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9,(2)
四、大胆创新自我超越一个艺术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到了几近花甲之年,却突然要否定自己,革新自己,这不仅是困难的,也是痛苦的,齐白石却勇敢地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在同王朝闻论画时,曾引用南朝肖子显的话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并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古...  相似文献   

2.
王燕 《新闻天地》2011,(4):45-46
杨克起的画室距离长沙市最热闹的步行街只有百米之遥,但它却冷得像个冰窖。杨克起,油画家杨克起,他画画的地方就在这里。助手们还记得他刚刚搬进新画室时的一脸喜气,因为他不停地说,“我不要成名,我只要有个地方让我安心地画画就行了”。  相似文献   

3.
陈军  钱飞 《新闻三昧》2006,(1):100-101
对于受贿,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认为,权钱交易是“买卖双赢”,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给予别人一定关照,既符合上级要求,又可以中饱私囊。而行贿人求有所应,也不会检举揭发,既然大家都满意,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就大胆地开始捞钱了。  相似文献   

4.
“耐寂寞”     
新闻界是热闹的,似乎与“耐寂寞”无缘. 其实不尽然. 记者没有采访任务,或者原来领导交给的采访任务完成了,新的任务尚没有下来,这就需要翻翻书本,查查资料,学习学习有关的文件,把自己的头脑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的知识再充实和武装一下.把时间看得特别宝贵,又善于安排时间的记者,把这种不可多得的“结合部”的短暂的时间称之为“喘口气”.对这种记者,短暂的“寂寞”求之不得,不存在“耐”的问题.另有一种记者,东跑西颠惯了,练就了一尊猴子的屁股,只能站,不能坐,一坐就“过敏”,浑身起鸡皮疙瘩;给他一天半天,十天半月的时间学习,换换脑子,他则如坐针毡,叫苦不  相似文献   

5.
2005年的中国内地歌坛是热闹的,更是寂寞的。热闹的是,网络歌手、超女和影视美女,纷纷跳出来挑战传统定义上的所谓歌手资格,想唱就唱,热出了自己的声势,闹出了自己的色彩;寂寞的是,2005年的歌坛不仅没有王者,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线”人物。  相似文献   

6.
沙龙的赌局     
以色列总理沙龙有个外号叫“推土机”,因为他对于眼前的一切阻碍从来都是毫不留情地推翻、碾碎,即使阻碍他的东西是由他自己亲手塑造的。这一次.沙龙要推翻的障碍是他在三十多年以前所参与创建的利库德集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玻)董事长刘宝瑛来说,收听广播是他每天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在他家里,客厅、书房、卧室,都摆放着收音机,就连出差,收音机也是必备的一件“日用品”。洛玻人都知道他们的董事长刘宝瑛喜欢广播,提到他与广播的感情,大家都爱用“情何独钟”四个字来形容,而刘宝瑛自己则说:“我是与广播有缘的”。  相似文献   

8.
制造时尚     
有一位患“香港脚”的仁兄是摄影记,一次赴大西北抓拍一组专题,因为那是个水比油贵的所在,他无法有水洗脚。“香港脚”一“香港”起来的时候,奇痒无比。他只好不穿鞋袜,光着脚走在沙窝窝里并把镜头对准了自己,于是,一组名为“沙地行走”的照片倒为他混了二两名声。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国家,职业翻译家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别名,叫做“文化界的苦力”。你看,他经年累月地忍受寂寞和艰辛,默默无闻地搬啊运啊,所得不仅微薄,更令他寒心的是自己的劳动还常常不受人尊敬,珍惜。翻译工作者与一般苦力的差别,似乎仅在搬运的是知识、文化,所以勉强能跻身文化人的行列罢啦!  相似文献   

10.
用明朝俞弁的这首诗来写照刘辰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刘辰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偷闲”、“闲中写”,更主要是他那种“一笔看来直到头”的决心。正因为他有这种决心,所以才能在多学科基础研究方面,开辟出自己一方独特的领域。对于热心编辑学研究的同道来说,刘辰的名字也许已不陌生,然而刘辰其人其事,却鲜为学界所知。  相似文献   

11.
刘彦 《出版参考》2010,(9):32-33
不幸的童年 王江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他的腿就“已经完了”。王江民腿部的残疾是3岁时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后遗症。“我只知道自己下不了楼,一下楼,就从楼顶滚到了楼梯口。”下不了楼,王江民每天只能守在窗口,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寂寞时,拿一张小纸条,一撕两半,将身子探出窗外,一捻,往楼下“放转转”。  相似文献   

12.
我从没有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一生中所有的目标,我甚至从没这样想过。直至今日,我心中仍有很多梦想,不断拟订计划去尝试新的目标,对一切都保持高度的兴趣。 有人因为“终于实现目标”而兴奋不已。一般人也会赞美这些成功者:“那个人已经攀上了他人生的高峰。”或者:“他那么成功,再也不缺什么了。” 事实上,“成功者”往往会觉得寂寞,似乎遗失了非常重要的东  相似文献   

13.
甘于寂寞守住阵地邓立品这些年,骗子不少。最近,笔者又听到了一些新鲜事:在新闻界这块原认为是“干净土地”的田子里,也出了一些自己人骗自己人的现象。略举几例:有位老记在几次大捞“外快”的“有偿新闻”中,怕领导和编辑通不过,就说这是市里某市长、某书记说的,...  相似文献   

14.
陈尚忠 《今传媒》2006,(9):32-33
1986年,李庄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时年68岁。他当时是退居二线。他对夫人培蓝和孩子们表示,退就完全彻底退。何谓“完全彻底退”?他用行动表明,首先是完全彻底地把党和人民曾交给自己掌握和使用的那部分权力交回给党和人民,连交权后全力运转的惯性驱动都自觉加以警惕。他说绝不能以“发挥余热”对新领导及报社的工作有半点干扰和麻烦。他还说也不要因不甘寂寞去“发挥余热”,“在这里挂个社会闲职,那里兼个团体闲差”。他认为热衷于挂“闲职”兼“闲差”图虚名赶热闹打发寂寞是现象,实质是可从中获取好处(利)。李庄深知“挂名…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有时是很寂寞的,搞中国出版史尤其寂寞。尽管中国古代出版就其历史悠久与业绩辉煌而言,全世界无与伦比,无疑是对世界文明与进步的伟大贡献,可是始终不能成为学界热点,纷纷令有志者望而却步。光辉灿烂的出版史,好像被国人遗忘了。幸好,甘于寂寞、知难而进者,并非没有。多年前,章宏伟就研究中国出版史。他是十分执著之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不需要掌声,不需要鲜花,提要钩玄,寻幽探微,默默耕耘。现在,他将把多年劳作的成果,结成《出版文化史论》,奉献给读者。有此幸事,我心里高兴。在我国,出版史研究者至…  相似文献   

16.
张建华 《中国广播》2004,(7):60-60,59
“寂寞是金”。新闻工作者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苦,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事业上保持一颗有所作为的进取心,认认真真工作,扎扎实实学习,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创出不平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17.
体味寂寞     
体味寂寞林红我知道自己在从事一种寂寞的事业,就如同今天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有时觉得真有趣,编辑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在我们的手上诞生了一个个作者,自己则仅扮演了幕后工作者的角色。然我私下里却怀了一份真诚的感激和热爱,因为我认识了世界上那么多与我一样甘于寂寞...  相似文献   

18.
“假洋鬼子”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对于这个称谓,英若诚不仅不反感,还觉得这是大家表达友善的一种方式。他曾请四弟英若智为自己刻了一枚“假洋鬼子”的图章,算是接受了这个荣誉称号。英若诚的确是个集大俗大雅、大洋大土于一身的人。  相似文献   

19.
杜重远对于今天的人们,印象最深的大概有两点。一是新闻史上讲到邹韬奋时一定要提到他,发行十几万份的《生活》周刊因坚持社会批判而被国民政府于1933年底封禁,是他——杜重远挺身而出,在高压和白色恐怖中创办了《新生》周刊,从而延续了这一社会“公器”的生命,并为此坐牢一年多。杜重远的另一个印象与一个恶魔般的人物相关,他的《盛世才与新新疆》使一大批热心抗日的进步青年奔赴新疆,参与西部开发与大后方的建设,而他自己却连同他所鼓动的许多人一起遭受了他所信赖的盛世才的毒手。一个以爱国、救国为己任的现代自由知识分子,没…  相似文献   

20.
“耐寂寞”     
新闻界是热闹的,似乎与“耐寂寞”无缘.其实不尽然.记者没有采访任务,或者原来领导交给的采访任务完成了,新的任务尚没有下来,这就需要翻翻书本,查查资料,学习学习有关的文件,把自己的头脑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的知识再充实和武装一下.把时间看得特别宝贵,又善于安排时间的记者,把这种不可多得的“结合部”的短暂的时间称之为“喘口气”。对这种记者,短暂的“寂寞”求之不得,不存在“耐”的问题.另有一种记者,东跑西颠惯了,练就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