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使资本增殖,取得剩余价值,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正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表现为资本占有剩余劳动。当剩余劳动为负数时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发生逆转,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侵占,实质是劳动者占有资本,造成负剩余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产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也是体制原因,更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搞清楚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助于找出杜绝负剩余劳动的方法,对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非公企业劳资关系矛盾相对突出,矛盾冲突明朗化、公开化。富士康员工罢工事件、本田工人罢工事件、摩托罗拉裁员事件引发各方争议。为什么劳资矛盾多发于非公企业?在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非公有制企业的建立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由于这种劳动关系产生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中的矛盾与问题也日益显现,劳动争议案件和劳资纠纷不断增多,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分析非公企业劳资关系的特点,矛盾产生的原因,梳理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为构建非公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3.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而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构成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企业,他们分别代表了劳动与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则追求工作稳定和收入最大化,这就不可避免产生相互间权利和利益上的矛盾。如果劳资矛盾进一步加剧,就会发生冲突和对抗,破坏社会和谐,影响社会稳定。文章从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背景出发,借鉴国外的实际经验,分析我国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的状况,提出我国企业劳资关系二元所有权构架的构想,探索实施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是组织中由于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目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外部的经济、法律、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劳动关系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局面,给我国建立和谐社会埋下了严重隐患.事实表明,研究和解决这种改革、转型期的劳动关系问题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含义及其一般特征什么是企业?企业是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近代和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从历史上看,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进程中,曾经出现血缘氏族、奴隶主庄园、封建庄园、小农家庭等基本单位,但它们都不是企业。企业是超出家庭范围的以协作劳动为基础的、以营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企业作为生产的基本单位,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它产生和发展于17世纪和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它一开始就同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普遍化,企业也就日益发展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所以,商品性、盈利性、经营独立性乃是企业的一般特征。根据这些特征,通  相似文献   

6.
在生产过程中,每一道生产工序都需要工时消耗,通过工时消耗的研究很容易发现工序结构是否可行,工作地的劳动组织、技术组织等是否合理,并提出改进意见,挖掘工时利用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亮点一 突出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主线 第五条规定:企业工会与企业相互尊重支持,平等协商合作,团结和组织全体职工共谋企业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企业.企业工会应当支持企业合法生产经营,教育激励职工关心企业发展,妥善协调企业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所谓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指企业内部,在党委的领导下,由各级工会牵头组织,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原则,以提高经济技术指标或生产作业率、提高职工劳动技能或操作技术水平为目标,以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群众小改小革等活动为主要形式,不断向生产与科技的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近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劳动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特点,劳动矛盾随之增加多变。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为重要。目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很多问题。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必须齐心协力,充分合作,明确分工,互利互赢,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共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判断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性质,如同判断其他经济成份的性质一样,主要依据经济成份内部的所有制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成份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外部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从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看,生产资料归企业主私人所有和支配,劳动过程由企业主通过雇佣劳动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雇工不是企业生产资料的  相似文献   

11.
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但由于传统教育行政管理偏重于单一的行政思维,使得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利益协调不够,对学生、政府、企业、学生家庭的利益主张关注不够。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冲突,学生与学校、企业的价值冲突。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和高水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学校与企业的组织协调,学生个人与学校、企业的价值整合,促进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期望满足,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合作的深入化和持久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产教融合是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对应用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应用型大学应作为毕业生和行业及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章对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几年山东交通学院开展直通就业的企业实践、企业里的教师工作室等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应用型大学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需要处理企业文化和职业院校文化的关系,两者源自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和学校的分化与发展.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之间存在冲突、互补、渗透和融合四种关系,两者之间的冲突妨碍了学生、教师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需要整体设计,从观念、制度和行为多层面综合推进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4.
旅游地的企业集中往往易被误认为是企业集群。在对比分析旅游地企业集聚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集群相似之处的基础上,以旅游地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文化根植性、增长机理、组织结构与参与性质、创新动力与能力、对负向效应规避能力和对域内外合作网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分析旅游地旅游集聚区与企业集群存在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不能简单套用企业集群理论来指导所有旅游地的发展,应系统性地研究旅游目的地及单个企业之间环境集聚关系,深化旅游产业集聚研究,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有效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木薯产业作为广西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对广西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学校与木薯企业联合培养适合木薯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可以为木薯加工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持,促进木薯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组织之一,其数量和效率当属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企业的发展状况又取决于其内外部制度以及其拥有的财务信息等资源因素。其中,人力资源在现实中尤为人们所重视,如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常常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忠诚度和能力素质。为此,笔者设定了忠诚度、能力、约束系数、损益系数与要素成本5类变量与常量,构建起企业招聘选拔员工的模型。通过对每一流程中企业的损益值进行推理分析,得出影响企业损益期望值的有关忠诚度、能力、约束水平的相关结论,并且针对这些分析结论进一步推出了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接企业,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内涵提升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学院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应用技术研发推广,解决学院工科专业对接企业和横向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适合学院工科专业对接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泉州的民营企业正在“二次创业”,但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未能有效形成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可采取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等的探讨,列举了泉州师院与泉州民营企业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例子,进一步论述了泉州民营企业要“二次创业”,要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与高等学校的合作,优势互补,整合科技资源,同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高效率的合作组织形式,强调官产学研之间的无缝连接,是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范式。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联盟中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思想碰撞优势,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拓展技术创新人才和企业的生态位,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搭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学校主体"三元"互动,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两会"为支撑的高职"三元两会"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