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侨华人的经济资源、人际资源等对于侨乡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华侨华人的年轻一代由于受异地经济、民俗及文化的影响,对祖国的亲情感、认同感、归属感逐渐淡薄,这对于侨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以侨乡旅游资源作为吸引物,提高华侨华人对侨乡的认识,增强对侨务资源的培育和对华侨华人旅游市场的吸引,事关侨乡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广东华侨华人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和多元化,入粤华侨华人游客在年龄结构、出游动机、访粤频率、旅程安排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针对华侨华人旅游市场开发的现存问题,可以侨乡振兴、规模扩张、精益营销、区域联动四大战略举措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3.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温州人的侨汇、信息、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是侨乡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瑞安市桂峰乡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调查分析,发现华侨华人慈善捐赠的模式有个人、民间组织和政府三种并各有特点,动因则是强烈的爱国爱乡的愿望。华侨华人慈善捐赠对侨乡的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和地方经济等三个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观光旅游已逐渐减弱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强调游客参与性的体验式旅游。分析福清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结果表明:福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得到全面开发并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鉴于此,从体验视角出发,提出福清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华侨国际网络正成为当前华侨研究的热点,这是打通侨乡与华侨旅居地研究的关键,有助于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认识华侨的国际生存空间,促使华侨研究向纵深发展。这其中最有意义的当属华侨的跨国亲属网络,章通过对神户福清籍华侨国内亲属关系的调查,以期较真实地反映其跨国亲属关系,了解其家族跨国迁移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6.
侨乡旅游社区空间是海外华侨华人重要的旅游载体,其空间生产、演变与重构对于增强华侨华人地方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以福建晋江梧林侨乡社区为案例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试图揭示旅游开发影响下侨乡社区空间的生产过程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开发前后,梧林社区空间经历着复杂的演化过程,物质空间呈现“外洋内中”的空间布局,社会空间演化具有跨国联系的典型特征,文化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作为其演化的内核;(2)旅游开发介入下,侨乡物质空间呈现符号化,社会空间上以血缘、亲缘为核心的内部社会关系逐渐疏离、华侨与侨眷的情感联系日趋衰微,文化空间呈现家国文化展演、传统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并存等变化;(3)根文化与荣耀思想影响下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的互动生产建构了独具地方性的侨乡空间,旅游开发影响下以政府为代表的权力话语主体对空间生产的主导,以旅游开发商为代表的资本话语主体基于利益的追逐而表现对游客的迎合和与政府的合作、当地居民自下而上的认同与顺应、海外华侨“在场”与游客空间想象等结构性力量共同构成了侨乡社区空间生产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了近30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界对青田华侨华人与青田侨乡的研究,重点包括综合性研究、新华侨华人研究、侨乡文化研究、侨乡经济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等方面,并介绍了相关研究资料的收藏现状,最后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近现代福清侨乡两次移民浪潮的成因及途径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20世纪初期福清人逃荒性和20世纪晚期主动性的两次移民潮,是福清成为名侨乡的主要原因。当前新一代移民对侨乡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侨乡的侨情日渐复杂,有必要对其进行历时性和整体性的调查研究,关注侨乡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样态及社会心理,这对于海外华侨、华人的研究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9.
华侨与侨乡的现代化历程——以泉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被公认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有过卓越贡献,在侨乡泉州,这种贡献尤其明显,甚至是侨乡现代化的绝对主力。但是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并不只是发展,近代中国在现代化中面临的困境在侨乡以特有的方式被缓和、消解,比如部分抵抗了近代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及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权力网络。华侨对现代化的理解也与知识精英阶层有所不同,不宜对华侨对侨乡的现代化影响有想当然的过高估计。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侨"文化大致经历了启蒙、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其形态和功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前,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侨文化资源具有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交流频繁、功能拓展等特征,具备文化产业开发潜力。但是,华侨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中面临城乡差距、资源零散等困境,需要通过彰显"侨"文化资源的独特文化形象、建立文化治理机制、构建文化发展生态圈、提高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策略来促进华侨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  相似文献   

11.
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开发潜力的大小,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清石竹湖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福清石竹湖旅游资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游憩、环境和保健价值。福清石竹湖旅游资源是具有较高水平的风景资源。  相似文献   

12.
分析当前华侨华人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者过于依赖现成的理论模式和概念工具,未能真正把华侨华人作为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华侨华人具体生存环境与生存策略的研究。指出应在历时性的视野下,动态考察华侨跨国生存的历史过程,审视华侨与侨乡的内在历史联系,揭示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同时倡导在未来的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继承以往的学术传统,系统收集海内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研究资料库,建构以人为本的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  相似文献   

13.
论华侨妻子番客婶的文学形象和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考察有关华侨妻子番客婶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传记、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民歌、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从而揭示番客婶的文学形象及其多样性.认为:有关番客婶的文学作品是海外移民带给侨乡的一项文学收获,反映了海外移民对侨乡社会、侨乡文学和侨乡女性的深远影响.番客婶形象及其研究对学界审视和全面评价海外移民史、华侨华人史和侨乡史的发展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华侨华人捐资办学的社会效应——以闽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有其良好的社会效应。华侨华人通过新式教育实践,充当了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对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作用。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可以形成一种特有的侨乡文化,促进向心力和认同感的产生。捐资办学促进了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为闽南社会的良性发展营造了积极的外部氛围。  相似文献   

15.
华侨与近代侨乡教育变迁——以广东梅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侨乡教育迅速转型.侨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学校生源构成多样化、教育培养方向与教学内容外向化和教育体系多层化,华侨功不可没.这些转型特点在广东梅州得到了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16.
竞争优势理论及相关研究认为区域产业体系构建和升级已经从依靠资源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逐渐转移到依靠禀赋结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构成的竞争优势。梳理了华侨试验区的竞争优势要素,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文化要素、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华侨试验区的“钻石模型”,提出华侨试验区在近阶段应以培育壮大高级专业生产要素为目的,以直管区为核心重点发展跨境金融、商务会展、医疗旅游和信息产业的建议。以“干中学”推动华侨试验区的传统资源禀赋优势动态升级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广东是我国最大侨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华侨文化,具有中外文化融合的特点和优势,除在侨乡传播以外,主要通过人员往来、语言文字等方式,向海外传播思想、饮食、风俗、娱乐、教育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鸦片战争之前,其主要向东南亚传播,战后则广泛传播全球,在各个领域,留下深刻的印记和影响,并建立以唐人街为代表的文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手抄本纪实文学作品《阳温暾小引,》儒家思想及伦理观念贯穿始终,实录了腾冲和顺侨乡华侨华人在国内国外的种种生活经历,是“侨字号”的教科书,艺术语言富于鲜明的民族风格。160多年来,广泛流传于华侨社会中,对侨乡历史文化、道德风貌、人性心理、风俗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今了解和研究侨史、侨情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腾冲县有侨乡之称,华侨和归侨侨属有16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腾冲华侨商者众,其中不乏众多的诗文作者。对腾冲华侨艺文发展状况做了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20.
著名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先生在我国土地改革运动中,对侨乡土改政策提出了富有预见性、建设性的意见。后又亲临粤中侨乡考察土改工作,为土改的顺利进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