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对1196名大学生伦理取向的调查发现,商科学生理想主义水平高于非商科学生,二者在相对主义水平上基本持平。二者理想主义水平在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相对主义水平上不存在差异。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性别、年龄、专业以及是否为独子女等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确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因此对我国高中和大学阶段信息伦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学生的信息伦理水平”和“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伦理教育现状”两个主题进行的问卷调查,证实了我国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信息伦理水平亟待提高;学校在信息伦理教育实施过程中作为不积极;教师在信息伦理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存在“代际困难”等三个命题。  相似文献   

3.
在对河北北方学院大学生进行信息伦理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大学生信息伦理的严峻现状进行分析,凸显大学生信息伦理培育的重要性。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优势、途径和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完善馆藏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加强图书馆员培训、优化图书馆环境。  相似文献   

4.
陈瑞 《文教资料》2014,(16):167-168
本研究对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拖延程度较高,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在性别、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我控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徐州高校800名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质的实证调研,发现大学生网络伦理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网络伦理意识较差、网络伦理行为失范、网络道德判断弱等方面。基于调查研究,本文提出塑造大学生的网络伦理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情感、养成良好的网络伦理行为习惯、树立良性网络伦理关系等等应对措施来培育大学生网络伦理素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状况的调查,发现存在信息伦理基本知识普及不够,信息传播伦理失范在一定范围存在,信息保护氛围不浓、信息知识产权伦理急需健全等问题。强化校园信息伦理教育可采取加强信息伦理教育课程建设、做好信息伦理失范的预判、发掘古代优秀伦理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全面开发隐性信息伦理教育渠道、充分发挥相关法规纪律的教育功能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已经逐渐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道德与伦理支撑。通过对闽西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调查,能够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生态伦理的认知水平。在分析闽西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提升的限制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的信息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作为数字信息生产、传播和使用的重要群体,其信息伦理失范问题也相当严重.作为信息伦理失范行为之一的大学生软件侵权行为,往往与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道德态度、同伴对盗版的态度、版权意识有关.应该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关度并结合考虑大学生的性别和级别差异开展有针对性地信息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9.
当前个别幼儿园教师的伦理失范行为引起了人们对幼儿教师伦理素养的关注,缺乏专业伦理敏感性,不能领会和解释保教情境中的伦理信息可能是导致幼儿教师伦理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研究者以Q市203名幼儿教师为被试,调查伦理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幼儿教师的伦理敏感性在人口学变量学历水平、专业能力、婚育状况、年龄、教龄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研究发现,忽视专业伦理教育、缺乏人文关怀、职业认同度不高、学前教育立法不完善等因素也影响着幼儿教师伦理敏感性。优化幼儿教师的伦理敏感性需要建构幼儿教师专业伦理思维,优化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场域,规范幼儿教师的职业行为,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完善幼儿教师评价晋升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责任教育缺乏为后果负责的"责任伦理"精神,促进学生承担后果的责任伦理教育成为责任教育改进的一种方向。为全面了解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研究者根据教育实际与责任发生原理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并获取了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中学生自评结果显示责任伦理水平整体较高,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随年级逐渐增长,年级之间差异显著。但初中生、高中生和教师之间在学生责任心水平、责任教育方式选择和形成途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责任伦理七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9之间,中学生责任承担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利益倾向",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国家与社会和集体的承担意识增强。3.对"未来"责任的认知水平随中学生面临的阶段性升学压力变化而变化。4.初二年级是进行责任伦理教育的敏感期,应增加较为具体的、具有外力约束的和具有实践性质的责任伦理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使用NSSE-China问卷对H学院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年级和学科大学生的学业收获水平现状。调查发现,在教育因素方面,五大指标中的校园环境支持度、学习过程中的课程学习行为和深度学习中的整合性学习与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业收获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吴彤 《成人教育》2009,29(9):82-83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信息伦理缺失的严峻现状,凸显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实施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的优势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责任伦理兼顾行为动机、行为结果的善性,可有效指导传统伦理学更好地走向生活和实践,因而责任伦理培养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教育实践领域存在一种对学业成绩拔尖学生(以下简称“拔尖生”)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虽然成绩优异,但责任伦理水平令人担忧。出于对这种刻板印象的质疑,课题组选择上海市一所具有多年资优生培养经验的初级中学进行个案研究,使用《中学生责任伦理量表》对比拔尖生与普通生,讨论了拔尖生的责任伦理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拔尖生各维度责任伦理水平普遍优胜于普通学生,尤其在未来责任、群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势更为鲜明;(2)影响拔尖生群体责任伦理水平、社会责任伦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是他人责任伦理水平、自我责任伦理水平、班级同学该维度的责任伦理水平、父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期待;(3)影响拔尖生未来责任伦理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依次是对他人责任伦理水平、自我责任伦理水平、自我教育期望、班级内学生未来责任伦理水平;(4)父母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会显著降低未来责任伦理水平,性别、年级、父母学历等控制变量对拔尖生责任伦理影响不显著。今后,教育相关部门和工作者应重新认识拔尖生这一群体特征,改变对其的刻板印象,并...  相似文献   

14.
周晓丽  葛晓春 《成人教育》2011,(10):105-106
网络时代,网络信息伦理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此,从数字图书馆信息伦理建设的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通过自身的信息伦理建设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伦理起到引导和影响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我国当前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职业伦理意识现状,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根据美国咨询协会ACA伦理规范自编的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对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共639名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在22个条目评判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3条,保密性原则4条,职业责任原则7条,评估、测量和解释原则5条,督导、培训和教学原则1条,另外两条为询问被调查者是否认为有必要在中国制定此领域的职业伦理以及目前是否适宜在中国制定此领域的职业伦理;(2)不同性别的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在部分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大学生信息伦理教育缺失的现状,文章在开展信息伦理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信息伦理素养结构模型,分析了大学生应达到的信息伦理素养要求,并就大学生信息伦理素养培养的内容和模式提出了看法,希望在实践层面上为高校的信息伦理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其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我校2006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本研究对我校2006级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一年级大学生存有显著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西北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总就业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就业能力各维度水平表现不同,且在民族、城乡、年级、学习和个人实习实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个人、学校、政策、家庭等因素均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立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并重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理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自编问卷对上海市3所高校不同专业、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念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状况一般,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的性别、专业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问题表现、心理健康内涵、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帮助、合作、捐赠、同情等利他行为。采用成熟量表对583名"90后"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亲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存在跨文化与代际差异。进一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家庭子女数量、成长经历、年级的"90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差异,而学习成绩、学生工作经历以及社会实践经历等因素对"90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影响不显著。未来高校在开展相关学生工作时要特别注重针对不同经历的学生开展差异化的辅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