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了研究微波加热再生沥青路面时的热电效率和再生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设计了一种波导激励腔,并应用于微波加热器的结构设计.运用波导传输线理论,确定了激励腔的结构尺寸.采用IE3D分别对磁控管探头(天线)与短路板间距、不同喇叭长度和口面尺寸、不同沥青混合料介电性能和加热腔口面与沥青路面不同距离4种情况进行了电磁仿真.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在沥青厂拌热再生技术中的应用比例和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电热鼓风加热、微波加热)和不同搅拌方式(振动搅拌、传统搅拌)制备再生沥青混合料,并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通过浸水汉堡车辙试验、半圆弯曲(semi-circular bending,SCB)试验、overlay test (OT)试验、动态模量试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和CT扫描对RAP掺量为50%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宏微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和振动搅拌能够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反射开裂和抗疲劳性能,但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动态模量有所降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改变加热方式和搅拌方式能够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搅拌方式相较于加热方式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微波加热和振动搅拌均能改善再生沥青混合料内部孔隙分布状况,降低混合料内部的孔径;为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服役性能,可采用微波加热和振动搅拌生产再生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的效率和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设计了一种角锥喇叭辐射型加热器.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和天线辐射原理,建立了喇叭口面尺寸和天线长度设计原则.采用IE3D进行了结构建模和仿真运算,结果表明在喇叭口面尺寸一定的前提下,天线长度缩短是改善加热均匀性的主要因素;当天线长度不变而口面尺寸减小时,其驻波比减小,辐射效率提高;口面离沥青路面距离增加时,辐射效率下降.对这种结构加热器进行了实验,采用网格测温法测出了沥青试样表面温度分布并进行了Matlab模拟,实验结果与仿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在石油储运过程中,石油中一部分较轻的组分常常逸人大气,发生油气蒸发损耗,造成损失。为了有效减少油罐内轻质油品的蒸发损耗,应严格控制油品温度及其变化。通过对油罐的几何特性的分析,在求解边界条件时充分考虑大气温度变化、油品初始温度以及油罐顶部对流条件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轻油温度场三维非稳态热传导模型,并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求解了该数学模型和对油罐内轻油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以广东茂名地区某一油罐为例,设定每个季度为一个周期,模拟了该油罐一年内的轻油温度场,可以求解出在运行周期内某时刻轻油温度场的温度分布,也可以求解出油罐内任意点在整个运行周期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铝合金压铸模具温度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PROCAST对铝合金压铸用模具在压铸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压铸边界条件和传热系统的潜热采用热焓法进行了处理,分析了在不同时刻模具的温度场分布,分析了在不同的浇注温度和不同的模具预热温度情况下对模具温度场的影响,并且预测了热应力集中的位置,对压铸工艺参数的优化提出了见解,分析了冷却水管的作用,为压铸模具的热应力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冷热源动态传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地道传热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的内、外边界条件,进而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并采用拉普拉斯数学方法计算求解,得到空气经地下风道传热的计算公式。随后,建立地道传热环境的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采用数值计算软件FLUENT对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将动态传热边界条件加入求解。将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实际测量取得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冷热源动态传热的特点,以及应用地下风道传热时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限元软件MSC.Superform对角钢热连轧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介绍了模拟过程中的模型建立、材料参数、边界条件以及载荷的定义,分析了轧制过程中轧件温度场的分布和变化过程,分析结果对制定角钢热连轧过程的温度制度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机理角度对烤箱内食物加热问题进行分析,并建立基于稳态热传导方程的传热模型,根据有限元算法运用MATLAB进行求解,给出了加热过程中几种典型形状食物的热能分布情况并得出圆形为器皿最优形状.  相似文献   

9.
不论是在发动机中还是在燃烧模拟器内,边界条件对燃烧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针对自行研制的定容燃烧模拟器温度场分布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测取了大量内部温度数据,得到了在现有加热模式状态下燃烧模拟器内的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本燃烧模拟器内的几何中心温度与平均温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在本燃烧模拟装置中,测试点的温度并不能代表模拟器的平均温度,也不能代表最高温度,在模拟燃烧的计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装置中温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着火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永磁电动机的结构特点,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永磁电动机转子二维温度场求解模型。通过温度场微分方程的建立以及各类边界条件的给定,特别是相应的损耗、散热系数的确定。采用有限元法对永磁电动机转子二维温度场进行数值求解,并将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佐证了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求解域确定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对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来预测电站锅炉在未知的燃烧或运行工况下烟气中汞组分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基于已掌握的三个电站锅炉现场测试的汞排放数据库,建立了一个三层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用以对烟囱处汞排放的组分进行预测.全部预测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整理、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过程和误差评估4部分.总共选取了59个煤样、灰样以及电站运行工况参数作为输入变量,利用部分实际汞排放测试数据来指导训练过程,其余的实测数据用来校验网络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模型获得的预测精度对单质汞元素的均方根误差为0.8μg/Nm3,对全汞的均方根误差为0.9μg/Nm3.这样的误差在当考虑到现场采用半连续释放测量(SCEM)方法,由湿法测试模块所产生的峰值误差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含内热源的液池内自然对流与冷却盘管内强制对流耦合传热的三维物理、数学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计算。分别对不同内热源强度,不同冷却流体流量下液池内流体温度场以及液池与盘管内溶液换热系数进行了分析,得出换热系数随内热源强度和冷却流体流量的变化曲线,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盘管冷却传热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液池内的换热。  相似文献   

13.
基于CAM模型的沥青混合料粘弹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全频范围内研究沥青混合料的粘弹特性,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对沥青混合料进行连续动态频率扫描,得到温度-频率-动态模量的三维关系.利用时温等效原理,将频率扫描试验得到的三维关系进行温-频转换,获得了跨越15个数量级的动态模量随频率变化的二维全频主曲线.基于试验所得到的全频主曲线,利用CAM流变模型对几种沥青混合料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动态流变试验是获得沥青混合料全温全频主曲线的有效方法,基于全频域的CAM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沥青混合料的粘弹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电加热器的结构特点与SolidWorks软件的三维建模步骤。在几何模型上直接定义了载荷和边界条件,对电加热器温度场与速度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较好。探索了有无折流板对电加热器换热的影响,结果显示无折流板的出口温度高于有折流板情况,这对电加热管不利,局部温度过高,长时间工作,容易导致电加热管烧坏。可见利用SolidWorks软件可为电加热器的结构优化与换热等性能的研究提供新的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15.
考虑热源和外部环境对圆柱体三维传热模型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半导体制冷的圆柱体三维传热模型,利用变量分离法和拉普拉斯变换法,导出了其三维温度场的封闭解析解.通过数值计算和编程仿真,给出相应的仿真结果,分析了半导体制冷片的位置变化对圆柱体三维温度场的影响特性.为进一步分析圆柱体三维温度场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沥青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沥青混凝土搅拌系统中的沥青罐(即沥青储罐和沥青高温罐)和导热油加热调和与合理使用,是降低投资成本和提高设备经济效益的关键。拟以沥青混凝土拌和场日工NBD160型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为例,说明如何合理选配沥青罐及加热设备。  相似文献   

17.
玄武岩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在增强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马歇尔试验与车辙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与纤维掺量.研究表明,玄武岩纤维的最佳掺量为0.3%,最佳沥青用量为4.63%.然后通过高温稳定性试验、水稳性试验及低温抗裂性试验对不添加纤维、添加玄武岩纤维、添加聚酯纤维以及添加木质纤维情况下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对无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纤维沥青混合料提高了最佳沥青用量,其车辙动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低温抗裂强度等均得到了一定提高与优化;在保持最佳纤维掺量的情况下,玄武岩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且其增强作用优于聚酯纤维和木质纤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激光焊接不锈钢的三维瞬态温度场的计算模型,考虑了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相变潜热与温度的非线性关系以及表面对流换热和辐射散热等影响因素,使用SYSWELD软件对激光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激光焊接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温度快速上升,中间阶段温度变化较缓慢;沿激光束扫描方向和与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都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的存在引起较大的热应力,而热应力的存在是焊接过程中易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