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阮崇友 《教学随笔》2015,(4):171-172
《红楼梦》为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作家的身世经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使萨满观念信仰渗透于《红楼梦》的创作中。文学作品的"包容性",使萨满教的信仰观念在艺术的升华中与汉民族文化在小说中相互渗透和吸纳,焕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红楼梦》深受满汉民族所喜爱。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和哈代分别是中国和英国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相差近百年,所处地域又相距遥远,在创作中不约而同地书写了各自地域的民间信仰。通过对两位作家重要作品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异域环境中的类似信仰与崇拜,及作家对此信仰的态度,从而可以了解到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类似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约翰·厄普代克是二战后美国重要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评论界颇受争议,不少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内容表达,显得"道德空洞"或"道德怠惰"。论文从作家对于世界的认识、人生中的道德困境和哲学层面的反讽等角度,探讨作家采用模糊的道德视角的用意,认为其作品在有意识的留白背后,隐藏着对信仰和道德问题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之一,是中华儿女凝聚一心的精神纽带。近年来中央格外重视普通民众家国观念的巩固和加强,同时也有更多处于"精神空虚"危机的当代人想要回归到家与国的精神信仰之中。在这种自上而下观念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中国当代科幻作家把人伦观念逐步融入小说创作的趋势下,探讨这些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对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托妮·莫瑞森小说创作特点的分析,集中讨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成长经历中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强调了莫瑞森作品对肤色和性别"双重桎梏"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契诃夫在其作品中所采用的叙述观点及对人物与事件的态度,作家本人在作品中的地位的把握,开始了其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可孙犁的"诗体小说"风格,主要关注他的作品特色以及创作方法。他的作品与同时期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在创作立场、创作方式、创作手法、创作精神上都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并影响至其后的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8.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青年作家张平创作的《抉择》之所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其主要原因不只是小说中所描写的令人魂魄颤栗的事实,更主要的是作家为老百姓立言的艺术追求,是作家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的创作思想,是作家对人民的命运、进而对党和国家的命运的深深忧患,以及融化于作品人物身上的作家内心的正义、道德与良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了民俗传统的影响。鲁迅作品对于信仰民俗具有双重态度:一方面是作为传统国民性的愚昧落后的方面来进行批判或借之讽刺世事的;另一方面,又因其代表了淳厚、真诚的民风而倍加赞美。用民俗学的方法来审视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某种新的视角,也可增进对信仰民俗的复杂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所谓发生学批评方法,就是分析研究作家从创作原型到作品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批评方法。它大概包括对作家创作过程中三个段落的分析、比较:(一)生活素材的来源。即作家据以写作的事件、人物原型、过去的生活积累等。(二)素材在作家头脑中构思情况,如动笔的契机,构思过程中所受影响的各种思想,设计的故事前后的变化情况等。(三)写成作品之后的修改情况,直到最后定稿为止。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影视创作重要来源之一的改编,总存在着与小说原著的差异性。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形式本体上的不同固然是一个原因,而创作/改编者的主观作用,也是形成差别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尤其作为异性改编,性别在创作和改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女性作家在创作作品时的女性意识在小说中体现无疑,而男性导演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也同样在电影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哈利·波特》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可以展现出性别对创作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以其桀骜不驯的言行和带着浓烈"硬汉"气息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一方面,这与梅勒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前辈作家海明威的影响。海明威对梅勒的影响始终伴随他一生的创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与主题选择、文体风格和女性观等三方面。海明威的积极影响,教会了梅勒如何去创作,但随着创作日趋娴熟,他也开始不断开辟自己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在保定读书时期和流浪北平时期,孙犁受"五四"新文学影响登上文坛,在"五四"文学面前自称是中学生,是汲取"五四"学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文研会"为人生"的创作主张、鲁迅的影响和左翼文学思潮兼容并存。孙犁对新文学的接受,决定了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现实主义为基本方向的创作理念和强调个性与朝气的创作底色。  相似文献   

16.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代言人,鲁迅与卡夫卡作为中西方代表性的文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民族的生动画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某些本质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背叛者、被驱逐者、伪装者等三种人物形象系列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7.
"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相似文献   

18.
陈毓博 《考试周刊》2009,(43):45-46
满族是一个北方的渔牧民族,信仰萨满教的同时在自己歌舞文化中也融入了萨满歌舞的元素.文章从对满族萨满歌舞文化的描写探寻了其对满族民间的歌舞文化如何受到萨满歌舞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学权威与现代传媒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作品集,同时还具备了文学史的特征。《大系》在编选人员的组成、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编选作品的数目三个方面都影响了"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于《大系》的编选时间距离新文学的创作时间较近,同时编选者在编选作品和评价作家作品时很难剔除个人因素。因此,这种文学定位并非完全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将不断接受新的检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萨满教是满族自先世以来信奉的原始宗教,是满族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满族岁时节俗中所融入的萨满教信仰观念的分析,揭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满族岁时节俗和萨满教有着深刻联系,进而说明萨满教对满族岁时节俗所产生的影响,充实有关萨满教与满族社会风俗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