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非宾格假说”的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格动词的习得进行了研究。中国学生对作格动词误用的根本原因是对作格动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概念界定。提出把中动语态引入现行英语语法体系、增加作格动词的输入频率和重视作格动词用法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诸多语言存在作格交替现象。多数研究认为呈现该现象的动词为施事不特定的使役类动词,然而汉语和日语中施事特定的活动类动词亦呈现该现象。关于其原因,前人多从动词的体貌结构进行分析,然而可交替动词的体貌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基于词汇语义学的事件结构理论,以“方式”“结果”语义要素为准可以对汉语和日语的动词词汇化模式进行统一分类,进而可以对两种语言活动类动词作格交替的语义机制做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3.
非宾格动词是一种特殊的不及物动词类别,是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首先就非宾格动词的语言特征作了简单的描述和刻画;接着以作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为参照对象,对非宾格动词具有不同于一般的不及物动词的各种语言表现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典型语例的分析,揭示了非宾格动词自身的非宾格属性和在语义表征与句法形态两个方面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卓 《华章》2014,(28)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语言的静态特征与汉语语言的动态特征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体现。英语中的名词优势,句子多呈现出静态,而汉语的动词优势往往使句子呈现动态。英汉句子动静态的差异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身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英汉民族认识与反映事物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言中都有一种称为"中动结构"的特殊句型。"中动词"作为中动结构的重要表现手段,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属性、条件、成因等方面,分别对英汉中的"中动词"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从认知角度探讨"中动词"的形成理据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华 《现代语文》2010,(1):9-11
普遍语法认为非宾格动词不能指派宾语,但在汉语中却有很多违反这一定律的句子,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便成为了一个难点。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四种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即固有格理论解释,格传递理论分析,轻动词理论解释和作格化理论分析,以期读者对此语言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朱希芳 《现代语文》2015,(3):141-144
从句法角度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句法类同。英汉部分作格动词均可被反身代词修饰:"NP2+V+by+*self"及"NP2+自己+V+了";被动句式对于英汉作格动词来说是可选性(optional),而非强制性(obligatory)。2.句法差异。英语作格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作形容词来修饰其表层主语,而汉语只能凭借助词"的"来修饰;英语作格动词的中动句式种类明显少于汉语作格动词;英语作格动词的词缀具有多样性,而汉语则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8.
转喻理论是探索中动词状态化并进而不及物化过程的有效工具。在中动句中,在中动构式的压制作用下,中动词及其主语名词都经历了转喻的过程,在转喻机制调节下,中动表达式中的中动词呈现出不及物的特点。中动词的不及物特性是在认知过程中完成并语言化的。  相似文献   

9.
深层语义关系与表层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焦点,本文以汉语的非宾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对立现象及其深层成因,并结合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就非宾格动词的界定问题讨论了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带地点的存现句不能作为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  相似文献   

10.
非宾格动词理论研究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非宾格性假说”,不及物动词可以再细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许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理论探讨。文章以英语和汉语中的非宾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语言中非宾格动词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及不同学者提出的句法和语义诊断式问题,探讨这些诊断式是否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语言中的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并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动词性省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省略着手,着重分析了语篇中英语和汉语动词性省略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实义动词省略和操作词省略,但英语的实义动词省略比汉语多;汉语的动词性省略多出现在对话中,并论述了比较英汉语篇中动词性省略的异同在教学中和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原本不能带宾语的词带上宾语之后,所形成的结构表达"使宾语如何"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本文主要考察现代汉语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意在为这种句式和与之对应的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找到统一的句法分析模式,并对其如何获得致使含义进行探讨。同时本文参照英语作格谓词①的分析模式,证明不及物谓词的致使意义来源于位于实义动词上层的轻动词结构;它们本来的不及物用法、加宾语后构成的使动句以及和其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都可以在轻动词结构中得到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3.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是英语语法对动词的最简单分类。英语中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而且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充当不及物动词的主语的一类动词被称为作格动词。英语作格动词数量大,应用的句子结构丰富。这些用法有一些句法上的限制,如有一些作格动词后面必须跟上介词短语或者形容词,有些作格动词可以出现在中动结构中,有些作格动词的时态是不能随意套用的。出现在英语作格动词之前的主语可以是施事、致事、受事、感事、工具、材料、场所,等。另外,何时使用作格动词的被动语态形式也是要具体分析的。  相似文献   

14.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然这种艺术体现是多方面的。统计显示,动词“以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从动词“以为”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方面作分析考察,以揭示作者语言运用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英语中动词有着诸多争议,因此有必要换个视角对其进行作进一步的探讨。现以宋国明的研究为基础,尝试利用约束理论、题元准则和格理论等已有概念来解释中动句中的NP移位,并通过例子证明中动词带内外双主目的观点能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得到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英语没有专门的语法标记来表示作格与受格的区别,所以英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非作格语言。但英语动词表现出来的在聚合关系上的差异却说明了英语及物性和作格性的客观存在性,像break这样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的动词为典型的作格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作格性结构,而像lose这样只有及物用法的动词为典型的及物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及物性结构。本文主要对作格性结构和及物性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基础、句法特征等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对英语的句法及动词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其他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在学界对汉语双音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双音化的句法语序效应:双音化动词(组)削弱了动性,宾语基本能够提前为话题,增强了汉语话题优先性类型特征;动词性双音化在历时发展中凝固了过程义和结果义,作格性增强,使汉语的词类交叉更为明显;动词性双音化蕴含一定的体意义,使汉语体系统更加完备;动词性双音化加强了汉语基本语言单位的可分析性。  相似文献   

18.
英语句子倾向于多用名词,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由于英语中的名词优势.句子多呈现出静态,而汉语的动词优势往往使句子呈现动态。动词与名词使用频率不同是英汉句子动静态差异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英汉句子动静态的差异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身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英汉民族认识与反映事物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动词“打”的义项繁多。它的主要义项有三: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3.“殴打、攻打”。由于各个义项的论元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句法特征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打”的第二个义项出现了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交替的现象,而作格动词又与被动句中相应动词的句法特点有很大区别。了解这些复杂因素,有助于“词库”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论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动结构的生成过程,分析已有解释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假设,即中动词经历了一个“不及物化”的过程,从而使外论元受到抑制,内论元提升至主语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