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想象,就是“大脑两半球在条件刺激下,以我们从知觉所得来而且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的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出来曾知觉过事物的形象的过程。”(杨清:《心理学慨论》)这就告诉我们,想象是一个以记忆表象为材料,通过分析综合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而学生作中的艺术想象不同于其他一般想象力,虽然它也以生活为基础,以原有表象材料为依据,但是,它是建构在不对等客观世界的——精神生活之上的,因此,对学生作艺术想象力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实现二次“超越”:  相似文献   

2.
①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作家在写作时所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在已经积累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也就是说,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宁波市效实中学张弛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感知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而想象能力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  相似文献   

4.
想像,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诗歌中,诗人把头脑中原有的各种印象、图景、经验等调动联系起来,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通过分析、比较,进行剪裁、取舍,重新加以组织,渗入自己的真挚感情,注入自己的主观见解,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意境的过程便是想像。它既是诗人对生活深刻理解与思索的结果,是形象思维的飞翔,是感情的升华,也是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第五讲学习心理的学法指导(一)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讲话第一节感知的学法指导○曾泉根(峡江县巴邱小学)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发端于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感觉和知觉去认读文字符号,感受言语说明,观察有关事物及模拟形象,以获...  相似文献   

6.
所谓“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它和“想象”极易混淆。“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或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和想象在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运用都很广泛...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想象思维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桂云 《承德师专学报》1994,14(3):77-78,6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潘桂云所谓想象思维,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并对此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语文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数量的增加上,或满足于对单个词汇、音节的孤立简单的了解上,而应...  相似文献   

8.
简论写作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沈辉形象思维是指用形象来思索,用形象来表述思想。形象思维的形成,说明个人认识能力已经跨越感觉、知觉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活动的过程。它与逻辑思维的界定,就在于“形象”一词。写作者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就可用来反映客观世界直...  相似文献   

9.
空间知觉是反映事物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人是通过空间知觉过程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再经思维加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婴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而这一认识的形式正是在空间知觉过程中发生的。所以,提  相似文献   

10.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材料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虽然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象的内容是来源于客观的现  相似文献   

11.
想象力,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本文试以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为例,就如何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2.
马楠 《陕西教育》2007,(10):70-70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所说:"设计形态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于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所谓想象 ,从心理学上说 ,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从感知感性形象到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 ,必须具有对感性形象很强的加工、改造以至创新的能力。针对这一特点 ,我认为 ,在教学中 ,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系列训练 ,以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进行感知训练 ,建立牢固基础感知训练是指培养学生在读写听说中对材料的把握能力 ,这种感知能力是想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比如 ,在阅读中如何筛选重要信息 ,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 ,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等 ,…  相似文献   

14.
知觉过程是人脑把个别感官刺激综合为整体经验而对事物的整体形象反映的过程。学生的音乐判断、音乐思维、音乐想象等一切比较高级、复杂的音乐心理活动都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音乐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构建知觉整合型音乐课堂,不仅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5.
四、方法1.创设知觉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右脑的创造性功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脑信息的处理才能逐渐形成,其中储备丰富的形象信息素材是前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知觉情境,加大学生右脑的形象信息量。创设知觉情境即创设与事物相关的现场、录相、动画、照片、彩图或图片等感性认识环境。知觉情境是思维的基础,离开了知觉情境,学生就会产生对事物真实性理解的偏差,可以说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客观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知觉情境,可以准确地将形象传达给学生,学生借助知觉情境,可以正确地理解形象信息,并将其录入右脑。  相似文献   

16.
大家知道,看图学文课是根据小学生感知觉及识记和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而编排、设计的。小学生最容易识记一些具体的直观形象材料,进而识记那些含有具体形象和有具体意义的词语的材料。因此,看图学文是从图画入手、以图画来印证课文,达到培养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所谓想象,就是我们大脑的两半球在条件刺激物的影响下,以我们从知觉所得来而且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作出未曾知觉过的甚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杨清《心理学概论》)按照这个定义,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只不过这种想象,凡是一个正常的人均应具备,所以,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这样  相似文献   

18.
想象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心理学上认为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的作用,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的活动始终是对感觉与知觉所给予的那些材料的改造,想象力是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力。想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学生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起“精骛八极,视通万里”,进入奇妙的艺术境界。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培养学  相似文献   

20.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的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所取得的效果的评定,简称观察力。而观察力的养成要靠实践的培养和训练。写观察笔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观察眼光,又引发其真情,丰富其心灵的感受,这对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好处。那么,写观察笔记有什么好处呢?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一、写观察笔记,可以养成观察积累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写作准备过程,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积累是写作准备的又一重要手段,即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