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速滑运动技术是高度协调的周期性运动项目。而速滑短距离放松技术是运动员在滑跑过程更经济地运用自身体能、更有效地发挥最大潜能 ,以保持高速滑跑取得理想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的技术训练内容。为此 ,本文试图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速滑专项训练学的理论就放松技术对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形成正确技术动作 ,对短距离成绩的影响以及采用哪些训练方法手段解决运动员的放松技术加以探讨。为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短距离训练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速度滑冰运动员的膝关节及髋关节等速肌力与功率自行车及滑板运动的无氧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膝关节及髋关节肌力与功率自行车及滑板滑行无氧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提高速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除提高膝关节肌力之外,应积极地把髋关节肌力训练采纳到训练计划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内隐学习在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丰秋 《冰雪运动》2009,31(3):79-82
在学习速度滑冰这种复杂技术任务时先应具备一个内隐的知识基础,然后再给以正式指导会产生最佳效果。采用文献资料、实验研究等方法,探讨内隐学习在速度滑冰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内隐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内隐学习方法有利于速滑技能的掌握;内隐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应激条件下体现速滑技术的发挥,建议在速度滑冰教学中逐步推广内隐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女子单人滑是我国花样滑冰第一个获得世界冠军的项目,但继陈露之后再没有世界级的选手产生。2011年中国经过了新老选手的交替,耿冰娃代表中国参加了2011年的世界锦标赛,获得了第18名,将耿冰娃与世界前6名运动员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存在跳跃难度与多样性不够、旋转质量低、基础滑行差等差距。提出加强体能训练,加强跳跃技术训练、注意合理技术的运用、加强旋转技术训练、注意技术细节、强化基础滑行和步法的练习、加强文化课学习和进行表演课的训练等建议,为提高我国女子单人滑成绩和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任玉梅 《冰雪运动》2011,33(3):18-20,23
花样滑冰运动的伴奏音乐是影响花样滑冰运动艺术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花样滑冰的伴奏音乐进行研究,认为:音乐可以激发花样滑冰运动员内在情感的表达,音乐可以成为花样滑冰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的导向,音乐与花样滑冰动作完美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提出:鉴赏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等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乐感的途径和手段。并总结出:形成花样滑冰音乐建设体系、依据项目特点科学选曲和把握项目规律恰当选曲等选取花样滑冰伴奏音乐的方法,为提高我国花样滑冰运动整体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提高速度滑冰课教学效果的教法与途径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通过速度滑冰课教学体验,对冰上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了教学改革,旨在使学生尽快掌握滑冰技术,熟练滑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参加2007年国际花样轮滑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经过对比分析指出我国花样轮滑选手在技术和动作规范程度以及观念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视,为提高我国花样轮滑水平提供参考,为花样轮滑尽早成为奥运项目做好积极准备。  相似文献   

8.
王鹏  侯强 《冰雪运动》2010,32(1):22-24
基础技术在速度滑冰项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少儿期技术训练是运动员学习和掌握速滑技术的最佳时期,是形成未来技术风格的关键阶段。在少儿速度滑冰教学中,必须首先让少儿掌握基础技术,对于初学者的入门教学来说,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针对性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少儿速滑初学者训练实践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和技术动作要点,进行基础技术入门教学方法的探讨,为改进少儿速度滑冰基础技术入门教学方法和提高少儿速度滑冰基础技术训练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就如何能够引起学生速滑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练习熟情,使速滑课能够上的生动活泼,学生通过课上学练和课外锻炼能够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速滑课对比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学练”结合式教学方式,是提高速滑课教学效果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Currently, only epidemiological injury data have been reported for the new extreme sport of aggressive inline skating, or trick skating. No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biomechanics of this sport, which involves repetitive jumping and landing from railings, ramps, and ledges, often over 1 m in height. We present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that examined the effect of skater experience and lower extremity biomechanics on energy absorption ability, and observed balance strategies used during two basic tricks. In these tricks, the skater jumps onto an elevated rail and maintains balance while standing in a single position (stall) or sliding along the rail (grind). Lower extremity joint kinematics, impact forc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movement behaviours were examined during landing and balance phases. Ten male skaters performed ten stalls and ten frontside grinds on an instrumented grind rail, capable of measuring vertical force. Vertical impact force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kater experience in stalls (r = -0.84, P = 0.002) and grinds (r = -0.84, P = 0.009). This might imply that less-experienced skaters are (subconsciously) more concerned about maintaining balance than refining technique to minimize impact force. Similar to drop landing experiments, peak impact forc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knee flexion during stalls (r = -0.65, P = 0.04). During stalls, skaters demonstrated classic balance maintenance strategies (ankle, hip, or multi-joint) depending on trick length. During grinds, skater centre of mass never passed over the rail base of support, suggesting the use of momentum produced from obliquely approaching the rail.  相似文献   

11.
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的体质特征与运动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少年儿童体质生长发育存在着先后、快慢和波浪式的发展过程。提出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是进行速滑运动训练的依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个体特征和遗传特征,是速滑运动训练的关注点;强调要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敏感期,实施适宜的强化训练,培养和诱发速滑运动员需具备的运动能力;提出制定少年儿童速滑运动员训练系统是全面提升我国速滑运动竟技水平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第21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成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第21届冬奥会上我国有14名速度滑冰运动员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仅收获1枚女子500m铜牌,其他参赛项目成绩平平,与上一届冬奥会相比没有取得突破,遗憾收官。综述了第21届冬奥会速度滑冰的成绩,理性分析了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在第21届冬奥会上的表现,男、女短距离项目的得与失,女子长距离、男子速滑项目落后的局面;展望我国速度滑冰项目未来发展,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速度滑冰项目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建立速度滑冰后备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综合素质等发展思路,为谋划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备战周期的重要任务和在第22届索契冬奥会上实现速滑项目金牌零的突破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速滑运动员利用非运动技术条件提高运动成绩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现代速度滑冰运动成绩的提高与现代多学科技术应用密切相关,探讨发现运动与非运动技术间的影响规律,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运动员的成绩,为教练员、运动员积极挖掘利用与创新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并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途径之一。运用运动成绩提高的历史观和现代科技发展观揭示冰刀结构、冰刀研磨、运动服装、检测监控、场地环境等技术特性影响运动成绩的关联因素,认为非运动技术条件的物理特性创造了运动者之间客观的物理条件不平等性,对速滑运动员群体来说,非运动技术条件的利用是“人为创造差异条件”——创造运动者之间客观物理条件的不平等,从而影响不同运动员的成绩。教练员、运动员对非运动技术条件的再挖掘、利用和创新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万廷 《冰雪运动》2007,29(5):6-10
现代竞技运动水平高度发展和日益激烈的角逐对运动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水平的速度滑冰运动员,就必须充分发展参加专项竞技所需要的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都需要经过长时间、有计划的训练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地制定运动员多年周期训练计划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总结训练实践经验和心得,提出速度滑冰周期训练计划结构与安排,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以利于速滑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保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速滑服风致减阻效能的优劣,分析了身着速滑服运动员模型风致阻力的组成,提出了分别基于风洞试验以及材料表面微观几何特征观测的速滑服减阻效能评价方法,并进行速滑服的减阻效能评价试验。试验表明,具有较低的材料表面轮廓算数平均偏差值的速滑服减阻效能优异,试验也相互验证了两种比赛服减阻效能评价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速度滑冰空气阻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空气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滑跑速度对空气阻力的影响,滑跑姿势与空气阻力的关系,跟滑阻力的变化趋势等问题。对速度滑冰空气阻力得到的科学依据,为速度滑冰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放松能力在速滑比赛中至关重要,是影响速滑成绩的一个较重要因素,要想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就要正确了解和掌握影响放松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从小打好这方面的基础训练,并且在今后的训练中应把放松能力作为一项技术问题来对待,作为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进行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亚冬会前中韩两国速度滑冰实力对比与训练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韩两国联赛参赛运动员与比赛成绩的分析,为中国速度滑冰国家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比赛安排以及研究韩国速度滑冰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两国的联赛成绩表明,女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中国优于韩国,男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韩国优于中国;韩国速度滑冰队伍建设出现新的动向,韩国更多的短道速滑运动员转投到速滑比赛中。认为我国以年度训练周期指导运动员训练的模式,制约了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这类4年为一届的赛事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提出借鉴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速度轮滑国家队整合式的训练模式,主动寻求新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创新。  相似文献   

19.
速度滑冰技术是高度协调的周期性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在滑跑过程动作高度自动化、肌肉协调放松以达到高度节能效果。因此,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滑跑成绩具有重要作用。试图从肌肉放松的生理机制;运动员滑跑肌肉放松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等,运用人体科学理论及速度滑冰专项训练等理论,来探讨肌肉放松能力对提高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成绩的影响,以期为速度滑冰青少年训练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forward skating start is a fundamental skill for ice hockey players, yet extremely challenging given the low traction of the ice surface. The technique for maximum skating acceleration of the body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kinematic ice hockey skating start movement technique in relation to a skater’s skill level. A 10-camera motion capture system placed on the ice surface recorded “hybrid-V” skate start movement patterns of high and low calibre male ice hockey players (n = 7, 8, respectively). Participants’ lower body kinematics and estimated body centre of mass (CoM) movement during the first four steps were calculated. Both skate groups had similar lower body strength profiles, yet high calibre skaters achieved greater velocity; skating technique differences most likely explained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Unlike over ground sprint start technique, skating starts showed greater concurrent hip abduction, external rotation and extension, presumably for ideal blade-to-ice push-off orientation for propulsion. Initial analysis revealed similar hip, knee and ankle joint gross movement patterns across skaters, however, further scrutiny of the data revealed that high calibre skaters achieved greater vertical CoM acceleration during each step that in turn allowed greater horizontal traction, forward propulsion, lower double-support times and, accordingly, faster starts with higher stride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