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的鉴赏和创作,对于“风骨”的讨论和研究长期也来也为各代文论家所瞩目。本文尝试将“风骨”放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探讨,将其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的鉴赏和创作,对于“风骨”的讨论和研究长期以来也为各代文论家所瞩目。本文尝试将“风骨”放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探讨,将其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述了唐及宋元明清各代画论、书论、文论中有关“风骨美”的重要论述,勾划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风骨”这一重要范畴的理论内涵逐步丰富、发展的历史轨迹。重点探讨了“风骨”的主要美学特征。“风骨美”具有生命力,焕发着勃勃生机;重质、讲究内容充实;追求力度,崇尚宏壮雄伟的壮美,“风骨美”异于“气韵美”,“神韵美”;是自然清新的真实美,不是矫情伪饰、人为雕琢。  相似文献   

4.
风骨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文艺学美学的意蕴至魏晋才得以生成。风和骨是两个概念,风是指文学的抒情性,骨是指刚健有力的语言。这两者结合才具有美的意义。风骨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气化育了风骨的情感性和美感力量。气就是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是风骨的审美标准,它是刚健壮大美感力量的代用语。风骨与西方美学的崇高在内涵上有相近之处,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美学范畴的不断发展演变,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各种变化,气韵充斥着整个魏晋文学和艺术的领域,是魏晋风骨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对“气韵”这一美学范畴已作了大量的研究性工作,本文在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书画、文论、乐舞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时期气韵这一审美范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  相似文献   

7.
“道”是具有本原和本体意义的哲学范畴,对中国古代美学有巨大影响。道不是一家一派之道,而是一种以儒、道二家为主,究天人之际的化精神,所以道并不是一个美学范畴。但是,对老庄之道的体道方式虚静,对孔孟之道的追求方式中和都是重要的美学范畴。加之“心”“气”两个具有本体意义范畴的综合影响,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性,美学范畴的独特性就凸现了出来。道对心、气又可以容纳和涵盖,所以,道虽不是美学范畴,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哲学门径。从道的起点出发,本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大概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总结前人对“风骨”研究的现状和看法,对较有影响的观点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同时,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结合微观的分析,从文艺批评和美学方面提出了三点看法:一,“风骨”是一个分离的集合概念;二、“风”是一个象片美学概念;三、“风骨”是一个历史与时代结合的艺术概念,从耐得出质朴,刚健,骏爽的艺术风格是“风骨”的根要内涵。  相似文献   

9.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与"风骨"扣"气韵"等美学范畴相比,"风韵"的美学意义没有得到当今学人的足够重视."风韵"具有与"风骨"相呼应、相补充的美学意义,即柔丽含蓄,富有情感;同时,"风韵"对促进"气韵"美学意义的完善作出很大的贡献,使"气韵"成为兼具阳刚和阴柔之美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老子哲学基本思想和范畴命题入手,论述了老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意义:一、“道”的哲学成就了一种伟大的、形而上的超越思想和传统,并对中国古代美学重意象、重直觉感悟的思维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二、“德”的范畴提出,说明老子“道”的哲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生论的,这对中国古代以人生意义追求和人生境界实现为主题的美学形成有启示意义。三、“有生于无”论,则提供了一种特殊、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即从负面和“无”方面看问题,这对中国古代美学辩证思维方式和许多范畴命题形成,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和”始终被视为最高准则,“狂”通常被当做一种异端的审美风格。作为对“中和”的突破和补充, “狂”在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总结前人对“风骨”研究的现状和看法 ,对较有影响的观点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同时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宏观的角度 ,结合微观的分析 ,从文艺批评和美学方面提出了三点看法 :一、“风骨”是一个分离的集合概念 ;二、“风骨”是一个象征美学概念 ;三、“风骨”是一个历史与时代结合的艺术概念。从而得出质朴、刚健、骏爽的艺术风格是“风骨”的根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游”本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深刻揭示了审美体验的实质和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审美体验论的实质。郝经继往开来,进一步提出“内游”概念,把中国传统美学对审美体验的认识推上了顶峰。“内游”具有四种特性:内在性、情感性、超越性和直觉性。郝经的“内游”说将儒、释、道三家关于“游”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审美体验作了一次完备的界说和阐述,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仁学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很大,他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主张文质统一,美善统一,提出了中庸的美学批评原则,开创了关于自然美的“比德”观点。他提出的许多美学命题和范畴,如“兴观群怨”、“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在中国美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服装美学是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属于美学范畴下的一个部门美学,美学研究属于哲学的范畴,因此美学又名“艺术哲学”。服装美学既有理论思辨的哲学性质,又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领域,与哲学意义上的美学研究相比,服装美学更为感性、具体,在某些内容上更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中的“意象”概念仅局限于文艺理论而没有成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美学范畴,古代的“意象”理论虽则解释了诸多文艺问题,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和体系上的不完备。用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界定“意象”概念,研讨其本质特征及生成原因是很必要的,它不仅对完善古代“意象”理论有帮助,而且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也有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然而,“意境”也造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对西方的贸易壁垒,成为西方文化很难接纳它的一个主要因素。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观念”的范畴,这个范畴也成为了康德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通过对其深层的解读,我们认为这两个范畴之间似乎在主体的审美鉴赏力上能够达到默契,即有其共通性,这为中国古典美学向西方引渡提供了可能,而且,这两个范畴及其张力对东西方的文艺学与美学的走向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9.
辨“味”     
周雨 《天中学刊》1999,14(1):40-46
“味”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味”进入中国美学领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味”与“美”在内涵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味感既是当下的、内敛的,又是持久的、弥漫的;味感既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主观的、个体的;味的活动既是瞬间行为、不思而至,又是长期积累、难以企及的;味的心境既是动态的、活跃的,又是静态的、特定的。“味”与中国美学中“和”、“淡”、“韵”、“虚静”、“妙悟”、“神思”及“境’等重要范畴有内在关联。“味”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具有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初、盛唐儒家美学范畴群落是初、盛唐儒家美学范畴总体中最为重要的支系。雅正是以拥护意识形态权威为原则的艺术创作之垂范风格,力图用华丽的文体来颂美开国气象,四杰恪守儒家传统诗教观念,继续以陈腐的话语方式诠释雅正的艺术乌托邦。风骨以风为内核,指称一种艺术品中特有的与审美主体互鉴的生命充盈感。陈子昂在复古的名义下,以兴寄为艺术创作主体在艺术品中表达浓郁而劲健刚直的生命意义之途径。盛唐诗坛标举“古风”,融江左文风与汉魏风骨于一体,在时代精神、生活世界、艺术世界、真理世界中自由开张,乃整个盛唐时代中无数生命共同分享的韵律和节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