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陌上桑》一诗通过侧面描写极写罗敷貌美,并用问答形式突出罗敷机智慧敏,这是无可非议的。可传统观点一直将使君当作反面形象进行分析,使其成为众人唾弃嘲弄的对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使君“丑恶、愚蠢”的依据,可能就是他偶遇天姿国色的罗敷,惊羡于她貌若天仙,进而提出“宁可共载否?”的愿望。诸多教参分析大同小异,皆认为这是“调戏、污辱”良家妇女的行为,使君的言行举止是“丑恶、愚蠢”的。这些一棍打死的定论使使君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竟达千年之久。可是笔者在教学中研析此诗,换个角度对使君进行剖析,就发现传统的对使君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首先,使君的言行举止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美好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并使人逐渐进入审美着迷、陶醉的状态。”(朱光潜语)由于罗敷有闭月羞花之容,竟使“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耕。”甚至连身为官员的使君也“五马立踯蹰”。这完全是一个被美的事物所吸引,并为之陶醉的典型。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看到倾城倾国的罗敷,便滋生爱美、亲近美的心理,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是一种健康的审美心理。我们又怎么能妄论其心灵丑恶、龌龊呢?其次,使君是一...  相似文献   

2.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一般教材和文章都把他看成是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荒淫无耻、品行恶劣。笔者认为《陌上桑》作者的创作本意是在塑造罗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谴责使君,“使君”是罗敷形象的有力陪衬,其品行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我认为,应给罗敷的陪衬人物———使君这一形象重新定位。第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陌上桑》主要是歌颂采桑女子罗敷的外表美与内在美。首先,从诗歌构思与创作的意图看,使君的形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该诗第一部分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二部分写使君追求罗敷与罗敷从容应对使君的问话,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外表美,也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第三部分写罗敷夸夫拒绝使君的追求,表现罗敷不仅机智,而且具有自尊自爱的美德。使君的出场,为全面深入地塑…  相似文献   

5.
作者这样写,一是适应并满足一般读者欣赏“美女”的心理,二是为下面写使君见罗敷而起色欲作铺垫,三是为了配合下面的罗敷夸夫,即所谓的“郎才女貌”——实际上是夫妇都既有才又有貌。  相似文献   

6.
我无意中看到有李正坤的一篇论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小议》,它否定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使君是一个好色鬼,认为使君是诗人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虚构使君是为了更进一步反衬出罗敷的美丽,流露出官本位思想(使君对罗敷的审美具有权威性)和说明美的超时空性。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教学中 ,大多把“好女”理解为“美女” ,似乎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 :其一 ,与主题内容不相协调。诗歌第一节 ,极其夸饰地写出了罗敷服饰、工具之美 ,而更别开生面地采用侧面烘托手法 ,对她的美作了极度的形容 ,通过周围人的强烈反映 ,写出了罗敷的“惊人之美”。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想像力 ,增加了诗歌生动活泼的喜剧气氛。所有这些 ,都是为突出罗敷的外表美服务的。写罗敷的外表美 ,并不是诗的主旨所在。诗的主旨是第二节 ,写罗敷断然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话语软中带硬 ,有理有节 ,给这…  相似文献   

8.
我无意中看到有李正坤的一篇论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小议》,它否定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使君是一个好色鬼,认为使君是诗人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虚构使君是为了更进一步反衬出罗敷的美丽,流露出官本位思想(使君对罗敷的审美具有权威性)和说明美的超时空性。这篇论文言之成理,见解独到,发现了使君在文本中的准确定位,为被读者冤枉了使君伸了冤,读罢不禁为该作者的慧眼独具叫好。可是叫好之余,我发现一个问题没有深入挖掘下去,现提出来见教于大家。2003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教师用书第295页的课文说明里说:…  相似文献   

9.
使君在《陌上桑》中是作为罗敷的反面形象出现的,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丑恶和愚蠢的象征。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给使君的形象重新定位。从审美的角度看,使君的形象是审美主体被审美客体所感染的一种本能反映,美的事物能引起人高度的审美注意,能使人逐渐进入审美着迷,忘情的状态。由于罗敷具有沉鱼落雁之容,竟使“行者见罗敷,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这首诗采集于民间歌谣,虽经文人修饰过,但仍保留了其原来的艺术风格。本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和愚蠢。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二是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相结合;三是把夸张、铺陈、衬托、对话等手法加以综合运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相似文献   

11.
《陌上桑》一诗,细致入微地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一个貌美、人格更美的采桑女罗敷。作品为了达到从侧面描写罗敷的目的,又写了人们看到罗敷的情形。其中“使君”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得罗敷的形象,在这个小小的戏剧性的冲突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君”便成了作品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对于“使君”的形象,人们常以“荒淫无耻”地“调戏”  相似文献   

12.
尹长生 《教师》2012,(25):70-70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腐败思想的一部分。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人们痛恨和鞭挞“官本位”思想。但是,古代文人常常利用人们的这种“官本位”意识。为文学创作服务,强化感情色彩,加强表达作用,达到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本文试就这种特有的文学现象.联系语文教材作些粗浅分析。’让我们以初中传统课文《陌上桑》为例.为方便分析.录诗如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妇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相似文献   

13.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曲词,描述了美女罗敷拒绝了使君的求婚,而夸耀自己丈夫的故事。由于描述生动而精彩,备受赞赏。后世许多文人词客沿用此题材形式,概括发挥,创造了不少新的曲词,如《罗敷艳歌行》、《罗敷艳》、《罗敷媚》、《采桑》、《日出行》、《日出东南隅行》等,仅《乐府诗集》中,就收有30余首,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了一个采桑女子罗敷巧妙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中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诗中对主人公罗敷外貌描写的艺术,堪称文学史上人物外貌描写艺术的经典之笔。正面描写———避实就虚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一般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描摹,给读者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独运匠心,用生产器具的精美和衣着装饰的华丽来映衬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  相似文献   

15.
黄前 《现代语文》2002,(9):17-18
《陌上桑》是中学语和大学古典学教材的传统篇目,对其解说是一致的,即:赞扬罗敷的聪明机智和反抗精神,揭露封建官僚的荒淫无耻。但是,细读这篇乐府,总觉得“使君”这个“恶徒”写得有些雅,与传统戏剧舞台上强抢良家妇女的豪强恶霸不同。那些人往往是指使家丁抢了就走,哪容得被害女子争辩夸夫?如果说“使君”代表了无耻官僚,反觉对无耻官僚有美化之嫌。由于此,我就产生一种想法,查查历史上人们对《陌上桑》是怎么理解的,说得是否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6.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 ,侧面描写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罗敷是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 ,如果只采用正面描写 ,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诗里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侧面描写 ,使罗敷这个美貌女子的形象得以充分的表现。作者先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用“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这样的诗句 ,通过写她的住所之美 ,来衬托罗敷的美貌 ;以器物来陪衬人物 ,即用“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通过写她的器物之美来衬托罗敷的美貌。第二是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作者用“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  相似文献   

17.
《陌上桑》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这首诗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塑造了美丽、坚贞和机智的罗敷形象。全诗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后两段写罗敷的人格心灵之美。第一段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罗敷怎样美呢?你看,她爱劳动——善蚕桑。她爱生活,采桑的篮子用黑色  相似文献   

18.
《陌上桑》的主题并非反封建的主题,诗中的罗敷并非反封建的斗士,“使君”也并非荒淫无耻之徒、仗势欺人的恶棍;《陌上桑》的主题也并非歌颂中国古代妇女的勤劳、美丽、聪明,不慕富贵,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综观乐府诗的发展史和《陌上桑》的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方面面,我们就会发现《陌上桑》并非是一首爱情的赞歌,而是一首应兴娱乐之作、一首艳歌而已。  相似文献   

19.
《陌上桑》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上桑》只有二百六十五个字,故事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理解这首诗的争议却很大。现在,从初中到大学的众多语文教材都将这首五言诗的主旨,归纳为罗敷与使君之间“侮辱和反侮辱的斗争”,即揭露统治者倚仗权势,玩弄女性,荒淫无耻,歌颂罗敷这位美丽的劳动妇女的勇敢坚  相似文献   

20.
余朝龙 《现代语文》2008,(7):104-106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然而就是这首不足300字的短诗,关于其主题,关于罗敷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甚至关于诗中使君的形象,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笔者也不揣浅陋,试作一番评析,权当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