忠义"思想,以期帮助读者对小说的主题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叙述语言决定着文本质量的好坏,叙述者则架构着叙述文本的时空感。对中岛敦名作《山月记》的叙述者的研究主要分为被主人公李征第一人称叙述所吸收和具有独立性两种观点。从叙述者以主人公李征的虎变为界限,将虎变后的李征用"声音"这一表述进行指代,以及在作中人物袁惨对李征诗作进行评价时,叙述者以"()"的形式插入对叙述的干预来看,《山月记》叙述者的独立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钱乙生活于北宋理学发展兴盛的时期,他一生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他是一位传统古典、学以致用的儒医。他以孝习医,以医显孝,勤恳治学,医术高超,有着儒家忠孝仁义的精髓思想;他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既服务于达官显贵,也救治黎民百姓,惠及小民;他为官刚毅,不避强卫,见有误治失治之候,仗义执言,训诫同仁,不留情面。此外,他的思想中还有道家的自然主义,整体观、阴阳观、天道观、运气观,这些思想浸润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伟大的中医学家钱乙,也成就了其自成一体的中医文化。  相似文献   

17.
"眉寿"一词在《诗经》中共出现七次,遍及风、雅、颂三类,其在诗文中的具体意义及用法,值得进一步考究。古来注《诗》者甚众,诸家说法或有抵牾,则须取舍折中,明晰句读,以察知"眉寿"的句中真意。"眉寿"一词意为"长寿",在《诗》中多表示用来一种对于延年益寿的祝愿。其语用范围遍及先秦社会的各阶层,无论民间祝祷,卿士颂赞,乃至宗庙祭祀,都将其作为祝辞进行使用。"眉寿"在《诗经》中的广泛使用,正是先民尚生恶死的普遍心态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孔子、孟子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在三代以来"孝"的观念的基础上,孔子进行全面总结,并加以创造性的深入阐发和系统论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的坚实基础。孟子在继承孔子和孔门思想成果的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孝"的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达到更加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战国至汉初的学术史上,孟子、公羊家、穀梁家先师以及董仲舒、司马迁等儒士通过对孔子"作《春秋》"一事的不断塑造,奠定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经典地位及其"史中取义"的文本阅读方式。而刘歆则试图重建《春秋》学的学理体系:他淡化孔子与《春秋》之间的"作者"关系,将《春秋》重新置入三代以来的史籍传统中;又尝试从历学角度重建《春秋》的义例体系;在处理"六艺"内部关系时,刘歆将《易》学与《春秋》学相配,建立起一种新的"天人之学"。《春秋》学的性质、阅读方式至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西汉传统《春秋》学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了解刘歆《春秋》学的内在学理体系与解经方法,是我们理解两汉之际这场重要学术转型事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兄终弟及"是封建时代为确保国家政权稳定所采取的一种皇位继承方式。这种皇位继承方式在明代正德至嘉靖的皇权更迭中得到采用,《武宗遗诏》中明确写到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传位,但此次传位引发了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对嘉靖初年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为以《武宗遗诏》为中心,分析张璁等、杨廷和等人对《武宗遗诏》的不同释读,进一步探析其中新与旧两种思想理念的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