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刚过去的2008年底,崔斌异常忙碌,北京、上海、广州一连三场"新媒体趋势发布会",令他疲惫的同时似乎也激发了他"战斗的激情".系列发布会的重要内容就是发布由世通华纳联手尼尔森媒介研究共同推出的中国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有媒体报道称,尼尔森媒介研究利用其传统电视媒体研究模式,对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受众结构、广告效果开展调研,这意味着移动电视被正式纳入电视媒体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体传播消费文化本无可厚非,但如今一些电视媒体为了赢得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全力打造"、"过度传播"消费文化的做法却值得商榷。毕竟,除了传播消费文化,媒介同时还承担着其它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袁玲  李蔚 《新闻前哨》2004,(6):47-48
随着电视市场化的转型,中国的电视文化由宣教文化逐渐向娱乐文化转变。一时间,电视的娱乐倾向越来越严重。哪家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做得好,哪家电视台的收视率就高。 于是,电视这个媒体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为了迎合、取悦观众,电视的内容在文化品位上不断降格。但是,可以看得到的结局是,它的尴尬最终会让  相似文献   

4.
欧美商业电视台近年来热播"真实电视"并达到极高的收视率.在商业成功的背后,"真实电视"反映出媒介的道德自律弱化而导致低俗化的倾向.媒介的道德自律不仅是摆脱困境和危机的现实之路,从大众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更应该是媒体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美国电视与中国电视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是因为中美电视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其危机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美国电视很长时间以来是中国电视模仿学习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我们和美国电视的差距至少在三十年。就内容生产层面来说,美国电视处于"中年"危机,中国电视处于"青春期"危机;就产业化程度来看,美国电视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市场运作规则,中国电视的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文章提炼出中美电视的十大差异,通过比较中美电视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中国电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视听媒介功能之一的娱乐属性被放大,而文化命题却被渐次淡漠。于是,在科技革新与互联网技术所召唤的泛娱乐时代,电视媒体如何回避商业化裹挟下的收视率之惑,从庸俗、媚俗、低俗等审美错位的价值困境中突围,重唤文化自觉与使命,日趋成为当下电视媒介的自我反思与审视中言必谈之的议点热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电视媒体已经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的塑造正在成为学界和业界日益关注的话题。 所谓电视媒介品牌,是指品质、服务、市场被受众普遍认同的电视媒介产品或机构,同时也是电视媒介对其品质、个性和核心价值的承诺保证。简言之,电视媒介品牌是受众对电视产品的普遍认同和媒介对受众的承诺保证。作为品牌的电视产品应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张如成 《新闻界》2007,(6):132-133
随着电视产业化和频道专业化的深入,中国的电视媒体显现出空前无比的繁荣景象:频道越来越多,节目五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现实的运营危机.对于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言,本文认为塑造收视率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品牌栏目就成为电视媒体的现实需要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郑维东  左翰颖 《新闻大学》2008,44(1):129-136
消费文化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的前提,也是中国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保证;在跨国公司渗透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在短短的20年中培育出了西方历经百年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电视媒体作为传播消费文化的利器被大加利用,其对消费文化中享乐、暴露和自恋主张的回应是导致中国电视媒体低俗化的重要原因。跨国公司在推广消费文化的同时,借助其在本土媒体市场中的代理人——跨国广告公司和外资媒介购买公司实现了对中国媒体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构,在欧美模式的广告代理制下,作为跨国公司重要代言人的外资媒介购买公司实现了对中国优质广告客户的控制(跨国公司和本土大品牌)以及对本土优质电视媒体资源的掌握,在压缩本土电视媒体经济利益的同时,出现了向内容领域扩张的倾向,对本土电视媒体的社会利益提出了挑战,需本土电视媒体审慎应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社会法制观念的逐渐完善,各地电视台所创办的法制节目成为电视收视的亮点,占有较高的收视率。然而,由于电视与有关法学理论发展的相对滞后,在电视法制节目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上,常常会出现“实践走在前面”的现象,使电视媒体面临无可奈何的尴尬局面,从而成为节目采制的障碍,也给我国的法制现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收视率是检测电视媒介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的量化指标,也是电视媒介实现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手段。在受众研究的课题中,收视率又是研究受众收视行为、心理规律的重要依据。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业对收视率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各种调查公司蓬勃发展.仅上海一地就涌现了40家能做收视率调查的公司。那么,收视率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公正性又如何?我们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常常遇到一些疑虑、困惑,有时甚至是无可奈何。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供受众研究工作者思索。  相似文献   

12.
冷漠最可怕     
如今中国的媒介办得越来越好,报纸发行量飙升,电视收视率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时时显露,采编的新闻也更具有新闻价值。然而面对媒体我们仔细琢磨一下,有些东西似乎还需要一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中国电视生态失衡的诸多症候,试图在追问中思考中国电视的未来发展走向.这些问题包括:如何改变当代中国人"被迫"看电视的状况;如何看待电视传播中的"大众文化"、"收视率"问题;如何从对于"儿童"、"女性"、"娱乐"诸种观念的误解中解脱出来;如何找到电视人合适的角色定位;如何在对身体与灵魂、历史与未来的观照中拓展电视媒体的文化视域.  相似文献   

14.
正收视率是检测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在中国电视媒体发展进程中,它扮演着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角色。在眼球经济风靡的时代,收视率成为商业逻辑下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点"论价的交易模式使收视率成为电视市场的"通用货币"。然而,收视率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电视媒体机构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因引发的种种负面影响饱受诟病。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收视率至上的商业逻辑使电视媒体产生泛娱乐化和低俗之风的倾向,不少学者和业界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和"90后"收视群体逐渐掌握娱乐节目话语权的今天,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内容呈现出了更多样化的期待和"碎片化"的接受特征。然而"碎片化"也是整体性的体现,新媒体和电视媒介毕竟不能承担相同的属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主流文化可以支持中国电视在追求"内容为王"的同时兼顾收视率与娱乐尺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市场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到电视媒体这个行业。收视率作为电视媒介行业的核心内容,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具体表现为电视媒介的竞争性。现在的媒体领域有着多元化的特点,电视媒介行业的竞争也不局限于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的相互竞争,电视媒介还要同网络媒体、纸质媒体等进行竞争。下文我们主要探讨了电视台编辑角色的定位与电视台编辑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民生新闻风行各地,突破传统观念,创新采访方式,给中国电视新闻带来了崭新的气象。然而。兴盛的背后却存在诸多片面而不成熟的发展误区。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一些电视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瓶颈突出。笔者在梳理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试探讨基层电视台电视民生新闻理性发展的趋势和路子。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关注电视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未成年人都是代表着未来与希望的一个社会群体.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于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当代传播媒介而言,电视媒介以其视听结合、生动直观、"拟真""仿同"的媒介属性,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世界覆盖范围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介,也成为除家庭、学校、同龄人之外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第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19.
谢欣 《现代视听》2011,(6):40-43
我国现阶段电视媒体主要依靠广告来创造利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现状导致了一些电视媒体只顾短期利益而播放大量不良广告,从而出现了影响电视媒体整体形象与公信力的情况,进而导致媒体的收视率下降。本文试图提出以发展电视栏目内容与电视广告的互动经营来解决此类问题,并防止电视媒体为了寻求短期利益而落入广告收入降低和频道质量与收视率下降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责任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在解读中国电视媒介现实问题时产生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困境,对公共利益的诉求使得人们对责任理论提出过多的理论和现实期盼.在分析中国电视现状格局时,存在政府、电视台、广告主和受众等四种利益博弈,公共利益和媒介责任总是被放在一起探讨.社会责任理论在提出和发展后,其理论本身并未明确提出媒体的责任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且,传播领域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于整体制度安排而不是诉求于媒体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