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封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历代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在开封留下了活动的足迹,诗人们也创作了大量有关开封的诗歌,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份丰厚的遗产。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大诗人,如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李梦阳等人,都留下了关于开封的诗歌作品。历史上的开封,可以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城市。诗人的吟咏,为这座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开封犹太人被汉化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犹太教信仰的放弃。在开封,犹太教经历了一个懦化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开封犹太人逐步接受儒家思想,放弃犹太教信仰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参加科举、与外族通婚、遵从汉俗等诸方面。这最终导致开封犹太人的完全汉化。  相似文献   

3.
北宋的都城开封,在当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据史学家比较研究,北宋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欧洲,我国的封建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开封对北宋商业经济的兴盛,作出巨大的贡献。为此,本文拟就开封商业经济繁荣的原因及状况加以探讨,并见教于行家。 一、开封商业经济繁荣的原因 开封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五代时期后梁等几个朝代在此定都,苦心经营,使开封  相似文献   

4.
指碑     
开封是清官包拯做官的地方,包拯死后。后人为了扬包拯之清风,把凡是在开封当过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块碑上。从北宋开始,近千年阃,那块一丈许的青石石碑上写满了开封府尹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美丽中国"建设还是从自身城市发展的要求看,历史文化名城开封都需要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美学。开封应当以河南大学为依托,组建"开封城市美学学会",围绕开封的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布局、城市地标、城市精神、居民城市审美心理与审美素养等课题开展研究,为把开封打造成一件"活的艺术品"提供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宋英宗一朝开封气象状况十分复杂,旱涝交加,尤以雨涝灾害最为突出,最严重的一次导致数千人死亡。英宗朝也是北宋开封沙尘天气最多的时期,凡六次。开封异常气象对宋代社会政治经济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盘鼓舞是河南开封地区流传着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中原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开封盘鼓舞是当地流传非常广泛的民间舞蹈,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在街头、广场进行舞蹈,是开封人民喜闻乐见并参与最广的舞蹈活动,也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开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开封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指出了开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9.
6月3日,第五次全国少代会刚一结束,特邀代表、全国十佳志愿辅导员高健民和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皇甫鸿昌就一同冒着酷暑来到河南开封,和开封少年新闻学院的小记者们见面,并为5000余名中小学生举行了三场报告会,宣传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精神,传播雷锋精神,受到了广大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开封电视台、开封教育电视台、《开封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  相似文献   

10.
开封不仅要发展旅游产业,更应做大休闲产业,打造一张古都风味浓郁的"开封式"休闲产品的王牌,把开封打造成中原地区的休闲之都。通过宋都古城复建,挖掘开封主体文物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中外游客在参观主体文物的时候,不仅直观地欣赏其现存的文化形态,而且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其文化底蕴、社会历史背景,领略其古朴深厚的旅游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和开封方言对古汉语词汇的继承并不完全相同,很多词语没有被普通话继承下来,却保留在开封方言词汇中。其中有单音词,也有复音词。分析这些词在古汉语和开封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对了解古汉语和开封方言在词语方面的传承关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度     
开封,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我站在开封落满烟尘的街道上,看它拥挤的棚屋遮住了天空;看它刚刚发掘出来的古城墙,在灰蒙蒙的天空里显得矮小。夕阳下的铁塔,无声伫立。  相似文献   

13.
在对开封盘鼓的起源、音乐特征及演出形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开封盘鼓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开封盘鼓传承过程中的几种有效传承模式的进行分析,总结开封盘鼓在传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以期为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开封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指出了开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5.
在宋太宗一朝的22年间,开封发生干旱21季,雨涝10季,暖冬4次,高温4季,冷冬3次。基本特征是干燥温暖。开封气象事件对宋代社会政治经济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开封印象     
傅荣波 《老年教育》2011,(12):40-40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是我儿时对开封的最初印象。及至后来看了《杨家将》、《水浒传》,发现许多历史和传奇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从此,便对这座古城满怀憧憬。近日,怀着多年的希冀与景仰,我与神往已久的开封来了一次完美邂逅。  相似文献   

17.
在宋太宗一朝的22年间,开封发生干旱21季,雨涝10季,暖冬4次,高温4季,冷冬3次。基本特征是干燥温暖。开封气象事件对宋代社会政治经济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郑汴一体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开封金融机构规模小、种类少的现状,如何抓住郑汴金融同城机遇,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制,优化郑汴金融结构和布局,在促进开封经济不断提升、推进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基础上,对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方面同样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开封这座文化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城开封的历史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城市的历史。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便于搜刮民财,地方行政长官调动频繁。二千多年来,到底有多少人在开封当过行政长官?没有精确的统计。据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记载,在北宋一百多年中,开封府尹和知府更换了二百三十一人次(见《如梦录》)。若按这个数字推算,先后在开封担任过行政长官的人数,少说也在千人以上。但是,这些来去匆匆、走马灯式的过客,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得一干二净。惟独有北宋仁宗时代的一位行政长官,人们尊称他为包公,却长期留在开封人民的记忆中。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生于安徽合肥,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一○六二年)病故于开封。他一生中做过县、州、府各级地方官吏;出任过京东、陕西、河北等地方转运使;担任过中央的御使、户部、谏院等部门的工  相似文献   

20.
开封提出了要立足独特优势,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城市之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中,开封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我国中西部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机遇促使开封开始跨越式发展,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是开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开封国际知名度、美誉度的必要途径。为此,开封可以选择政府主导全力谋划、宋文化主题引领、重大项目建设、城市智慧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等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