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法治应当是良法之治,立法又是良法创制的关键,而良法在立法阶段的基本要求是民主与信用。如何才能做到民主与信用,实现良法之治,管子的立法思想给了我们应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法治之法应该是代表公平正义、维持权利、制约权力、满足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并给其带来最大化效益之良法。迷此,排除良法立法制制约因素的地质量,使立法程序科学化、立法技术标准化、立法权限明确化、立法者精英化,是创制符合我国实际之良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年制衡权力的源头,也是本文探索之初衰。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筑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与环境治理的成熟经验,较之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现状和循环经济立法的空白,从“良法之治”和“普遍守法”两个方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从制度上讲,人类历史上尚未真正出现过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法治必须是制度性的良法之治与人民之治的高度统一,它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或一种模式设计;它不可能是违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恶法之治,或是排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极少数人之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能够同时符合良法之治与人民之治两项条件或标准的法治国家(或社会)在过去不曾有过,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出现。而真正的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只可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某个历史阶段(成熟社会主义)产生,在一切私有制社会里,要么是恶法之治,要么是少数人之治,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法治。  相似文献   

5.
法治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逻辑来看,都是立法、司法、守法三个环节的统一体,而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只有符合当时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的法律。才是良法;良法的确立需要民主,需要立法者理性的法律意识;中国的良法是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要求“良法之治”。立法要在社会成员不同利益要求的“博弈”中求得一种平衡,立法还要照顾到现实中已有的习惯和惯例。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造成法律与现实的脱节,并进而造成法律的整体软化。在此意义上讲,立法的本质是发现而不是创造。  相似文献   

7.
法治意味着良法治理,其实质是人类社会信用关系的确立与良性运行.中国式法治的建立应以法治信用建设为核心.法活信用包括立法信用、执法信用、司法信用和守法信用.  相似文献   

8.
<正>在当今中国,良法善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从本质上看,所谓依法治国,是要善于运用良法治国,简言之就是真正实现良法善治。这正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法治中国:法治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意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的  相似文献   

9.
法治环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和软环境.优化法治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执政理念、立法、执法、司法、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多个环节.优化法治环境需践行依法执政理念,发展依法治国的基础政治环境;坚持实施科学民主立法,构建良法善治的基本制度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打造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增强司法公信建设,构筑公平正义为民的司法环境;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尚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律服务建设,创建优质诚信规范的法律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从依法治国的涵义出发,分析人治,法制和法治之间的关系。探讨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提出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几项措施:依法治国首先要有良法;依宪治国是根本要求,关键是依法治权,健全监督机制及培育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治观是专制主义法制观,与现代法治观有本质不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分析,传统法治观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生产方式是其主要成因。法制与法治不同,法治强调良法之治,它是一种历史成就、一种法制品德。马克思认为东方专制主义的成因在于其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其中的君主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其重要特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解构亚细亚生产方式,高扬现代法治精神,是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作为一种社会调控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增强经济繁荣,保障人民福祉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其所依据的法律应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法律制度,即法治应是良法之治。那么何谓良法,评判良法的标准如何,正是本篇论文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基本含义是法为良法,法律至上.罪刑法定蕴含的法治精神应包括权力分工和权力制衡;惩罚和预防犯罪需要"有言在先";防范法官滥用法律比惩治漏网之罪更重要;公民权利不以法律规定为限.罪刑法定在司法适用中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纳为刑法的解释问题.要做到合理解释刑法,应注意解释必须根据成文法作出,且要规避"恶法",趋向"良法";允许扩张解释,禁止类推解释.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的基础上,将其法治思想归纳为法治来源于人的理性和“恶”的天性、法治的内涵是良法之治和法治的目的是限制权力,形成秩序三大要义,并探讨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对构建我国国家治理理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前,立法成本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降低立法成本成为各国立法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法律移植对于立法成本有降低作用.它主要通过降低立法自身成本、时间成本,增强法律稳定性,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等来减少立法成本.当然,在进行法律移植后也要对受体环境进行改造,以使移植来的法律在该国能较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法治的基本含义是:法为良法,法律至上。罪刑法定蕴含的法治精神应包括:权力分工和权力制衡;惩罚和预防犯罪需要“有言在先”;防范法官滥用法律比惩治漏网之罪更重要;公民权利不以法律规定为限。罪刑法定在司法适用中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纳为刑法的解释问题。要做到合理解释刑法,应注意:解释必须根据成文法作出,且要规避“恶法”,趋向“良法”;允许扩张解释,禁止类推解释。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提示了法治应包括良法和法律至上两个要素,并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而主张实行法治。在法治的具体操作方面, 他认为法治应具体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中,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不但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治实践提供了积极的思路,而且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反腐败法治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根据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反腐败法治机制存在缺陷的原因在于反腐败群推动反腐法治工作所投入的成本大大超过由此产生的收益,从而缺乏推动反腐法治工作之激励。因此,完善反腐败法治机制必须依特成本效益规律,在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注意加大腐败成本,提高反腐败收益。  相似文献   

19.
把握六个构成要素 推进依法治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校管理如何才能真正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随意性走向标准化,从经验走向科学、民主,从而最终实现现代化、法制化?这是摆在新时期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拜读了秦惠民教授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今年第13—14期《应尽快完善高校管理的法律秩序》一文后,受益匪浅,但似有意犹未尽之感。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要点才能达到科学实施的状态?在此我们认为首先要探讨其构成要素。一、依“良法”进行学校管理是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前提法治须以良法为前提,良法是法治的最低要求。何谓良法?良法应该是促…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依法治国之要义,针对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和人民法制观念的现状,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立法、司法、执行队伍建设,努力在全民中树立法制观念。为此,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