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一、尊重作者 如果问,哪两种人最容易成为朋友,从职业的角度看,我认为就是编辑和作者了。这是因为,编辑和作者目标一致,他们是共同完成一本书的亲密伙伴。这也是做编辑最大的乐趣——整日与一些有识之士、有德之君打交道,并且一字一句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相交流,会有多大收益啊!但是,也有作者十分反感编辑的情况。编辑所要加工的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所以要分外谨慎认真,概括地说,就是尊重作者。  相似文献   

2.
拿到薄一波同志的新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我先读了第十六篇《〈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版》。之所以这样,一是我过去在基层工作,经历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全过程;二是在大学学习和以后在报社工作期间,多次翻阅过这部著作,特别是学习毛主席写的按语,得益匪浅。这次读薄老的回顾,感触最深的,是毛主席对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我们应当把这种好的精神、好的传统,坚持和发扬下去。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高度注意,身体力行。第一,编辑工作要下功夫做调查。毛主席把他编辑  相似文献   

3.
做好编辑工作,出好书、快出书,这是我们每一个编辑的共同心愿。要把美好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编辑必须有超前意识。什么是编辑的超前意识?编辑的超前意识和做好编辑工作的关系如何?编辑的超前意识从何而来?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什么是编辑的超前意识意识是人们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编辑意识就是编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它是所有与编辑工作有关事物在编辑头脑中的反映。比如:哪些  相似文献   

4.
拿到薄一波同志的新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我先读了第十六篇《<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版》。之所以这样,一是我过去在基层工作,经历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全过程;二是在大学学习和以后在报社工作期间,多次翻阅过这部著作,特别是学习毛主席写的按语,得益匪浅。这次读薄老的回顾,感触最深的,是毛主席对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我们应当把这种好的精神、好的传统,坚持和发扬下去。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高度注意,身体力行。第一,编辑工作要下功夫做调查。毛主席把他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工作称为做调查,讲出了编辑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编辑工作,人们通常认为是圈圈点点、删删改改,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没有抓住要点。要点是做调查。调查的含义很广泛,形式有  相似文献   

5.
我同意胡靖同志的《略谈编辑改稿》一文(见《出版工作》1985年第8期)的意见。编辑当然要改稿。自然,有些书稿如文献汇编等,编辑是无权修改的。头些年我担任教学工作。我所在的教研室编了一本书,交到北京一家大出版社。交稿后不久,责任编辑来信说,稿子里有些问题要商量,希望我们修改。去到出版社一看,除了一处标点以外,其他几处都是笔误,仅此而已。当时我就觉得,这些问题编辑都是可以解决的。编辑改稿改得好,作者也是很欢迎的。1982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某教授说:有的编辑真令人佩服,比如我最近的一篇文章,登  相似文献   

6.
发现千里马需要伯乐。编辑工作者犹如伯乐,出好书重要的莫过于编辑的慧眼。一本书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作者,编辑自身的水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以便能帮助作者出好书、出精品呢?笔者多年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之一就是要努力扩大知识面。 作为一个编辑,他所要接触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如果对所编辑的书稿内容所知甚少,这无疑为编辑工作增加了难度。有时甚至会出现妄改,闹出笑话。记得有一篇稿子讲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为业余运动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中华书局编辑祝安顺同志,把中华书局近期出版的两本书送交我,说:“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提到您,因此交给您,请看看。”我一看,原来是陈星同志所著的《说不尽的李叔同》和《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陈星同志是一位中年学者,现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教授,浙江省高等学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他在这两本书的后记中提及,祝安顺同志曾约他为中华书局写一本关于弘一大师与丰子恺交往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8.
这个题目不太好,叫人看了容易引起误会,还以为是介绍什么编辑经验的。如果如此,就是天大的笑话了。我的本意只是想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编辑过程,雪泥鸿爪,留个脚印就是了,岂敢他想! 再说,编辑行当五花八门,各有专业,各有天地,可以说风马不接,互不相涉。你做你的美术编辑,我做我的政治编辑,他做他的科技编辑,不过分道扬镳吧了。而且各人的学识修养不同,天资也不划一,很难找一条共同的道路可走,似乎也无成方可服。下面我只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9.
《报纸编辑学》指出:编辑工作的特定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如何把来稿中蕴藏着的能量充分地发挥出来,把好的内容,运用好的形式、组织好的版面奉献给读者。所以要完成好编辑的任务,重要一点就是要有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去年刊登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部分获奖名单,不仅列出作者,还列出责任编辑,让编辑同作者一起“亮相”,这在目前还不多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问世,当然首先是作者精心写作的结果,但编辑从中付出的辛勤劳动也不应忽视。且不说作品从修改到定稿,编辑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单是把值得发表的好作品从大量作品中遴选出来,也需要编辑独具慧眼。让编辑同作者一起“亮相”,意味着对编辑工作的肯  相似文献   

11.
我以为,图书编辑可分为选题策划编辑和图书文案编辑。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任务不同,他们应各司其职。 一、什么是策划编辑,什么是文案编辑 现在已经有一些出版社在社内设立了策划编辑的岗位。我们一般认为,策划的工作主要有两点,一是选题策划,二是宣传促销策划。如果单纯从策划编辑的定义看,工作侧重前者。策划编辑根据市场的变化,搜集信息,分析选题的市场走向,分析作者、分析成本的构成和读者可能需要的倾向,最后提出图书选题。文案编辑的工作是根据制定的选题策划,进行组稿,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等。 二、编辑不一定…  相似文献   

12.
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对书稿的编写规则一般都有着共同的体验,因此在出版行业里流行着各种舨本的书稿编写须知和著录规则等编辑参考资料。但是,编辑行业除了存在共性外,还存在着特性,这就是从事不同专业的编辑人员对于这类通用性的编写规范资料感到繁杂,而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又不足。我们因主要从事科技学术专著的编辑工作,这部分书稿的特点显然是由“科技专著”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13.
编辑之愚     
房向东(以下简称"房"):明德兄,你我都干了二三十年的编辑工作,同时又都扮演了作者的角色,我们来谈谈编辑的愚蠢,应该是有发言权的吧? 龚明德(以下简称"龚"):是的,这个话题,你我都有话说.用不是人话的学院派论文语言来说,就是我们都拥有话语权.我愿意以具体的事实来说,不准备蹈空地虚说.  相似文献   

14.
几部红火的电视剧之后,把一个字眼凸现了出来:策划。有好几位朋友在议论把这个文化意味很浓的词儿引入到编辑工作中来,我很赞成,因为策划已经成为编辑工作正在生长着的一种事实。本文所论策划意识,或许可以说是我们这一群中青年编辑的集体思考。编辑策划是一种充满出版创意的  相似文献   

15.
我做过多年编辑工作,深知编辑与图书馆有不解之缘。在我做编辑工作的长时间里,使我最为欣慰的是有一个我所理想的图书馆。我们的图书馆规模不是很大,藏书万余卷。但它是按我们需要来安排的,遇到的问题基本上在这里能找到答案,用起来得心应手。哪本书在哪个架上,在哪个位置,在我脑子中都有个大概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从图书选题的确定到一本书的出版发行,按照编辑过程的性质来分,有三个阶段,这就是策划、组稿和文字加工。所以就有了编辑工作再分工的探讨,甚至已不仅仅是探讨,在很多出版杂志社,已按照性质的不同,截然地把编辑人员分为策划编辑、组稿编辑和文字编辑,进入具体的实施之中。这一新型的结构是否合理和可行,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它毕竟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和实践模式。由于强调了分工的明确性,倘若能如理论的预想,衔接得顺利流畅的话,应该说这一模式是优势和效率的结合,在出版业往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必将产生良好的效益。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刘杲 《中国编辑》2007,(2):87-88
我欢迎《少年儿童读物编辑学初探》的问世。“本书的作者大都来自全国少儿出版社、期刊社和报社,有比较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从这句话里我读出了两条信息。第一,有丰富编辑工作经验的同志,渴望总结实践经验,使之上升到编辑学理论,而不是停留在经验的层次;第二,他们对编辑学的探讨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因此具备了认识真理的客观条件。这两条,我觉得有普遍意义。我们做编辑工作需要编辑学理论。因为理论不仅告诉我们编辑工作的“当然”,更告诉我们编辑工作的“所以然”。理论帮助我们提高编辑工作的自觉性,提高编辑工作的专业水平和科学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编辑学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它来自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用于指导实践。这是编辑学研究始终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请给年轻编辑一个成才的舞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日,某高校学报开编委定稿会,时任主编的该校校长说:"当时我上学时就在我们学报上登过文章,那时是最烦人的,我们同学都怕向学报投稿,就是嫌太麻烦!"一句话,让在座的几位老编辑唏嘘不已!是啊,我们的编辑工作就是这样,必须一个字、一个数据地斟酌、抉择,有不清楚的就要问作者,和作者交流,不厌其烦,就像孔夫子一样迂不可言.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作家鹫尾贤写过一本书,名叫《编辑力》。在书中,他谈到编辑是什么?"编辑是全面动员自己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教养、技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个人的一切,就是为了把某种他认为值得的常识或者价值观传达出去。编辑需要的不是其中某些项目,而是综合上述一切的‘完整的人格’。"虽然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关于书籍的出版编辑,但是将这种观点应用到报纸的编辑工作中,也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因此,笔者所理解的"编辑力",是稿件的编辑不是简单的"拿来主  相似文献   

20.
我觉得,编辑要追求三个境界:“保险”编辑、“生花”编辑、“司令”编辑。所谓“保险”编辑,就是经过你的手编出的稿件保证不出差错,保证准确无误,也就是让报刊用户和广大读者、受众放心。达到“保险”编辑的水平,是做编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否则,你编发的稿件错漏多,怎么算是合格的编辑呢?要成为“保险”编辑,必须把好五关: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技术关。把好政治关,是编辑的首要任务,这是政治问题、导向问题、党性问题。新闻工作是很强的政治工作,这一点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有人说,西方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