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干事,旅长找你。”听到有人叫,我匆匆跑到办公室,只见旅长手里拿着一个件袋,显然是刚从基层检查工作回来。  相似文献   

2.
[原稿]旅长睡在我上铺以前在我心目中,旅领导都是高高在上、很难接近,不要说有事找领导了,连走在路上远远看见领导就躲了,生怕被领导看见说这不是那不是,影响连队形象。现在我的感觉全都变了,我认为,首长原来一点都不难说话,且很容易让人接近。要说为啥,这还源于上次旅长来我们连蹲点,他就睡在我的上铺。我想像,旅长来连队蹲点应该住的是连队的小单间,铺的是连队的招待被,就在他来我们连蹲点之前,连队还专门给旅长挑选了公务员,可哪里想到,旅长却自己打着背包来到连队,根本不用我们当公务员,住在班里面,与我们面对面的说话,和我们干同样的活…  相似文献   

3.
IT人员小李购买了100份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正版授权许可.并为技术部门安装了100台电脑。由于业务需要,他又多装了几台电脑,他想,我买的是正版.多装几台应该没问题吧?后来.小李通过与微软销售代表的沟通,发现自己买100个正版授权.在安装第101台电脑时.就已经构成了盗版行为。  相似文献   

4.
“触电”已然八年了。记得,我刚刚弃笔时,曾动员天津的冯骥才弃笔。他与我开玩笑说:“我不学那玩艺儿。你想想,写文章先要进入键盘的ABCD,然后再用手指敲打那些洋文字码,那不是等于戴着面纱与恋人接吻吗,味儿怕是要减半了!”大冯天生是个情种,把笔耕与电脑写作,来了个人性化的比喻,让我哭笑不得。后来我才从别的友人处得知,他虽不敲打电脑键盘,天津文联有人为他敲打并发送电子邮件,他还是间接地得到了电脑的实惠。  相似文献   

5.
张光安 《军事记者》2004,(11):60-60
近日到基层采访,听说某新闻干事在新训大队拍摄一部关于反映新战士从社会青年转变为合格战士的生活专题片,为达到他理想中的效果,他事先拟制了详细的拍摄提纲.从拍摄人物、拍摄地点、拍摄事件、拍摄角度以及该用什么样的特技都构思好了。到拍摄地后。他没找到自己设想的那种在家时喜欢抽烟、吃零食,爱与他人闹口角、耍脾气等陋习的战士。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拍摄计划,他便让战士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了一番精心导演。他自己掏腰包让战士在熄灯号吹过后到小食店买零食藏在被子里吃,让战士购买香烟避开干部、班长躲在厕所里抽……自己则按照事先的创作意图进行跟踪拍摄。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看电视剧《导弹旅长》,主人公那一声“导弹起竖”的口令曾让我顿时热血沸腾,我感到他们竖起的不仅是几枚导弹,还有我国军队的骄傲和中华民族的尊严。现在,他的姊妹片《石破天惊》的播出又给人带来新的惊喜。《导弹旅长》写的是导弹发射训练,《石破天惊》讲的是给导弹“筑  相似文献   

7.
尽管近几年的新闻报道工作困难不少,济南军区某防空旅仍然搞得红红火火,连续7年来被军区、集团军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奥妙何在?陈旅长:真情投入。旅机关的人都知道旅长陈志伟不但对军事精通,而且对政治工作,尤其是新闻报道也是行家里手。陈旅长经常这样给周围的人宣传“报道工作”:搞报道好处很多,从大处讲能促进本单位的宣传,从小处讲可以锻炼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文字水平。陈旅长有一个习惯,每次下部队都要带一个报道员同去,目的是能把检查中发现的可报道的东西及时采写成有关稿件。他不但让报道员写稿,还亲自动手写稿件,并…  相似文献   

8.
徐迟老人     
见过徐迟的人,谁都不会忘记他。因为他的面目有点像老外。我见到的是老年徐迟。因为要在省委礼堂召开《闻一多全集》的出版座谈会,要请省里的专家学者与会,于是我请可以说是同学的女作家方方介绍,请徐老与会。于是我带了《闻一多拿集》上门拜访。老人在他的书房里,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书房的面积不算小,摆设有他的电脑。这时他用的是286。老人是中国作家里最早使用电脑的人之一,据说他在买到电脑时曾在显示屏上打出一行字:“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后来更换了新电脑,他更说是用“彩色的光写字”。谈话从使用电脑开始。我问,用电脑会不会影响思维。  相似文献   

9.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我从事军事新闻报道工作已有5年的时间了。在新闻路上。有过稿件见报时的欢喜。也有过稿件石沉大海后的失落。但无论是欢喜还是失落。从这些经历中汲取的经验教训.都助我不断成长。就在2012年最后一周和2013年的头一周里,在给《解放军报》投递的一组图片稿件过程中发生的“囵”事,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从中感受到解放军报社图片编辑文风转变之实。  相似文献   

11.
儿子上3年级了.语文增设了作文。可是我发现他并不喜欢写作。因为在他二年级时我就尝试让他写一些看图作文.他有时就会厌烦、甚至惧怕写作.这让我很担心。如何让孩子喜读善写?我作了很多尝试后发现我的老本行——档案却帮助了我。  相似文献   

12.
我不是个聪明人,也不能说有多笨,证据之一是在同龄人里,用电脑算比较早的,至今已十三四年了。起初只是打字.还谈不到上网。  相似文献   

13.
孙雷:大学里的“占量师” “我觉得学占星要具备三个条件,有悟性.有耐性.英语还要好。”孙雷(化名)说这话时表情严肃,这跟他的娃娃脸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4.
李文丽 《现代传播》2001,(5):127-129
新华社2001年4月9日播发了这样一则消息:河北省国安市某学校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提问时,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对学生说: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此后,每看到学生举左手时,老师就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于…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新疆青少年出版社60周年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自治区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各方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隆重而热烈.坐在角落里的社长徐江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吸引我注意的,是他讲话里数次提到一个词“担当”,正是他数次提到的“担当”,让我走近他,了解他.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到8月.我同编辑部的同志们分别到基层进行了几次调查研究和采访。通过这几次采访,让我找回了当年当记者时的感觉.体验到了那股激情、那种兴奋和那样的意境。最深刻的感觉是:下去走走,益处多多。  相似文献   

17.
李燕 《图书馆杂志》2006,25(8):81-88
李燕:我习惯站着跟大家讲话,这样跟大家距离近一点。先父在世时候教书60年,他从来不坐着讲话,好像这习惯影响到我们第二代,我执教24年也习惯于站着讲话,这样跟大家距离近一点。  相似文献   

18.
路惠兰 《大观周刊》2011,(38):133-133
主要问题 我所任教的班上有一位男同学.王晓伟。性格偏激.自尊心强。经常迟到、旷课。上课不专心听讲.扰乱课堂秩序.甚至顶撞老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校内外吸烟、喝酒,打架。除此之外,他的一些细节表现让我更客观地认识他.虽然他不善言辞.但却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有时默默无闻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9.
李军作为首批走进军校大门的学生官”.却对基层有着特殊的情谊。自打他当上宣传科长,他的心仍然常系着基层连队,并能结合工作搞报道,以报道更有效地指导连队工作。他说得好:“基层是田野,我们的希望在田野里。”若找李科长,在机关内常常找不到他。他去哪里了?肯定在基层。不论在@士宿舍里还是在训练场上,他总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他善跟每一个战士进行畅快的交谈,了解战士们的所需所求、所想所爱、所忧所愁。基层连队缺少文体器材,而上级拨下来的经费又有限,他就教连队积存报纸,留下牙膏皮,每人少抽一包烟,大家都节约一…  相似文献   

20.
胡荧 《新闻天地》2011,(11):32-33
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从赵日可更名为申长城.在漫长的39年里,他履行承诺守护着一段亲情。 在老母亲失去独子承受着剜心之痛时.是他挺身而出.承接着一个家的责任:当老人家生病住院时.是他在病床前衣不解带地照顾:当老人家提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时.他又义不容辞地陪同母亲前往……9月9日.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他表示: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老母亲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