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在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象往往带上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体现诗人的个性风格。王维的淡远空灵与他诗中的青山、连山、太行等众多的远山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浪漫豪情与他诗中的明月、黄河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悲怆感怀,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本文试从意象的攫取来探讨一下诗人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3.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4,(10):72-72
罗大佑:与香港娱乐圈一起寻找目标 阔别香港乐坛多年的罗大佑,于3月12日、13日在香港红馆举行了“罗大佑搞搞新意思演唱会”。罗大佑称,去年SARS一疫,加上张国荣、梅艳芳等人去世,香港娱乐圈仿佛失去了目标,所以他决定来港与大家一起寻找目标。 演唱会上,罗大佑有一个环节纪念老友梅艳芳,罗大佑称梅艳芳最能代表香港精神。梅艳芳  相似文献   

4.
文风与形象     
文风体现作品的形象,作品反映作者的形象,所以,古人曰:“文如其人”。文风是作者使用文字、语言的作风,它是作者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品德作风以及文化修养、语言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可见,文风也是作者形象的显现。所以,古人又云:“文品即人品”。我们读杜甫的诗作即能感受到一个满腔悲愤,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读李白的诗作则能感受  相似文献   

5.
年轻时,最郁闷时才被半瓶红酒放倒。但喜欢诗,选顶尖的李白和杜甫的诗来读,从两位诗人的诗篇里,读着读着就闻到了酒香: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杜甫的一首诗里,描绘了席上各个名人喝酒的样子,有的像鲸鱼,有的像鲨鱼,有的像什么什么……后来我又多读了点文学,知道了“竹林七贤”也是一群能喝善饮之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在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唐诗》中,已经可以看到东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的雏形。浪漫主义如李白的《夜宿山寺》;现实主义如杜甫的《石壕吏》。梁启超评论说:“杜甫写《石壕吏》时,他已经化身做那位儿女死绝,衣食不给的老太婆,所以他说的话,完全同他们自己说的一样……这类诗的好处在真,事愈写得详细,真情愈发挥得透彻。我们熟读他,可以理会得真即是美的道理。”而象征主义则有李商隐的《锦瑟》等。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发展比西方早,无怪乎20世纪初英译《唐诗》一出版,英国文学家斯特莱彻就评论说:“诗是一千…  相似文献   

7.
酒情与酒具     
李白的《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于美酒的痴情。大家都知道,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与酒相伴,他的诗与酒共存。郭沫若说:“读李白的诗,便人感觉着: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邓雅妮 《大观周刊》2012,(36):68-68
侠文化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一支,侠所体现的遵守信诺、重义轻生等都代表了美好的民族性格。历史的步伐进入唐代,尤其是出现了一代“诗侠”李白,侠文化、侠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繁荣,通过分析李白的诗歌,我们充分的体会一下“侠”文化在诗歌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春之别称     
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孟郊《游子吟》中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九春:春季3个月共90天,10天为“一春”,故又称春天为“九春”。阮籍《咏怀》中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青春:春天,草木青翠,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因此称为“青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阳:春天空气清爽新鲜,阳光温和明媚,所以春天又有“青阳”之美称。陈子昂  相似文献   

10.
温热的触摸     
易飞 《新闻前哨》2013,(5):22-22
最近读杜诗,颇有感慨。原米比较喜欢李白,现在觉得虽然李白比小杜大了11岁,但还是杜甫有大哥风范,大家风范。在中国诗歌史上,我认为杜甫才真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诗艺,更因为他的谦逊、温暖、善良和包容。李白和杜甫历来被认为是诗的  相似文献   

11.
1.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因“爱人”在英语中是指“情人”,俗称“相好的”。所以,香港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别人相识人,总是说:“他是我的先生”或“她是我的太太”;称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时,也是“您的先生”,“您的太太”。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因缘,唐代两位大诗人,李白与杜甫,和陇右文化都发生过一些颇为重要的关联,理清他们和陇右文化的关联,不仅是陇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弄清李杜思想艺术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李杜二人与陇有文化发生关联的方式,恰巧又代表了古代文化传播的两条重要途径,即文化的集团(家族)传承和个人吸收播扬。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前者常被忽视,因此,本文的写作,就兼具地方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的三重目的。一、李白的家世与陇右文化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但据今人的研究,至少在五…  相似文献   

13.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14.
书海撷采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唐诗鉴赏辞典》选收了唐代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名篇佳作一千一百余首,逐篇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剖析。其中著名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自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的诗篇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也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5.
王维(701~761年)在其生前及逝世后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殷璠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世人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自问世以来就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然而诗无达诂,有关《江雪》的争议古已有之。两宋以来,论及《江雪》往往是褒贬参半,莫衷一是,直至清人沈德潜。宋人范希文对《江雪》给予了近乎夸张的评价:“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江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明代胡应麟则不以为然,《诗薮》称其“太闹”,不如李白《关山月》,也不及王维《辋川》诸篇目。  相似文献   

17.
提起《唐宋诗醇》,人们并不生疏,它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武、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其内容,《辞海》云:“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亦常有编者评语。”《唐诗大辞典》云:“诗后均有评语,多引前朝名贤评语,亦颇多本朝人评语。”都说得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该书不是每首诗后均有评语,也不只是编者评语。实际情况是: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等。人们迄今尚未发现《唐宋诗醇》有内府本(以及翻刻本)与四库全书本之不同。由于四库馆臣所撰的《唐宋诗醇》提要中避…  相似文献   

18.
近日报刊上,常有反对粗制滥造的文章。批评“短篇不隔日,中篇不过周,长篇不逾月”的做法,即短篇小说一天内完成,中篇小说一周内完成,长篇小说一月内完成。这使我想起了李白和左思。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以快著称的。同时代的诗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赞叹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自己在《与韩荆州书》中也夸下了海  相似文献   

19.
本书将立足点放在诗传上,而不仅仅是诗歌本身。读者可以读到用诗歌般语言呈现的诗人小传,小传的字里行间又解析了诗人在不同时段所创作的代表性诗歌,一方面使读者对诗歌的鉴赏有了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想展现了唐代的文化与历史发展。两册书共收录十篇诗人诗传,从盛唐的李白,安史之乱期间的杜甫、岑参、王维等,到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再至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勾勒出了一条唐代诗坛乃至大唐历史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幅漫画:《李杜遇难》, 画的是一个编辑向李杜提出“以咱三个人的名义出版”“李白杜甫诗稿”的“意见”。由此,我想到了编辑道德问题。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有阶级性的。作为一个编辑,应该自觉地摒弃和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