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给高校贫困生带来的心理偏差使他们具有自强、自尊或自卑、孤僻、忧虑、紧张和多疑等心理特点 ,这些特点既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特征。当今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后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的心理空间 ,减轻其心理压力 ,同时增强其自信心 ,培养其自立自强的意识 ,使其成为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尖锐,单纯以物质资助为主体的贫困生助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分析嘉应学院的贫困生助学工作的现状,阐述地方高校开展贫困生自强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可行性途径。院的贫困生助学工作的现状,阐述地方高校开展贫困生自强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调整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日益凸显。贫困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他们因贫困而引发的思想及心理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理念与方法。为此,本文以人文关怀为理论视角,立足于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以及时代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途径,即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个性特征培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情感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贫困生的健全人格,以促使他们成为具有自强、自立、感恩品格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除了要帮助其在经济上顺利完成学业,还应在如何提高贫困大学生自强精神方面下功夫,按照"惠及所需,助困励志"的服务宗旨,建立"济困—扶志—强能"三维并进的"励志强能"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走出精神的困境和迷茫,实现贫困生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白露 《考试周刊》2011,(25):201-2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高校,都在贫困生资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呈现出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抚慰,重视制度规范、忽视情感需求的问题,导致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认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该从人文关怀入手,以关怀学生精神家园为基础,以培养建设学生自信自强为资助目标,促进贫困生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教育的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除了基本的国家资助政策以外,我们通过"工学交替"的模式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引导他们摆脱由经济贫困引起的心理贫困。我们进行贫困生资助机制创新的探索,为他们培养健全的个性品质创建平台,同时实现高等教育和谐、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帮困,且忽视贫困生现实幸福生活的体验。贫困生群体对生活状态不满意的占79%,体会不到生活幸福的占65.85%。因此,探讨高校贫困生心理帮困机制,帮助贫困生完成思想上从不理解、不接受现实到勇于正视、坦然面对现实,最终以实际行动改变现实的转变,进而完成心理上从自卑到自尊、自强,最终用幸福衡量财富的视角转换,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一、正确认识现实,树立自强意识贫困大学生往往对大学生活的困难估计不足,对进入大学后自身的贫困现实不理解、不接受,容易产生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想法和…  相似文献   

8.
张成 《中国轻工教育》2011,(2):15-16,19
大学生的闲暇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特殊群体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其闲暇活动和闲暇教育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我们要了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闲暇活动的积极合理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学校、家庭、社会层面加以有针对性的闲暇教育,通过引导贫困生主体加强自我教育,以实现高校贫困生群体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解决高校贫困生生活困难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勤工助学能培养大学生自强能力,能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创新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管理体制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问题"不是他们自身固有的,而是权威者给他们贴标签的结果。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一旦被公众贴上"贫困生"标签,他们就有可能在标签的影响下逐渐改变认识和观念,进而引起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的负性变化,最终内化标签,走向"思想贫困"。如何预防和转化"思想贫困"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意,在弱化消极标签、强化积极标签的同时,还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疏导,让贫困生体面地受助、尊严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贫困生数量激增,由此而引发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显。贫困生社团是深化高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贫困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社团组织形式进行励志、自强和感恩教育,充分发挥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这对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东西部4所高校39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强意识、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水平一般,其中社会取向自强意识显著高于个人取向自强意识。(2)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在地区、年级和学生干部职务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东部高校贫困生的自强意识显著高于西部高校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的自强意识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呈现出一种U型曲线的年级发展趋势。(3)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与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和成功性因素,父母养育方式中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5,(5):123-126
高校贫困生资助关系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公民基本人权是否得到尊重、保障和实现。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理性的基础上加以梳理,在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指导下,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社会基本善"。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中,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已引起了普遍关注,而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高等教育所不能忽视的。为此,文章以人文关怀为理论视角,从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模式、载体、手段等角度进行分析,以达到培养健康、自强、感恩之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关涉家庭和社会的问题。新时期高校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救助,而且需要精神救助,解决高校贫困生教育问题需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强对贫困生进行诚信与法制、责任与感恩、自强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提高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个人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与理财能力。  相似文献   

16.
心理疏导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重要功能之一,是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旨在培养贫困生的自尊、自信、自立与自强,增强幸福感,帮助贫困生实现由"他助"转为"自助"。心理疏导的德育价值不容忽视,同时其实现途径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刘青瑞  于大治 《文教资料》2013,(4):139-140,123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实施,使得贫困生的人数和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他们由于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心理、学业、就业和人际交往等问题El益凸显。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广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自强品性的培养、职业生涯的规划起到积极作用,高校应把握学生社团发展的规律,探索社团化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社团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8.
"和谐校园"要求将高校看成一个整体,注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保持其安定有序的状态。高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和爱护学生,强调其尊严,激发其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贫困生存在自卑、压抑、空虚、自我意识差、精神压力大等问题,影响校园和谐。对此,可以通过扩展资助方式、保证学生基本生活与尊严、提高学生技能、丰富学生生活、以爱的力量感染学生等方式,达到缓解和解决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的提高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人数大大增加,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和措施,基本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的混合资助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发现其存在着一些缺陷。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贫困生资助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国外高校较为成熟的贫困生资助措施,提出了一些想法,以期更好的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高校贫困生日益增多.高校不仅要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而且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当前造成贫困生"精神贫困"主要有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是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笔者只从学校角度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