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晓景 《科教文汇》2014,(2):226-226,228
随时间变迁,所有人都会变老,这是必然的不可选择的.但是“为变老而活着”不是指时间上的这种大家什么都不用做都能达到的变老,而是指“自身达到自身”的完满。这种完满不以生命达到时间上的终点为可乐之事.而是缘于生命充实了自身.实现了真理的主体化。本文就各种生死观、儿童与老人的生长过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
苏宁 《科教文汇》2008,(7):153-153
本文通过对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人文精神表现的分析,得出该篇散文体现着作者人文精神的形成是一个由萌芽到成熟、再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分别由历经痛苦磨难的生命体验;对人类和宇宙的终极思考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作者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升华,他把地坛的一切与人生联系起来,对自然万物、对生命的精神性存在进行深沉的思考,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精神寄寓。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曾说:“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人生蹉跎,百年时光转瞬即逝,能在如此短暂的时光中创造人生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之火在岁月的长河中像恒星一样散发出永久的光芒便是成功的人生。香港大学商学院国际市场营销学专业的谢贵硅教援多年夹自强不息专心致志的致力于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工作科研教书两不误创造了辉煌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知识窗》2011,(11):33-33
力克.胡哲拥有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容、阳光挺拔的身躯.他是一个颇受欢迎的阳光青年。“足迹”遍布五大洲25个国家、举办过1500多场演讲、在全球拥有6亿“粉丝”的他,如今又写了一本名为《人生不设限》的书,高调向全世界宣讲“我那好得不像话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冯至关于路的探讨和思考,无疑联系着他自身的人生经验。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呢?《歧路》和第二十六首十四行诗,表达了诗人面临人生选择和“决断”的困惑。如果我们联系冯至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对艺术的信仰,三十年代他对德国文学尤其是里尔克和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以及四十年代他对诸如“呼吸”、“变形”、“死和变”、“担当”等的思考和反复抒写,便会理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给冯至带来的痛苦,理解他的诗句背后隐秘的内心苦楚,以及“决断”这一存在主义命题在冯至生命道路中的分量,以及他所经验到的“割裂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在《她在美中行》这首诗中,通过运用无声的大自然的明净和深沉的意象的对比,拜伦将原本抽象的美写得栩栩如生,从而使“美”体现出强烈的动态特征,这既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她”漫步于“美”中的生动画面,又描绘了“她”的出现在他心灵中引起的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总梦想自己是一名田径运动员,最好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并且跑起百米来要超过“九秒九几”。他最爱看的电视节日是田径比赛,他甚至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8.
路勇 《知识窗》2010,(8):14-14
“未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留下这句哲理箴言的是托马斯·卡菜尔.他是19世纪苏格兰著名的评论、讽刺作家、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在维多利亚时代颇具影响力.到了21世纪的今日.我们依旧习惯称他为“文坛怪杰”.  相似文献   

9.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自传性质的散文合集,凝聚了作者关于友情、爱情、亲情、自我意识觉醒、生命意义的哲理性深思,因此散文集中的篇目诸如收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华师大版《合欢树》以及《我的梦想》等,都是能给予自我意识觉醒关键期的青少年以示范性的人生体悟与启迪,但是却极少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秋天的怀念》的与《合欢树》的作者于地坛公园对于过去的“秋天的怀念”反思相结合,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完《秋天的怀念》之后仅限制于对母爱的赞扬,其母爱以下深层的思绪戛然而止。德育渗入文本教学中,发挥语文学科包容万物的特征,契合教学以德育为把握初中生自我觉醒的关键期,让他们自主感知自我,并为后续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契机,抓住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当下社会现状,进行人生与死的哲思,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二敬 《金秋科苑》2012,(11):52-57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命画圆。于是,有人以金钱为圆心画圆,企图用金钱的“光茫”掩饰其生命的空虚:有人以权力为圆心画圆,妄想以权势的显赫掩藏其生命的苍白……然而他却以工作为圆心,从在职到退休后都无怨无悔地用点点滴滴的业绩,默默地画着他的人生之圆,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承认与赞许。他不仅在职时获得过省“百优秘书工作者”、省“人大先进工作者”、市“十佳秘书工作者”、县“十佳公仆”等荣称,而且退休从事老科协事业后,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汉寿县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光学。  相似文献   

11.
杨文选 《未来与发展》2010,33(11):81-84
"美好生活"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什么是美好生活?显然不同社会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德尼·古莱教授认为,"维持生命、尊重和自由"是所有个人和社会都在追求的美好生活目标。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发展"拥有"足够的物品,但物品富足并不等于美好生活。古莱从伦理学视角研究发展的思路及其观点,对于目前正在苦苦反思"发展为了什么"的中国社会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桂永锋 《科教文汇》2011,(31):145-147
孔子体育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体育思想的重心是"寿"。孔子倡导体育"载道",为了政治,为了教化,他不但教授体育,而且躬身践行;但是,如果体育不合"仁"、"礼"、有悖孝道,他是坚决反对的。像孔子的其他思想一样,他的体育思想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存。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由他划时代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出来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一方面,库恩自认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不可通约性",但这一点遭到多方非议。另一方面,当他被认为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强纲领的思想先驱时,他却拒绝承认SSK的主张;他在学术上的同路人少得可怜,与他在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完全不成比例。库恩从登上学术舞台开始,就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解,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矛盾的库恩形象,他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影响他的思想形成的几大事件,从"误解"与"被误解"的角度来阐释库恩的心路历程。我们的目的不是"去魅",更不想树立新的偶像,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库恩。  相似文献   

14.
刘健 《科教文汇》2011,(4):69-70
春秋末期鲁国的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中很重要的一位,他以孝著称,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主张。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来他被尊为"宗圣"。  相似文献   

15.
徐会艳 《科教文汇》2014,(27):15-16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许多学生在自我约束、人际交往、心理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和迷惘日益突出。为了了解“90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生命教育的认知状况,对淮安市周边高校做了问卷调查。笔者试图寻找一种适合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来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管红红 《科教文汇》2012,(30):68-6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这门课程要想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在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认识.内化道德。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江秀娟 《科教文汇》2011,(16):75-76
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史记》的天人观,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但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之下,仍然脱离不了天命论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孙育红  黄园 《科教文汇》2013,(29):65-66
井伏鳟二在文坛独树一帜,他登上文坛的时候正值无产阶级文学风靡日本,周围的朋友大都加入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阵营,但是井伏鳟二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创作关注普通入的生活,幽默的笔调与其间透出的淡淡哀愁相交织,绘制出了一幅幅劳动人民努力生活的画面。二战中井伏鳟二被军部征用,成为了“日本笔部队”的一员。这也成为他将战争纳入创作的主题的契机值此,井伏鳟二开始直面战争关注社会,写出了一系列的带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战争小说。托尔斯泰是有名的非暴力主义者,他提倡理想的世界应当不分阶级不分国界,以爱为准则,拒绝一切暴力,人们靠着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笔者经考察研究井伏鳟二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文学期间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他的战争小说中所表达的战争观和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井伏鳟二的战争小说在他的文学生涯中是一个巨大转折,他对战争暴力行为持严厉批评的战争观也对后世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梅 《科教文汇》2012,(2):105-106
《题西林壁》既是诗人苏轼对庐山奇景伟观的赞颂,也是诗人以哲人的眼光发现和认识真理。诗中以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更以深永哲理启人心智。总之,小诗含蓄蕴藉,思致邈远,引历代读者回味深思。  相似文献   

20.
康明智 《科教文汇》2012,(23):74-74,79
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塑造了鲁滨逊这一崭新的人物形象,精心设置了"算账"的重要主题,唤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