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各个时期的教材里,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散文文本都是选文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与散文文本的阅读对话自然成了教学中的重头戏。从品味语言出发,引导学生把握引发作者情感的对象特征,领略作者寄寓的情思感悟,赏析作者构思行文的独具匠心,自然是散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可散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和审美意韵,因此在与散文文本对话中自然有其个性的要求和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散文是一种以记叙的方式来抒发作者感情的体裁,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教育目标的不断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现代教学的目标,高中语文阅读中散文教学的文本细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过多地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对散文文本的研究,导致学生在粗略阅读文章的情况下就开始习题练习,产生了低效的阅读。但是散文本身是一种思想情感非常丰富细腻的体裁,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详细阅读和理解。为了解决散文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散文文本的详细阅读被引入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提升学生对散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语文是感性的,一切语言文字的自然组合所构建的文本,皆为心语,皆为诗语,都是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一级级阶梯。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和记忆的心跳。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就是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丽花 《考试周刊》2011,(91):44-45
作者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提出了文学教学内容的指向是"看那一园灿烂的葛藤花卉",即细读文本,欣赏言语本身的观点,并从教学实践中选取了《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经典散文的不同教学设计来对比例证,进一步论证观点。  相似文献   

5.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近几年来,各地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散文教学。可是,从教学实践和教学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散文。究其原因,还是课堂教学有问题。一篇很好的散文,在教师眼里就是如何设题、做题。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欣赏文本,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感悟  相似文献   

6.
王君是当代"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改革的先锋,她的散文教学达到新高度,"语言品析"是其散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她指出"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才是有语文味的,真正的语文课,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1]那么王君是如何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如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的呢?本文结合王君的散文教学课例,予以探究。一、抓关键词,融入情境王君的散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广玉兰》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形神兼备的优美散文,如果单从文字上分析它,课文表现了作者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爱广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字背后蕴含的情趣和意象,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逐步领悟的。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文字中,品味语言,发现文字背后隐藏的美好世界。一、品读广玉兰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8.
汤立英 《语文天地》2013,(11):19-20
散文教学一直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文字美感,挖掘字里行间的人文底蕴,获得丰富的文学滋养?笔者认为,文字是贯穿散文文本的精灵,只有从文字人手,解读其内在精神,才能带领学生体验到文本的意蕴所在。《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这篇散文文字清冽,如玉如雪,美不胜收,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余光中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现以此文为例谈谈散文教学中的文字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9.
散文指的是作者利用复杂的艺术表达手法,体现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或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比较浅,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加上高中生的文学素养不够高,对文字鉴赏能力不强,特别是对作者在散文中使用的复杂表现手法难以理解,所以,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习惯和提高欣赏散文能力成为高中阶段语文散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任何以完整篇幅呈现的文字材料的教学,都是广义的语篇教学,包括各种文体的语篇教学,如散文、诗歌、戏剧对白、说明文、记叙文、论说文、应用文等。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是指对语篇的阅读理解教学,以获取、分析、整理和应用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一般不涉及生词教学和新的语法项目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王芳 《考试周刊》2014,(81):46-46
<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探讨散文的特点,加强对散文教学的研究,注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有效的散文课堂创新教学,增强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效果。这种创新应包括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设计和方案进行优化,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自主领会与体验散文的内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流露。一、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生领悟效果散文语言和一般题材的文章有明显区别,它文字优美、意  相似文献   

12.
语言之外没有散文。穿行在语言的花丛中,辨其色,闻其香,细细把玩,文字就立体起来,作者就生动起来,文章才能融入孩子们的血脉。而品味语言,前提是教师须细读文本,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才能带领学生曲径通幽,领略无限风光。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散文教学存在两重困境:一是学生与文本之隔膜,尤其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二是学生与作者情志之隔膜。在散文教学中营造“三境”:创设个人情境体验,建构问题情境体系,延伸社会生活情境。以打通读者与作者的隔膜,打破学与考“各表一枝”的藩篱,完成“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多是盲目随意的单篇教学,缺乏系统的、有层次的单元教学的流弊,笔者从"文章要一组一组地教"的单元教学观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对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类散文单元"进行重新整合组构。抓住三篇"共性"中的"个性",从"景异情移"与"景异情不移"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准确、整体、深层次的把握,将多幅图景合起来想,将它们当做连环画来读,读出多幅图景的联系,不割断作者埋藏于这一片片风景中的连续的"情脉",注重对文本、对作者"情脉"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背景我最怕教散文。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似乎最常见,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却最多变,如何立足文本特质和学情特点教好手头的散文?如何做到既有情,却不一味流于"说"情而脱离"读"文字呢?这都是困扰着我这个新教师的事。师父陈智峰老师曾提出:"怀人散文贵在‘传真’,重在‘传神’,而旨在‘传情’。"我深以为然,并以此为索引展开了本次的《老王》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散文贯穿于中国文学的始终,是一种最为真实最为彻底最为直接的展现作者心灵世界、抒发作者情感、展现人格魅力的文体。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和散文的文体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入情、阅读入境、阅读入眼,引导读者与作者的有效情感沟通,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一、阅读入情,诱发情感共鸣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都闪烁着作者独特的思想火花,在作品当中作者表达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抒发作者对事件、对社会深刻感情。作者依情造文,读者就要  相似文献   

17.
《春酒》是琦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主要通过描绘“我”与母亲、乡人的交往情景,真切地讲述了“我”的童年生活。关于回忆性散文教学,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来来回回,以个性化语言为抓手,在因言得意和因言悟意多次往复中,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意”与作者所借助的语言的美妙之处,挖掘出潜藏在文中不易被读者发现的作者深层心理上的安全保护,在多样变化之中,架构作者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实现学生的神内化。  相似文献   

18.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近几年来,各地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散文教学。可是,笔者从教学实践和教学问卷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散文。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出了问题。一篇很好的散文,在教师眼里就是如何设题、做题。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欣赏文本,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就缺乏兴趣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散  相似文献   

19.
俞志辉 《广西教育》2014,(45):97-97
正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使散文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散文教学必须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意象,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那树》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散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文本主旨。一、抓住"特写",再现情境当学生在阅读一篇散文时,首先要面  相似文献   

20.
陆万美 《教育》2015,(7):14
散文独特优美、抒情性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是,许多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不足,欣赏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不能更深层次体会其中的美感。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加大对高中语文散文的教学力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高中散文的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课外散文,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的兴趣,品味文字中蕴含的美,感受作者的思想,升华自身的境界,体会自然和人生的百态。学生通过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