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翻译研究主要关注文化意象传递的途径和方法,而本文将从译介学角度审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现象,并寻求其积极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性决定了文化的相对固定性和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性也决定了文化意象传递的缺失性。而这种反映在文化传递中意象的失落和歪曲现象也正是译介学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理雅各和汪榕培等《易经》的英译文本,认为两者在译介过程中都未能正确传递《易经》文化的民族特质和意蕴,甚至在文化意象传递方面还存在错位、失落、歪曲现象。在英译过程中君子、小人的德才品行的意蕴,黄色被赋予的尊贵象征,"西山"通假"岐山"及岐山献祭这一典故等都未能译出,这些都损坏了易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意象。同时研究也认为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译介时,文化差异是促成其文化意象失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碰撞、交流、接受的过程。在传递过程中很多文化意象会发生淡化、扭曲、变形。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分析《活着》英译本,可以窥斑见豹,了解中国思维习惯、历史习俗、宗教文化在翻译传递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译介过程中文化的迁移及译者所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张涛 《海外英语》2011,(11):203+210
各民族语言丰富多彩,有着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体现出原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力求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  相似文献   

5.
新闻语篇的译介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新闻标题的简洁性与文化意象的导入,在形式和内容上是一对矛盾体。本论文以人民网日文版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中日新闻标题的特征对翻译文化意象的补偿方法的进行了探讨,归纳了四种常用形式。这种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外宣译介活动中文化意象如何传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译介学打破传统翻译研究的那种单纯语言层面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它是从文学和文化层面来考察翻译研究。本文拟从译介学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歇后语的译介处理,审视其在汉英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谐音信息、语体风格及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和扩伸,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7.
赖君睿 《考试周刊》2014,(39):18-18
文化意象形象生动、寓意丰富,是文化翻译中不断面临的重难点。多数论文都是结合具体某个(或几个)译本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和方法;探讨译者如何提高双语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有效促进文化意象的译介;探讨译者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抑或对其文化意象翻译效果进行评估,而对有关文化意象在译介过程中动态经历的描写和在异域文化中接受因素的探讨少之又少。界面研究时下兴起,其作为多学科、跨学科、复式学科的一种研究视角,可以为文化意象错综复杂的接受过程研究提供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意象的翻译近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类比错位的研究却很少见.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对类比错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意象翻译中类比错位的取舍及翻译.结论证明,“舍”与“留”并非绝对,译者须在传递原文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能动灵活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以期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文化意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文既要优美流畅,更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文化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翻译中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与传递,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将分析和探讨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与错位, 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0.
译介学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而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其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翻译展开迥异于传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重点探讨文学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中介作用、不同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国别归属等。中国现代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轫于中国新诗诞生之前,译诗与中国新诗的“姻缘”决定了其与中国现代诗学之间的特殊关系,而译介学的兴起又为二者的联系提供了学理性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诗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古罗马著名军事家与政治家凯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记述了罗马共和国末期进行的高卢战争。高卢战争的实质是不同文明在高卢地区彼此遭遇而发生的冲突,在冲突之中,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卢人战败,其自发的社会转型被迫终止,最终在罗马人的统治下逐渐实现了向农耕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兼议《论语》三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及《论语》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其中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的原则——“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且以“学术性”为主,“通俗性”为辅。由此,翻译过程中应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丽娜 《海外英语》2014,(19):188-190
The End of the Road is John Barth’s second novel, and it is the first novel that brought abortion to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which proves to be a huge success.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alienation in The End of the Road based on the alienation as a literary style and the alienation embodied in the literary contex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lienated plot, the paper aims to emphasize the internal cause for the end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road.  相似文献   

14.
文章截取了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一部内置小说《第三者的影子》的手稿,试图分析第三者的影子的隐喻,指出了不仅爱拉心中有这么一个第三号人物,保罗同样也遭受着人格分裂的困扰,笼罩在第三者的影子之下。  相似文献   

15.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his work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religion and the Holy Bible.It has many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iblical allusions and the characters,plot and theme in the Scarlet Letter.Hawthorne gave the novel symbolic characters in order to give this symbolism novel a deeper connotation,by borrowing quite a lot of the Biblical allusions.The Scarlet Letter established Hawthorne as the most important 19 th century romantic novelist in the United Stat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of the figures in the novel,such as Hester Prynne,Chillingworth,Dimmesdale and Pearl by using the archetypal criticism.The paper also will compare the novel to the Holy Bible so that we can find the archetypes of the Holy Bible hidden in the Scarlet Letter.  相似文献   

16.
夏天敏的新作<土里的鱼>描述了高原贫困山区农民的生存现状,传达出了贫穷落后的弱者企求改变命运的强烈渴盼和由此产生的迷狂式幻想.作者采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通过艺术的夸张和写照,表达出了作者对山区贫困农民的悲悯、伤感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而且也阐述了语言学的重要思想,其中包括关于语言的起源、深化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关于语言的内容等问题的论述。深入挖掘这些思想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蜥蜴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Iguana)中呈现的异质空间,及其和人物的互为建构关系。正是这种有别于现代西方社会常规空间的异质空间的存在,为主人公逃脱主流社会桎梏、寻求救赎提供了可能,使作品中表现的在生存和毁灭、光亮与阴影的较量中,生的信念、光的力量占据了上风。但是,作为西方主流规训性社会空间的他者,这种异质空间也具有双重性,既因其开放、生机勃勃而被赋予包容、繁衍、重生和救赎功能,具有批判性和颠覆性,又被蒙上了神秘、肉欲的原始色彩,因此揭示了作者本人既边缘又中心的双重身份、视野和灵肉冲突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9.
《概论》由原来《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演变而来。教师要善于把握它的结构体系和特点,处理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以及《概论》和《纲要》课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学好《概论》课程。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14,(1):35-42
《十日谈》关于教会腐朽与淫乱生活的批判是中世纪教会真实生活的写照,并不是作家出于文艺复兴的时代需求而刻意夸张的结果。通奸叙事是对典雅爱情中柏拉图之爱的一种补偿,市民伦理从理想主义的精神之爱升华为理性主义的性欲之爱。在女性异端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女权运动的萌芽,作品歌颂了女性的美德。同时,作品所传播的人格平等思想受到了基督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