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谈话导入 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你们都学会什么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好!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内容上一节练习课. (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分层练习 1.正方体练习  相似文献   

2.
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我提出问题:请小组合作用1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46,P47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能感受到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长方体长、宽及高的关系,会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字母公式.2.能较熟练地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计算.  相似文献   

4.
前两天听了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开课,关于教师对教材"语言"的把握方面觉得有话要说.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到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第一次建构体积计算的方法,除了需要对体积概念的形成作复习,还要使学生参与到计算方法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来,实际上最理想的、最高效的莫过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这一要点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来,实现了学生的"再创造",也即实现了完美的建构.课堂上,教师作好了相关准备,在进入学生实验前,教师安排了5个实验步骤:①摆一摆: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些长方体.②说一说:一排摆几个,长是几厘米?一层摆几排,宽是几厘米?一共摆几层,高是几厘米?③填一填:在下表中填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相似文献   

5.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中,花了较长时间,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经历知识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青  唐妍 《山东教育》2012,(16):35-39
●课堂纪实一、回顾旧知师:同学们,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先来回顾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哪位同学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复习?学生汇报:长方体特征:点——顶点八个顶点。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分别是长、宽、高。  相似文献   

7.
教学背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9.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但如何正确、灵活地解决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本质?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为此选择了这一内容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对第一课时进行复习:求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的表面积;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题教学。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表面积计  相似文献   

11.
一次,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做教科书上的一道思考题:"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结果全班学生出现了以下三种表现:只有少数学生集中精力、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复习目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边答边板书:顶、棱、面)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相似文献   

14.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增强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每个学生拿出自带的火柴盒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5.
复习要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体积、容积、土石方的意义;掌握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解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土石方的计算,容积或容量的计算,无盖木箱的表面积、粉刷墙面的表面积等实际问题。习题举隅:填空题1.正方体有( )个面,( )个顶点,  相似文献   

16.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教例评析广西柳江县教研室黄金利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案例:有一长方体木块长1.2米,宽0.6米,高0.3米,把它锯成棱长0.3米的小正方体,最正方体,最多能锯成多少块?师: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试做。学生们沉思片刻后,纷纷动笔去尝试,—会儿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师:我们班的学生真棒,一会儿就想出来了。那么能说说算法吗?生1:老师,这题太好做了,先求出长方体的体积(1.2×0.6×0.3);再求正方体体积(0.3×0.3×0.3);最后看长方体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几倍,就是所求的块数(1.2×0.6×0.3)÷(0.3×0.3×0.3)=8块。生2:对。我也是这样做的。其他同学也纷纷响应:我们也是这样求的。师:道理何在?生齐声答:以前我们…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一册第89—93.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的概念.2.认识体积的计量单位.3.学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出示木块(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提问: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了体积与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通过操作、推理、合作,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引题]X老师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出示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一名学生立即举手作答:"只要在6厘米处割下1厘米,补给4厘米,这样就变成正方体了."第二生紧接着解释:"这样一来,长、宽、高都变成了5厘米,所以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