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枰上是什么?     
围棋既是一种智力游戏﹑智力运动,也是像诗歌、绘画、书法以及音乐一样的艺术创造;围棋不仅仅是可以下的,而且也是可以读的,可以画的,可以写的,可以唱的。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我们非常熟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相似文献   

2.
王锐  刘昊 《围棋天地》2014,(17):98-100
琴棋书画本就是文人四友.围棋高手常以书、画为修业之法,书画中人爱慕围棋者亦不在少数。作为国内顶尖的大写意画家.邢少臣对围棋的喜爱溢于言表:“除了画画以外,围棋是我最大的爱好了。可以说我的画有今日之功得益于围棋。”  相似文献   

3.
在围棋中,实际上存在可以得到正解的领域,例如对杀、死活、收官等领域。但是在另一方面,围棋中也的确存在我们根本无法得到正解的领域,例如布局、序盘以及中盘的构思等局面,像这些领域就属于通常所说的“感觉”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围棋是一项具有竞技性、科学性、军事性、娱乐性的体育活动。经常下围棋,既能提高智力,锻炼思维,又能娱悦身心,延年益寿。因此,自有围棋以来,就一直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士名流)的喜爱。 据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我国的围棋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尧舜时代:“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尧造围棋”是一种传说,可信程度有多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我们认为,在已经出现部落战争的尧舜时代,在研究作战的会议上,可能有人就地画图,用石子代替士  相似文献   

5.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9):98-106
我们曾经在《图说围棋:在思想与图像之间》一文中讨论了中国古代围棋绘画中所蕴涵的围棋思想的信息。其实,“图”不仅限于“画”,就围棋史而言,还有一种“图”更值得关注,这就是由棋谱和棋式构成的“棋图”。棋谱为棋局的实战记录,构成了理解围棋的最重要的文本。棋式(中国古人又通称为棋势)包括各种边角定式、死活、官子图式等。历来我们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棋图”,做出价值评判,而技术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所以除了棋史专家、爱好者,现在的棋手包括急于长棋的棋迷,都很少去关注古谱和古代棋式的变迁(现代人唯一还感兴趣的是古谱中的死活题)。现在的围棋杂志,  相似文献   

6.
落灯花 围棋的起源,时至今日有许多种说法,晋朝人张华在其《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说舜也觉得儿子不甚聪慧,曾制作围棋教子。有种说法则认为围棋是受天文和易卦的影响而产生的。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相乘得三百六十一,减去“一”这个“生数之主”,恰为三百六十周天;中心一点为太极;“分而为四隅”,则象征农事上的四  相似文献   

7.
翰墨棋缘     
范一直 《围棋天地》2013,(23):20-21
中华传统“四艺”将琴棋书画并置,围棋和书画的联系,可谓翰墨棋缘。围棋是传统绘画题材之一,美术史上不乏相关名作。以“烂柯”为题的,就有宋郑思肖《烂柯图》、明张以宁《烂柯山图》、徐渭《王质烂柯图》等。  相似文献   

8.
儒家与围棋,颇有些若即若离、不尴不尬、亲之如友、恨之如仇,一揽子理不清的糊涂帐。道家与围棋的关系,倒单纯多了。因为重隐逸、重人的精神解脱的道家,在本质上与作为“戏”与“艺”的围棋有相通之  相似文献   

9.
学棋与做人     
“琴棋书画”是古已有之的育子之道,可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世界,多才多艺早已不局限这几项传统技艺。但还是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棋校里学围棋,说是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好处。有多少好处说不清,可学围棋的孩子文化成绩都不错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10.
那秋生 《围棋天地》2010,(18):100-101
绍兴围棋文化之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尧舜时代。晋人张华在其巨著《博物志》中有关于围棋起源的记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同时,张华还扩展了尧造围棋的故事,将尧的继承人舜也提名为围棋的创始人之一:“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后来虞舜为避唐尧子丹朱之乱来到越地,文武百官随舜而至,舜与诸侯公事讫,因相娱(虞)乐,故曰“上虞”。  相似文献   

11.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7):97-102
中国古人言说围棋的方式,不光通过言语与文字,也借助于图像。中国古代留下了不少以围棋为题材的绘画、工艺美术作品。对这些绘画,美术界与围棋界都缺乏专门的学术研究。围棋史与围棋文化学者,在其著作里,尽管也会配以各种围棋“图画”,成为所谓插图本图书,但这些图往往是文字的附庸、文献的辅助说明材料,而不能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加谬说过:“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有什么人能让我真正地说出‘我了解这个!”’这就是加谬最有名的“荒谬论”。世界在他看来是荒谬的,因为你根本就解释不清楚这个世界,未知未竟的领域太多了。 孔丘说过:“知其不可而为之,方为君子也。”这种进取心可以被视为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论”,尽管知道皓首穷经也不可能洞察某种东西,希望渺茫,但仍然秉持一种热情和态度去做。 下棋、看棋、观棋、写棋已经15年,对围棋的“荒谬论”和“热爱论”有一点心得。 荒谬论 “在将棋九段芹泽博文去世前几个月,我们曾就‘关于围棋和将棋,我们到底知…  相似文献   

13.
围棋素有“手谈”、“烂柯”、“木野狐”等别称。《玄玄棋经》中说围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于围棋是什么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围棋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围棋是军事、是哲学、是竞技,但说到底围棋是一种智力游戏,一种关于兵法的游戏。棋盘就是战斗场,棋子是士兵,棋手是元帅。棋手下棋,犹如在指挥一场大型的战斗,颇有些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味道。几千年来,围棋能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未被淹灭而一直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并非单纯的胜负之争,也不是仅仅用互相争夺地域这一简单的概念就能表达出来的智力竞技…  相似文献   

14.
围棋的起源     
刘知青 《围棋天地》2010,(15):104-105
围棋起源于中国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围棋起源的时间一定早于文字,否则就应有相应的文字来记录围棋的起源了。现在我们只有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可以参考了。传说中,围棋是中国古代圣王尧舜(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至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所创造的。西晋张华在《博物志》记载道:“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如果围棋的确是尧舜所创造的,那么现在只留有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那时并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文字,也就不可能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5.
王熙侃创造的围棋地图将琴、棋、书、画四艺之一的棋与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欣赏到一幅幅绚烂多彩的黑白双方纹枰酣战,急夺疆域的壮阔场面。一盘棋从序盘、中盘到官子的过程就是围棋地图绘制的过程。一盘棋结束了,一幅美丽的围棋地图也就成形了。王先生的这一创举是对围棋发展史的巨大贡献。棋迷朋友既能领略纹枰搏杀的乐趣,又能欣赏到一幅色彩斑澜的美  相似文献   

16.
一、围棋的起源和传播围棋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关于围棋的起源有如下说法 :其一“尧舜说” ,此说尚未可信。其二“春秋以前说” ,由于围棋最早见于春秋文献《左传》中“弈”的记载 ,认为迟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围棋。一般认为 ,围棋诞生于西周。公元前7世纪前后 ,作为游戏的围棋出现了。春秋晚期 ,孔子第一次指出了围棋有益于人的修养和智力。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位知名的围棋手弈秋。汉魏之际 ,出现了最早的围棋专著。东汉班固的《弈旨》是目前流传下来最古老的一部围棋专著。围棋的最后定型是在南北朝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围…  相似文献   

17.
农夫 《收藏界》2014,(6):152-152,F0003
鱼,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绘画题材。远古时期,人们就将鱼的图形刻在石壁上,绘在陶器上,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往今来,画鱼的画家不计其数。但真正有影响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数。清“四僧”之—八大山人朱耷,现代画家齐白石、潘天寿,其笔下“大写意”的鱼就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动围棋     
近日,受浦东围棋协会之邀,参加了一个“运动围棋”比赛。得知比赛地点在一个公园,略感意外,但也没太在意,以为是一个普及活动,便欣然前往。开幕式在上午10时,由于我有其他活动,我不得不将比赛提前到8点30分,也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选手。我刚准备在棋盘边坐下,裁判微笑着对我说道:“这是为游客准备的,你们的棋盘在那边。”  相似文献   

19.
常崇宜 《围棋天地》2007,(10):95-96
围棋是中华祖先智慧的结晶,传说肇始于唐尧时期,“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战国佚名《世本》)。到了汉魏时代围棋已经十分普及,成为上白宫廷,下及百姓,文武百官,三教九流的共同爱好。围棋之所以朝野流行,主要是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殊功能:其一是围棋“易学”,使之有了很强的娱乐功能。在缺乏大众文娱活动的古代,瓜田斗室都可以摆上副围棋,“纹枰对坐”,从容谈兵。其二是围棋棋艺又极深,从纯理论上讲,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计算过,围棋的变化无穷,“尽三百六十一路,大约连书万字五十二”。班固《弈旨》称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鉴其得失,古今略务”。  相似文献   

20.
报刊上有文章称我国为“围棋大国”,不经意者也许认为理所当然。实际上,这一称谓大有商榷之必要。 可能马上会有人提出异议:我国围棋人口的绝对数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我国应是当然的围棋大国。其实大谬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