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社会结构中,信仰处于文化的核心地位,正因如此,特定社会的文化孕育着信仰,同时信仰也引领文化的跃迁。信仰之所以对文化具有引领与牵导作用,根据在于信仰的本质。信仰是人立足现实而进行"自我超越"的精神机制。这种超越是一种"二级超越"的"张力结构"。现代文化是我们在信仰层面必须肯定与坚持的立足点,共产主义文化是信仰旨归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对道德信仰的探究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重新审视。道德信仰的本质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精神之我对内体之我的超越;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树立良好的道德信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重建的观念基础是信仰的二级张力结构理论,即根据信仰之终极性的超越"的本质,确立信仰的一级张力结构是从原发点"到一般超越目标"的超越,二级张力结构是从一般超越目标"到终极超越目标"的超越;提出了重建信仰的经济、人、文化的三大基本维度,即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超越、从市场经济向后市场经济超越,从人的依赖关系状态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状态超越、从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状态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状态超越,从神圣文化向现代性文化超越、从现代性文化向共产主义文化超越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是主宰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超越有限对于最高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以这种道德精神与道德价值作为道德世界与道德生活最后支撑力量,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最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一种终极的关切态度,是人对现有世界的内在超越,是一种主观确信态度,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和指导,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道德是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是由国家强行制定和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人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信仰是道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内在规则;信仰为道德提供本体论的依据;信仰推进道德的演进和发展;信仰赋予道德以力量;信仰支持道德主体对于道德追求的坚毅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是一种非物质享受的精神需要。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辩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是主宰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超越有限对于最高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以这种道德精神与道德价值作为道德世界与道德生活最后支撑力量,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最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道德信仰教育呢? 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塑造完美道德人格 根据导向性原则的要求,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中道德信仰教育应为个体提供具有价值导向性的目标,以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精神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与人性根基的自由精神,是对人的有限性与生存状态不完美性永远说不的超越精神.反乌托邦主义话语遮蔽了乌托邦精神,现代人"类"的丧失与社会"犬儒化"的存在状况又导致了乌托邦精神的失落.重建乌托邦精神是时代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这一精神的重建必须在康德与马克思之间寻求"信仰"与"运动"的张力,通过对这两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实现有效的整合才可实现,在"信仰"中点滴地创造"运动"的历史契机,在"运动"中加强"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然而在当代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下信仰教育处于迷失的状态,倾向于功利化、理性化和形式化,信仰的迷失最终导致了人的异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握教育中信仰的特质,认识到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的形成依赖于人的整体发展,它是一种人的自主追求。并据此反省教育自身,进行旨在实现培养学生信仰的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0.
信仰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信仰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信仰可以通过宗教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哲学的途径达成.宗教信仰作为满足人从精神上超越自身终极有限性的一种途径,是绝对必要的.信仰层次的高低由信仰什么与如何信仰共同决定.无论是对个体的人还是人类,信仰都是完满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注重平实叙写社会人生 ,努力写出作家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重生活真实再现而不强调情节结构的逻辑关系 ,旨在描绘人物的生存本相 ;回避崇高而不避平庸粗俗 ,追求浓郁的民俗色彩。它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市场低落 ,文坛式微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读者的缺憾。但由于它的实践勿忙 ,理论准备不够 ,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质 ,缺乏激情 ,便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山东诗人王耀东以其乡土诗创作而闻名。在《在历史的眼睛里》、《失去的彩韵》等九部诗集中,作者王耀东惬意地进行着他的精神返乡之旅。然而,他的诗细微之处却传达出一种对现实乡土的最终疏离的无奈之情。在回归/疏离二元对立的态势下,在现实与理想默默守望的文化张力中,诗人描绘与揭示了当下人们的精神困境与困惑,构筑了在满足与失望的空隙被"悬置"的人们的群像。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曾躬耕陇亩的文人代表,陶渊明和梭罗都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独立的精神境界。东方的哲学思想是陶渊明和梭罗能够在精神上相契合,并在东西方不同的国度和时代中践行抱朴守真诗学的思想基础。他们的诗学思想体现在审美取向上有所不同。梭罗的远离尘世的生活使他与浮华世事、流行社会保留一段距离,并用文字构筑另一种世界,从而保证生活的真正自若。自然在陶诗中,较之梭罗笔下更多一层含义,既是外在的自然环境,也是宇宙万物内在的本然状态,更是一种宗教信仰乃至理想生命形式的象征。但他们的文字都缓解了现实的紧张,带来了心灵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社会大环境、政策、舆论、职业现实、社会认知等让教师"精神自觉"充满危机."精神不自觉"戕害了教师作为"人"的价值以及作为"教师"的价值."精神自觉"在实践过程中有现实型、理智型、审美型、哲学型等形态,教师需要从增强精神自觉性、成为有追求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掌握调控精神危机的相关知识技巧等方面践行"精神自觉".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平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研究论题。社会公平本质上是一种平衡关系,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引导机制,同时也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对现实有一种理想统摄。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公平存在的基础,可以发现这一客观基础在于人类保全生命、解决冲突、协调利益的需要,其深层根源在于社会公平是人的不懈的精神价值追求,是人的自我解放、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人的未定化则为这种追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前人曾以幻想、哲思和实证等方式,表达了人类史前社会的"平等"状态,那么,人类社会的文明时代是伴随着人际关系的不平等而产生的,"不平等"与人类文明互为因果。阶级和阶级剥削的产生使得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进而为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成果打下了基础,即物质文明产生于物质财富占有关系的不平等。政治文明的法理基础是在法律上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而其现实基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权利、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从而才使得人们有政治文明的诉求。精神文明是为解决人们道德、自由等领域的问题而出现的,具体到现实社会仍然关涉到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明,都是基于人们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物质文明为其他形式文明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政治和精神领域的文明具有某种理想性和抽象性,也正因为如此,才引导人们为争取相互之间的平等和自由而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所探究的人的解放之路是以“现实中的个人”为起点,以人与人在社会共同体内的关系重构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革命性变革,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内最终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今日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正不断凸显和确证这一解放逻辑,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在社会发展内在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张力重置中,为这一逻辑的展开开辟着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在错综复杂的物质索求中,现代人忽略了自然神性,迷失了自我。因而,强调心灵和自然的交流,进行精神探索是必要的。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诗人,不满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物质化地对待。诗人意识到自然是一种精神存在,是治疗工业文明所致的现代弊病的良方妙药,是调整现代文明异化社会关系的唯一方法。《孤独的收割女》恰恰反映了诗人在这一方面的思考。本文尝试探究华氏选材所体现的趋势,旨在证明华兹华斯更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