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压裂是油气井增产的一项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油气勘探开发的效果和经济效益。为了恢复套变井的产能,实施压裂增产增注工艺,避免因套管变形导致井下作业管柱遇卡阻而无法实施技术开发措施方案,采用小直径插管封隔器和工艺管柱,对套变井压裂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和应用,结果表明以小直径插管封隔器为核心的压裂管柱具有承高压、耐高温、内通径大、插管密封好等特点,一趟管柱可完成验封、压裂、排液三项工艺,达到了极好的压裂工艺效果。现场试验和应用结果证明小直径插管封隔器结构紧凑、成本低、操作简便、风险小,更容易在套变井上推广应用。小直径插管封隔器和工艺管柱为套变井压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和工艺方式,可有效解决套变井影响原油生产和开发技术措施实施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套管开窗侧钻技术是海上老油田改造增产的有效手段。基于套管开窗基本原理、井筒一体化设计思路和流体力学基础公式,建立套管开窗作业全过程优化模型,借助设计开窗辅助系统对套管开窗侧钻作业参数及管柱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提高套管开窗侧钻作业施工效率和稳定性,形成一套适用于套管开窗作业参数优化与管柱结构优化设计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003井区稠油井的油藏特征分析,进行了室内防砂模拟实验研究,优选了防砂材料、防砂工具及管柱研究,优化了防砂施工参数,确定了以绕丝筛管挤压砾石充填为主导防砂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应用,防砂取得了良好的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胜利海上酸化和酸压技术现状,认为胜利浅海埕岛油田古潜山的酸化、酸压工艺虽可以沟通孔洞缝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渗透性。增加油井产能,但存在酸压能力弱,酸化强度小。酸蚀作用距离短的特点。埕岛油田古潜山油藏酸化失利的原因除地质原因外,还与酸液体系和酸化工艺有关。建议开展对潜山裂缝油藏酸压储层改造过程中裂缝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分层酸化技术,优化酸液体系,提高酸化和酸压施工技术装备,实现深度酸化。  相似文献   

5.
当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气井不能建立压力、产量、气水比相对稳定的带水采气工作制度而转入间歇生产时,应及时调整管柱,改成小管柱生产,这就是优选管柱排液采气工艺。该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充分利用气井自身能量,在气井压力变低时,适当更换或下入较小直径油管,降低气井的携液临界流量,达到排水采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车89车95井区的油藏特征、出砂现象分析,进行了室内防砂模拟实验研究,优选了防砂材料、防砂工具及管柱研究,优化了防砂施工参数,确定了以绕丝筛管压裂充填防砂工艺技术,通过现场实验应用17口井,取得了非常的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7.
注入剖面测井是划分注入剖面,了解地层吸入能力,改善和提高注采效率的有力技术手段,需要根据注水方式和井下管柱配置情况以及注入流体物理特性选择适用的测井组合及测量方式。传统的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和流量计测井的应用受注入管柱、注入流体、井况等因素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注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孤岛油田全面推广以后,传统的测井方法暴露出了精度低、测井成功率低等缺点。为克服上述各种方法的缺点,满足三采开发的要求,我们引进了新型氧活化水流测井仪。  相似文献   

8.
为了便于优化注CO2井的注入工艺参数,提高注气驱替效果,在考虑井筒管流和地层渗流两个流动过程相互耦合的基础上,根据垂直管流理论、传热学理论和多孔介质渗流理论,通过计算注CO2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和CO2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建立了注CO2井井口注气参数计算模型。对整个注气系统,选取井底作为求解点,应用节点分析方法对地层渗透率、地层压力、地层启动压力梯度与井口注气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研究得到了注气量随井口注气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油藏渗透率、地层压力和启动压力梯度对井口注气参数的影响规律。建立的CO2井注气参数计算模型可为注CO2系统编制配注方案、选择注气设备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海洋油气开发对油气储运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设计并建造了一套模拟海上船体运动的六自由度运动试验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了创新实验,通过实验对比了不同晃荡条件下海上油气装置性能和工艺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平台晃动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海上油气储运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科研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0.
渤南油田义99井区是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示范区,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段8、9砂组,为中孔低渗油藏.开发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注水水质差,水中悬浮物含量、含油量等指标严重超标,表现为水井注水压力高,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二是储层渗透率低,天然能量不足,自然产能低.针对这些问题,对义99低渗透油藏采取了水质精细处理和优化压裂工艺的措施.通过注水水质精细处理技术的研究,使注入水水质达到低渗油藏注入水水质标准.通过对压裂工艺的优化,提高了油井单井产能.现场试验表明这些措施实现了义99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1.
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发油气田,减少油气井事故的发生,油气井完整性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被提出来,而井筒完整性管理又是其重中之重.井筒完整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井下管柱及附件完整性、井下作业完整性、井口系统完整性等,其中井下管柱及附件完整性分为油套管的安全性、密封性,井下作业完整性分为钻完井、固井、生产完整性.井筒完整性对于油田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国内对井筒完整性研究的起步较晚,应从理解认识、标准制定、风险评价等方面对井筒完整性进行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海上稠油储量丰富,热采是开发稠油的主要技术,但海上受限于应用条件和经济性,亟需攻关海上稠油热采复合提效技术,推进海上稠油高效开发。D2油田A3H井为海上稠油蒸汽吞吐试验井,多轮次蒸汽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针对A3H井蒸汽吞吐中后期面临的问题,提出近井有机解堵和“热+气体+化学增效体系”的多介质协同增效技术方案,最终建立以解堵分散体系CYJ-1、氮气、起泡剂、降黏驱油剂、蒸汽多介质协同提效工艺方案,提高采收率达20.1%,改善吞吐井中后期开发效果,延长热采周期。  相似文献   

13.
不动管柱分压四层工艺技术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三级封隔器结合投球分层压裂工艺技术,可以实现自下而上不动管柱一次性压裂4层的施工目的。针对现场使用压裂管柱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分析研究,使压裂管柱结构得到了改进和完善。现场应用证明,管柱改进后压裂技术可操作性强、安全系数高、工艺效果突出,在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及苏里格气田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油气田的开发,尤其低压、低孔、低渗的"三低"油气田开发中,压裂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技术。大斜度直井由于井斜大,常规电缆射孔不能传输到位,需要用油管传输射孔,既增加了起下管柱的时间,也增加了成本,且不能保证射孔质量,因此,研发了一种新型斜井分压合采工艺管柱及配套工具,该管柱可进行水力喷砂射孔,并且实现了有效封隔,保证了压裂施工对地层的针对性,压后可以进行合采。现场应用证明,该管柱结构合理,工具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东辛油田套损严重问题,开展套损机理与预防措施研究。根据套损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如提高局部套管强度,提高固井质量,断层附近进行完井优化设计,合理控制注水压力,防止套管腐蚀等。结果表明,断层滑移、泥岩蠕变、腐蚀、套管设计不合理等是造成该油田套损的主要原因。所提出的预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减缓东辛复杂断块油藏套管损坏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乐安油田稠油油藏利用水平井技术规模化动用了薄层储量。随着热采吞吐周期的增加,周期产量明显递减。为合理开发,有效提高采收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水平井井网蒸汽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的井网方式、适时的转驱条件、适合的注采参数下,区块采收率可提高13.02%。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动用中低渗稠油油藏储量,利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开展中低渗稠油油藏多井型组合开发技术研究。针对中低渗稠油油藏直井注汽困难、生产低效、易管外窜的特点,论证水平井和分支水平井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中的的可行性;针对水平井分支的优缺点,提出多井型组合布井方式(整体水平井+边部单侧分支井),可以发挥分支在蒸汽吞吐阶段的优势,同时避免分支对蒸汽驱的影响,提高整体储量的动用率和采收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多井型组合技术界限,包括井型组合形式、不同油层厚度下水平段间距离、单侧分支水平井井身参数。在单2块沙一段,利用多井型组合开发技术提高储量动用率,增加动用边部储量54暳104 t,已投产的单侧分支水平井是周围直井初期产能的4倍,实现了中低渗稠油油藏高效动用,该技术也为相似油藏开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新疆排601区块浅薄层稠油油藏在油藏条件下不具有流动性,常规试油无产能,不具有开采价值。采用HDNS技术(水平井+降黏剂+氮气+注蒸汽)可有效解决区块开发中存在的天然能量低、油层热损失大、周期产油量少的问题。通过对其作用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并在机制的基础上对工艺方案进一步优化,确定新疆排601区块最佳的HDNS技术参数是蒸汽注入强度9~10.5 m3/m、氮气注入强度140~160 Nm3/m、降黏剂最佳用量0.10 t/m。  相似文献   

19.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6单元为整装多层油藏,纵向叠合性较差,层间差异明显,处于特高含水期后期,流线长期固定,井网未控制及弱驱区域剩余油较为富集,制约了油藏采收率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开展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以指导孤东油田等整装多层油藏剩余油挖潜。通过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取心井及监测资料,研究区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在目前生产条件下,设计2套井网调整变流线方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指标预测,从而优选井网调整方案,预计方案实施后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海上N油田7H井为普通稠油I-3类,采用天然能量开采,原油黏度高,地层渗流能力弱,油井产能低。针对7H井低产低效问题,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水溶性自扩散降黏体系吞吐增效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自扩散降黏体系以扩散与渗透作用为主,体系分子吸附于原油表面,有部分原油溶于体系当中,使得体系水溶液与原油具有“互溶特征”,有效降低原油黏度,改善稠油流动性。CYJ-S-03体系降黏效果较好,降黏率达98%以上,且溶液黏度高,可有效扩大波及体积。现场工艺参数推荐使用质量分数为0.1%,注入方式采用段塞注入,注入后进行焖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