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氏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海氏此书的导论展示出了作为计划中全书的思路。在导论中,海氏开篇即挑明存在问题已久被遗忘,有必要重提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优先地位,从而把时间性崭露视为解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由于时间性是历史性可能的条件,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历史性的,所以,存在问题的任务还应包含解构存在论的历史。随着这种分析的深入进行,探索问题的现象学方法也就先行描绘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摘要: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著作,这部著作让我们领略到了海氏哲学的独特魅力。其书中的板具特色的哲学范畴更是独具匠心,让人思考不断,这些哲学范畴就犹如路标,不仅是通往海氏哲学光亮之地不可回避之处。更是我们理解其哲学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运思半个多世纪,存在始终是他关注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海氏前后期运思方式的不同,揭示了海氏对终极问题关怀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是对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富有生气的传承”。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指向一种诠释学的根本变化,即从传统诠释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转变为本体论研究。伽氏的诠释学在坚持这一本体论转向的基础上,又以“存在的扩充”的表现和“视域融合”的沟通多了一种“可操作性”,让我们更“接近”对真理的把握。“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又是解读伽氏的“真理”的活结,这一部分表现出“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合流”,即海氏的“艺术品作为真理的置入与表现”和黑氏的“过去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性沟通”。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与海德格尔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德里达曾如此坦言海德格尔对他的影响:“没有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想做的工作将是不可能的。”并承认他与海德格尔间的差异是两种哲学和两种书写之间无限小的差异,但同时亦为根本性的差异。不能将海德格尔式的“摧毁”简单地理解成德里达式的“解构”。但不可否认的是,德里达的“解构”正是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并且深受海德格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与十—世纪中国大画家石涛的画论在艺术本性的追问方式、艺术创造的实质、艺术的尺度与艺术的实践意义等诸方面,都不无相通相释之处,海氏哲学仿佛石氏画论的本体论原理,而石氏又正可成为海氏的一个合理的阐释性文本。  相似文献   

8.
在我接触过的研究海德格尔的著述中,钟华教授这部书是写得比较明白透彻的一部。作者从系统的梳理中确信海德格尔哲学-诗学的核心是文艺的超越性问题,同时以文艺的超越性问题为线索对海德格尔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做了仔细的辨析和阐释。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海德格尔的博大且几近繁芜的一面,又让我们领略了海德格尔的深邃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与马克思这两位杰出的犹太思想家既有重大的分歧,也有深刻的契合。德里达用弥赛亚精神和幽灵性的概念重新阐发了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认为,共产主义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救世承诺和开放的未来框架。但他又相信,由于对幽灵性的异质因素的抑制,马克思主义未能充分开掘其弥赛亚精神的潜力。当然,德里达对马克思的理解同样受制于他自己的局限,尤其是解构主义对欧洲传统"在场论"的畏惧,结果冲淡了马克思理论的历史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对凡·高的名画《农鞋》作了精彩而引人注目的解释,堪称解释学批评的范例。然而,它遭到了夏比罗的责难。对此责难,德里达问:“夏比罗说得对吗?”答曰:“有些过份”。德里达为海德格尔辩护,但又不经意地解构了他为之辩护的对象。对此,德里达写下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绘画真实的复原》。绘画的真实能复原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海德格尔与禅宗关系的有关史料基础上指出,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相互诠释的学理根据在于:海德格尔哲学超越西方哲学传统、展示出一个极为接近禅宗的立场.海德格尔和禅宗在哲学精神、存在、本然与佛、道等基本概念、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问题等层面既相差异又能会通.本文进而提出了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相互诠释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分析了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的相互诠释的四个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史上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世界不同的解释模式,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解释模式形成与转换问题的研究证明了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所开启的存在论境域的合理性.科学的实在性在于它既包含着自然的客观因素,也包含着人的建构性因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是在人的生存的展开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最有影响、也最晦涩的哲学家之一。其哲学深邃博大、恣肆汪洋,无论是哲思视野还是概念术语都迥异前人,且其思想在不同时期各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这些都使得海氏哲学象云雾弥漫的山峦,让人难窥其真面目,为之作传诚非易事。然张祥龙先生的力作《海德格尔传》却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艰难的工作。作者早年沉浸于道、儒之中,后在海德格尔哲学中领悟到东西思想融通的可能,进而到美国深造,深入海氏哲学殿堂之中,其多年运思的结晶——《海德格尔思想与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反对柏拉图之后所有哲学家的观点,认为他们只研究具体问题,却不讨论本体论问题。1950年之后,海德格尔对语言的问题,尤其是语言本体论愈加关注。在其代表性作品《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海氏提出对他所思的语言的基本界说之一:语言作为寂静之音说话。本文首先对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进行整体分析,指出其"静默"1的特点,进而对语词、听说、遮蔽与解蔽等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静默"加以探究,最后指出,"静默"是海德格尔语言本体论一条看不见的线,贯穿着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诗性教育的源头、本初意义和实践途径“诗性”一词,一般认为源于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我们所倡导和着重贯彻的诗性教育,不是海氏理论简单的搬用,它源于本土,是承续百年办新学以来学校自身发展的轨迹,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深层解读后的大彻大悟。  相似文献   

16.
学界普遍认同海德格尔思想与东亚文化的密切关系,然而在海德格尔的名篇《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中,海氏对东西方文化的哲学阐述并不深刻,其目的是通过东西方对话的形式,逐步追问语言的本质、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进而把语言及其本质一并纳入贴有海氏标签的哲学下。  相似文献   

17.
存在遗忘、神性隐退以至上帝隐匿的虚无主义时代里,海德格尔毕生所思的问题是:如何唤起人对存在本身的追忆?如何适宜地安置人(此在/Dasein)的栖居?至迟从1934年起,荷尔德林诗成为海德格尔运思的决定性推动力。以《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为主要考察对象,关注海德格尔疏解荷尔德林诗时阐发的“微言大义”,分析这种“微言”的形成和推衍,以图窥视海氏“大义”的精神品质全貌。  相似文献   

18.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存在论发展历程中引出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产生背景,并深入地解析了他的存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存在"、"此在"出发,了解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德国纳粹运动的群众基础是德国青年。希特勒纳粹思想对德国青年一代的征服可视作青年的可导性与政治易操纵性被付诸实施的典型个案。纳粹思想既符合希特勒的战略目标 ,又满足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德国青年的自然冲动 ,终于衍化为湮灭世界的恶潮。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是(存在)的含义问题,即我们如(是)其所是地理解事物时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意义问题,总是以我们有能力解释事物在理解中能够明确地如(是)其所是为前提的。既然海氏的现象学本体论旨在探讨我们如何能够如其所是地理解事物的普遍条件所具有的意义,而翻译史上的翻獉译獉忠獉实獉这一理解现象就是这样一个有关"獉如其獉所獉獉是"的理解问题,那么,獉翻獉译忠獉实獉就应该能够在海德格尔的现獉象獉学獉本獉体獉论獉框架内给出分析;并且我们相信,这种分析,正如海氏现象学本体论所承诺的那样,是最本体的存在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