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儒家以“仁”为思想核心,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对官德的论述也相当丰富,孔子在其官德思想中,把吏德、君德看作是统一整体,其官德思想为:为官以“仁”,为官以“德”,为官以“礼”,为官以“民”,为官以“克己修身”。这是我国古代“德治”的基本精神,这一思想在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中得到诠释,对当代为官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当代中国从政道德内涵的重要源泉.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五点: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履职为公,不谋私利;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在着力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从政道德建设体系的当代背景之下,探讨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内涵,对丰富当代中国“官德”修养的内容、完善中国从政道德建设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官者的“官德”关系党风、官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官者必须讲求“官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4.
一凡 《湖北教育》2014,(2):61-61
中国古代官德,是古代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其内容涵盖了“道”“德”“法”三方面的问题。“道”,是为官的原则;“德”,是为官的修养道德;“法”,是对为官者权力的规制。古代官德不仅包括古人居官从政的具体道德准则,同时还体现着古人的治国方略和制度设计,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以实现“保民”,通过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宽猛相济”思想,认为应针对社会形势的需要,灵活确定统治策略,让强硬的治理措施与宽仁的统治策略相互补充;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思想,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些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德”的深刻理解,而作为一个明智的历史文化继承者,我们对古代官德内涵的界定及解读也需要放宽视野。  相似文献   

5.
论官德修养     
官德是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本文论述了官德状况引起社会关注和百姓瞩目的原因 ,并阐明为官者法制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提出“内省”、“慎独” ,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监督是官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执政实践中,执政道德创新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政德与官德创造性转化原则,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原则,西方政党执政道德“扬弃”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执政道德借鉴原则和与实践俱进的执政道德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7.
官德三题     
官路问题是官德之源的问题,官风问题是官德之显的问题,官心问题是官德之准的问题。为官者敢于为老百姓挑起担子,或者也于放弃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这都是值得称道的德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治理的道德诉求是“以德治教”和“以德治校”在大学治理中的具体体现.道德诉求作为大学治理的应有之义,成为建立道德型大学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治理的道德诉求就在于建立道德化的现代大学制度、以道德约束大学官员权力、强化大学官员的官德建设,建立公平正义的治理秩序和制度安排,以保障和扩大普通教职员工权利.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失信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是较高的,主流道德价值观是积极的,但舞弊、作假、表里不一等失信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值得我们深思。一当代大学生出现一些诚信问题,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的原因,当然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首先是社会方面的信用缺失。我们说为官者要有官德,官者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风吹草必偃,意思是说当官者的道德品行最容易为老百姓仿效。如果为官者不真心真意为民办实事,不诚信在前,而是欺上瞒下、虚报政绩、尔虞我诈,那势必会导致老百姓对他们缺乏信…  相似文献   

10.
针对研究孔子道德思想多在道德范畴上兜圈子的倾向,本文对隐含于《论语》语录体形态中不甚明朗的孔子道德思想体系进行阐释。其体系构成:一、道德判断原则。其作用是解决大的道德价值取向问题;具体包括对于“行”与“言”,“义”与“利”,“公”与“私”三个判断原则。二、三层六个道德范畴;“仁”、“义”为最高层次的范畴,“忠”“信”次之,“孝”“弟”又次。道德范畴的作用是约定人人之间较为具体的道德规则。三、以“中庸”和“礼”为标尺的道德理想度;其作用是解决对复杂的道德关系如何把握适度的问题。四、道德方法论原理:以“性近习运”的人性论为基点,演绎出以“近取譬”为道德体验方式,以忠恕之道为道德行为的准则,以“御不善”、“自善”“使人善”为道德修为的三级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刑事司法中强化人权保障,可以切实贯彻刑法立法所确立的人权保障精神,促进刑法立法不断完善其保障人权的举措。为了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贯彻人权保障原则,在宏观上应当树立人权保障理念,遵循和谐统一司法、公正严肃司法的原则,协调好“严打”政策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借鉴两极化刑事政策的合理内核;在具体刑事司法活动中,应当严格依法进行司法解释,慎重适用死刑,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合理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正确运用量刑情节;在刑罚执行中应当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社区矫正,文明地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12.
儒学是汉代必修的官学,官吏选拔以德为尚,兴廉举孝,被推举的“孝廉”们,在被“试职”以后,有功、有能、有绩、清廉者,才得以委任。汉代官吏选拔尊崇儒学,对否暂且不论,但以德论功取人,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庄子站在大道角度对社会道德伦常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秉承老子的一贯主张,重申伦理价值的来源或根基是大道而不是世俗所谓物质财富、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力。依循这一基本立场,庄子指出:(1)窃国大盗所立仁义伦常不具合法性;(2)真正的仁德不需要任何展示、炫耀;(3)任何与大道公正无私、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等特质相违背的所谓道德伦常,都是非正当、反道德的。在现实生活中,庄子勇于向传统挑战,竭力主张礼数或礼制要与质朴自然之道相协调,其在爱妻死后临尸鼓盆而歌的另类表现,自己在丧葬问题上超然而不失幽默的风趣态度,至今看来,都堪称惊世骇俗。  相似文献   

14.
鲁蒙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86+190-186,190
本文依据美国法学哲学家朗.富勒在其着作《法律的道德性》中论及的法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并依据富勒的自然法理论所定位的八项"法治原则",阐述了正义是法律的道德追求,证据与证据规则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法活动中程序制度的目标应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为政以德"语出孔子,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并逐渐演义为以重民主义、教化主义、德本主义、人治主义等为其特征的儒家"德治"理论.在当今"以法治国"的新时代中,重新解读远古的"德治",汲取其精髓,借鉴其教训、扬弃其讹误,应是理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程,亦是经世治国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6.
“忠”源于中,在进入文明前为氏族成员对其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上古三代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为民的公平政治观;至春秋中后期才一变而为对臣民的政治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正义,这是自古希腊以来就始终受到关注而又众说纷纭的命题,体现了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形成的对人及其存在意义在道德层面上的终极追问和价值诉求.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347年)承前启后,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对"什么是正义"的阐述表明,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只有实现了内在的和谐与秩序,才能实现真实的正义.  相似文献   

18.
邹韬奋的“读者中心观”是指导他个人进行编辑实践的原则。“大公无私”的高尚职业道德是其“读者中心观”的思想基石。他主张:要为读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把读者利益放在首位;认真做好读者工作,热心为读者服务;善于倾听吸收读者意见。“读者中心观”是邹韬奋编辑出版思想的特色与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9.
休谟在批判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情感主义伦理学。休谟认为道德评价导源于情感,情感通过同情心来传递,而理性不能单独影响道德行为。休谟在强调情感在道德评价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肯定了理性的辅助功能,即理性作为手段能为情感指明方向。虽然休谟提出的“超功利”的情感主义面临道德标准缺失的问题,但他关于正义和共同利益感的论述已经暗示了一种前景,即把功利与情感结合起来。对休谟道德体系的改进在于,将其“以情感为主以理性为辅”的原则替换为“以理性为主以情感为辅”。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正: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伦理是探讨制度的道德合理性的伦理学范畴。我国教育制度变革必须加强教育制度伦理的探究。教育公正是教育制度伦理应坚持的一个核心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态度转换和视野转换,我国教育界基本确立了教育公正原则。当前,有必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坚持这一核心原则,其具体现实要求是:第一,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教育公正优先的理念;第二,促进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消除人为造成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异,平等对待城乡教育、所有学校和每个学生;第三,依靠程序公正约束权力运作,使公正的制度安排化为公正的教育和管理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