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举经费对科举考试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清代科举经费名目繁多,尤以考试过程中科场运作经费名目最多,不过就其大者而言,主要包括科场食用费和员役工赏费两项。通过分析和探讨清代河南乡试科场运作经费开支情况,发现清代河南乡试科场运作经费不仅名目繁多,支出占整个乡试经费开支中比重最大,其经费支出情况还具有规范性、等级性和人文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卷资、赴考旅费等为士子们的重要开支。清代政府的直接资助限于会试士子,对乡试士子不予资助,资助会试士子金额也有限。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普遍兴起了"宾兴会"这一科举会社,通称为宾兴组织;江西的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士绅控制的科举会社组织于清中期的兴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结构和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值得注意之面相。  相似文献   

3.
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影响着经费的使用效率.分析H校2000-2009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发现银行贷款利息支出所占比例过大;公用经费支出较少;奖助学金支出总额较少;科研经费支出总额偏低等问题.由此,应采取提高财政拨款比例,提高奖助学金资助额度,争取科研项目,调整人员经费支出比例等措施,使湖北省属重点高校的经费支出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科举考试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特殊的"科举社会",并由此衍生出种种科举经济活动。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引发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影响,主要构成包括政府科举经费、士子赴考旅费、士子考试费用、制举用书刊刻和科举考试辅导等广泛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建立完善消防部队经费保障机制,就是要贯彻落实《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法》确立的"地方消防经费基本支出按标准保障,项目支出按规划计划实施"的分类保障办法。作为各级消防部队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依据办法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建立起"基本支出按标准、项目支出按规划计划、政府专职消防队人员经费支出有标准、困难地区经费补助有渠道、抢险救灾及重大安保工作经费保障有来源"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近十年美国公立世界一流大学的经费支出数据。研究发现:美国一流公立大学中教学科研经费是主要支出;经费总支出与一流大学的排名没有显著相关性,但部分经费支出对大学排名有显著影响。对于无医院服务支出的高校,公共服务支出与大学排名显著正相关;对于有医院服务支出的高校,辅助经营支出的增加有助于大学排名的提升,公共服务支出的影响却相反。因此,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比增加总额更为重要。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革新经费支出配置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经费配置体系,增大学校各类服务支出。  相似文献   

7.
建立完善消防部队经费保障机制,就是要贯彻落实《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法》确立的"地方消防经费基本支出按标准保障,项目支出按规划计划实施"的分类保障办法.作为各级消防部队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依据办法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建立起"基本支出按标准、项目支出按规划计划、政府专职消防队人员经费支出有标准、困难地区经费补助有渠道、抢险救灾及重大安保工作经费保障有来源"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2006年,国家用于全国高校学生的资助经费为18亿元人民币;2007年,国家用于高校学生的资助经费提高到158亿元人民币;2008年国家用于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经费支出总额达304.13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的支出总额已达到369.65亿元人民币;2010年,通过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努力,全国各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15-117
宋代科举冒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扰乱了宋代的科举秩序,并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侵犯了被冒贯地区应举士子的利益。通过对宋代科举冒贯的地区解额不均、发解无定日和牒试解额较宽等原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宋代科举冒贯的情状。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全国民办教育经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经费都比上一年有所增长,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增长幅度最大.2004年,从民办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看,学费仍是民办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占70%左右);在普通基础教育阶段,举办者投入所占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等职业和高等教育阶段,举办者投入所占比例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民办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及其与公办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比较看,生均基建支出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同级公办教育,尤其是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均总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都高于公办普通学校,但两者的差距比上一年有所缩小;普通高中阶段,除生均人员经费支出外,其他各项生均经费支出民办都高于公办;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除生均基建支出外,其他各项生均支出民办职业中学都明显低于公办学校;高等教育阶段,民办普通高校的生均事业费明显低于公办普通高校,且生均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例很小,仅占总生均支出的16.75%.  相似文献   

11.
宋代殿试不黜落之制始于仁宗嘉二年 ,但杂犯者仍遭黜落。至元三年 ,特别是元八年以后 ,殿试杂犯亦不黜落 ,只给予降等的处罚。此制一直沿用至南宋末而不废 ,并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清科举取士中的殿试不黜 ,当直接继承了宋制。  相似文献   

12.
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从来不规定标准答案,任随考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种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征集、接受意见的诚恳态度,是唐代统治阶级自强、自信的一种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然而由统治阶级自行举办的策试,尽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层化的社会现象,却无力解决社会的顽症。更兼政治派别斗争,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自然受到制约,并不能挽救唐王朝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科举舞弊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申送过程中举子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举子取解可以“不本乡贯”;考试过程中的“行卷”,“公荐”,“通榜”,“呈榜”等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挟带是自科举考试出现后就伴生的一种舞弊形式,清以前就多有表现。但在科举制度广泛推行的清代,尽管政府不断颁布禁止挟带的法令,但一者挟带的手段更为多样,再者挟带的范围更为扩大,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化倾向。挟带等舞弊行为的盛行严重损害了科举本身所标榜的公平性,导致了一批庸碌之徒混迹官场及政治的趋于腐败,使世人对科举的信心逐渐减弱,亦成为科举制度迅速被废除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17.
科举考试的复试起于唐宋,明代沿袭其旧,而未形成制度,系偶一为之。明代科考复试类别,约略有三:一是处于政治考量,二是出于党派斗争和纠正弊端,三是出于表明清白而自请。同时,明代科考复试有一定的程式,如考试官选任、试题的选取、以及考试地点、时间、监考、阅卷、裁定等,都是临时决定,与乡会试程式不同。复试之举虽有一定的威慑力,但也很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科考弊端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冒籍跨考”现象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体制中,由于录取的“分区定额制”,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地区的考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入考试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地区参加选拔性考试。“冒籍跨考”在宋代出现,至明清时已愈演愈烈。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冒籍跨考”问题,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高考移民”屡禁不止,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造成的不同地区之间高考竞争压力的显著差异。探讨明清“冒籍跨考”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当前“高考移民”问题的认识,并为其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设置的考试科目,乾隆朝开设“保举经学”制科,是在乾隆帝特别尊崇和重视研习儒家经典的历史背景下举行的。保举经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此科取中者仅4人,均是明经行修之士,名实相符,众望所归。它虽只举行了一次,但对清代学风的转变和国史馆修史中“儒林传”的确立,有很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口流动规模膨胀、分地定额制的推行导致异地考试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问题。清代对异地考试实行部分放开的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移居年久者入籍参加当地考试,对人口稀少的边地采取变通性措施,设立商籍解决盐商子弟异地考试问题,许可具有特定身份而非直隶籍者参加顺天乡试。通过为异地考试者单独确定学额或中额的措施,使不同阶层或不同地区间科举利益的冲突趋于弱化和隐蔽。清政府严格限制制度范围外的异地考试,采用防惩结合的思路治理冒籍跨考问题。研究清代异地考试制度对当前异地高考政策的改革及决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