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和谐的社会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和谐的社会是多元素的统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学生物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其内容中包含了许多和谐的元素,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和谐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发展战略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所谓生态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高中哲学常识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在“人与自然关系”教学中,突破传统“人类中心论”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意识到:高度现代化的社会是以优美的环境和良性的生态系统作为基础,以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作为前提的。 1.在辩证唯物论的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并能自觉运用这一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把它作为辩证唯物论教学的突破口。围绕“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  相似文献   

3.
简论生态文化教育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教育是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其任务就是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中去,使学生明确人在生物圈、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道德教育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的渗透十分重要。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价值观,还能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本文主要针对生态道德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道德关系认识的基础形成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变化。学校教育对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胡冬香 《考试周刊》2014,(4):183-183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每一生态元素都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生态课堂就是构建一个平衡、和谐、统一的课堂。本文运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剖析、解读了生态课堂。让课堂融入真实生活,简单、自然、有效,让生态课堂成为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正>纵观我国各方面的生态问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危机感教育成为生物教学理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学生进行生态危机教育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危机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严酷的现实环境,受到触动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唤起学生的生态良心,增强环境意识,使他们感到自己身上从未有过的压力,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激起他们为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而  相似文献   

8.
1 生态文明教育与生物教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教育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生态文明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项活动中培养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然和生态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红柯的《乌尔禾》是西部生态小说的代表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红柯构建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乌托邦.所有生命平等相处,保持着最原始、最纯净和最美丽的形态.敬畏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生命,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贯穿整部小说. 《乌尔禾》中所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对现代社会的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深圳湾红树林”为贯穿式情境,开展“生物学-地理”跨学科单元复习教学,深入分析了红树林气候环境与生物特征的相互作用,以及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并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红树林的生态保护,帮助学生形成爱护自然环境、绿色发展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乔梅 《华章》2013,(24)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课程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为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中重要内容,需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育落实。本文就生物教学过程的环保意识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考不考生物,会考要求又不高,95%的学生会考都能通过.学生对生物课不重视,上课看课外书,不注意听讲,做别科的作业.生物教师心灰意冷,感到没有奔头,纷纷要求调离教学岗位,严重影响《九年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和实施,中学生物学教学又一次陷入了低谷.作者认为,当前搞好普通中学生物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高度认识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加快中学生物教改步伐生物科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科学.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教育思想的改革和教育实践的探索并没有同步,认识模糊,阻力很大.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渗透最广、作用最大、涉及  相似文献   

13.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我们生物教育渗透在具体教学活动的一点一滴当中.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点滴做法与诸位共享一二,不甚成熟,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相似文献   

14.
自然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规律性。不同的自然观对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机体主义自然观、机械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自然观分别产生了古代朴素的自然教育观、近代机械本位自然教育观和现代生态本位自然教育观。自然本位教育观以"大自然观"为认识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规律的和谐共生为使命,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价值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倡导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物教育有着很摘要的意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生活经验的积累、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强烈的环保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生物教学.只有把握好了生物教育的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邱新宇 《成才之路》2022,(8):100-102
生态兴则文明兴,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保护趋势,化学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在教学中积极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不仅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还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结合日常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及其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生命发展教育”理念,其主旨在于“尊重儿童的生命主体意识,开发儿童的生命发展的能动性,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我们的认识是。  相似文献   

18.
王琴 《辽宁教育》2012,(1):44-45
“生态”,在辞典上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伦理观”指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协调发展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对自然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生态伦理观教育”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人们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和文化研究来重新审视与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通过解析生态文本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从而实现生态文学的教育与感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人类生存与环境密不可分。人类社会发展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由此产生的如臭氧层的破坏、热带雨林的剧减、物种的大量灭绝等严重后果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因而中学生物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向学生灌输生态思想,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一个知识丰富、有道德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学生群体。这也是中学生物和自然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要求的具体体现。本文就教学中深化生态思想教育以及开展生态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