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家赞可夫在《新教学论》中指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主体一学生如何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老师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一’是课文,‘三’是自己阅读的东西”.中外教育家的论述;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人...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在为《化学奇谈》译本写的序里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重温这句经典语言,有助于我们把“读”与学习语言的关系想清楚,彻底扭转现在还盛行的“重讲轻读”的偏向。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50年前,他就提出了“国文教学改革”、“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改革,首先必须是认识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他说;“惟有正确的认识,国文教学才会有成绩。” 1942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国文杂志》中,特以《认识国文教学》作为发刊辞,高举对旧式语文教育批判的旗帜,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他认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而“阅读和写作两项”又是“国文科所做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实现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论语文教育》178页)叶先生的这一教学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渗透着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迁移理论,  相似文献   

6.
潘银 《教育文汇》2014,(15):27-2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现代课堂的转型也在力求向着叶老所提出的“不需要教”的教育愿景努力着。如何才能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之境呢?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达到“不需要教”之境,必须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理想。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 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 种习惯。”由此可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中学语文的学习是 何其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指 出阅读教学应该“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有意 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8.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曾在《认识国文教学》中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智能;……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游艺转盘     
笑一笑举一反三“爸爸,月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糖酥饼的‘饼’字。”“糖酥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煎饼的‘饼’字呗!”“煎饼的‘饼’字怎么写?”“烦透了!我举一反三地教你,你都不会!”  相似文献   

11.
近代意义上的“语文”始自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依《奏定学堂章程》,张之洞、荣庆、张百熙诸公制定《学务纲要》,规定中小学校开设语文课程.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学”(读古文词、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中国文学”(习字、作文、读经、词章),着令全国推行,“癸卯学制”大行天下,近代语文教学体系规模初具.“语文”一义,叶圣陶先生畅言其旨,卓然可观:“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全国统一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12册.在《编辑大意》中,阐明“语文”之名义及结构:“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说’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至此,“语文”始.得切近今义,名实相符.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在为《化学奇谈》译本写的序里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重温这句经典语言,有助于我们把“读”与学习语言的关系想清楚,彻底扭转现在还盛行的“重讲轻读”的偏向。学语文,归根结底是培养语文能力,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们非常推崇语感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一九二四年,老教育家叶圣陶就在《教育杂志》十六卷第六号写了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专论,并且特地以“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作为这篇万言长文的副标题,把说话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总枢纽提出来,显示了这位教育家独特而又精辟的见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叶老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明确指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宜并重”。在这里,他不仅给“语文”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还把学习口头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马津 《天津教育》2020,(7):44-45
名著阅读是否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这在中学教学中是一个引发热论的问题。以钱理群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学者主张设置名著导读课程,提出阅读指导的长远目标就是“培养精神充分发展的人”。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指出:“我喜欢‘导读’这个新说法,如何处理好‘导’和‘读’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师导读不是教师‘代读’,‘代读’容易,‘导读’难,但是‘读’者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国思想家布丰也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由此可见“评点”之重要。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将“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列为阅读能力的训练项目之一。自学辅导教材的编辑说明中也明确指出“评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并肯定“会评点是自学能力强的一种标志”。认为“评点不仅是理解所读内容的手段,也是训练语言和思维的手段,是由‘学习读’通往‘学习写’的桥梁”。这充分说明评点法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在自  相似文献   

16.
阅读取向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在评价浙江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时指出,“郭初阳老师把《愚公移山》当成‘引起议题文’来用,通过‘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谎言进行解构’,表达‘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从阅读方式上来看,有点像‘过度理解’”。①我以为,寓言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性的话题,对其进行“征候式阅读”未尝不可,就像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一样,同样是借题发挥的“过度理解”,其解读结论与《列子》作者预设的旨意相去甚远,但丝毫不影响其解读的意义。过去我们教学《愚公移山》,常常是“苦圆”以毛泽…  相似文献   

17.
吕梁 《教育》2024,(2):64-66
<正>一、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双新”背景下提出来的语文学习要求,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教材解读的模式,单篇为主,很少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早在1942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就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相似文献   

18.
“例子”一说,源于叶圣陶先生:“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渎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笫  相似文献   

19.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到《朝花夕拾》,教师可以从“关注‘序言’,感知创作目的过程,奠定阅读基础”“基于‘人物’,教会学生整体关联,理清阅读脉络”“设置‘悬念’,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活化阅读思维”“阅读‘延伸’,深化学生文本感悟,提升阅读成效”四个方面展开整本书教学,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整本书阅读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密不可分,首先,在我国古代所采用的启蒙读物就是一整本书,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对我国的社会和文化传承都有深远的影响,老师都是通过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文化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将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进行对比,分析了整本书阅读的优势,比如扩充学生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普遍认为:中学国文教育不应该局限在选文上,教师假如只针对选文教学,对学生的益处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