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族群文化:闽南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先有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对闽南文化的具体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闽南文化”一词。时下常见的闽南文化即区域文化或闽南方言区文化的这两种主要说法.都不足于全面规范闽南文化的概念;而第三种观点即闽南文化为民系或族群文化,如果充分运用族群理论进行分析,则可以比较妥贴地阐释闽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展示了闽南文化作为一种族群文化,其具有独特的人情味与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2.
同源共祖神话母题在全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广泛流传。这个母题首先叙述了各族群来自于同一祖先、互为兄弟,然后再解释各族群在语言、居住地、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差异。神话虽然讲述的是神圣世界的神圣人物和神圣事件,但是却反映了世俗的生活。同源共祖神话在此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它表面上追忆了族群的起源,实际上却在诠释现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3.
跨界壮岱族群的异质化发展说明了跨界民族的民族过程取向是分解而不是联合的总体发展趋势,这与现代民族国家学校教育体系息息相关。从中越两国边境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政策、本土教师的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少数族群地区中小学使用教育语言的政策影响边境跨界民族青少年价值观等的比较中,我们认识到:文化认同教育是民族建设的重要路径,而学校教育是文化认同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21,(5):21-26
华人自宋代下西洋,散居南海诸国港口各地,有文献可考者,大部分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一带,尤以闽南人居多。唐宋至明清时期南海交通贸易兴盛,福建沿海的舟子海商顺季风下南洋至马来西亚垦拓。随之而至的“月子”习俗作为闽南族群的乡族记忆,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成为生命礼俗的重要元素。福建闽南族群的饮食习俗、行为礼俗和习俗禁忌在当地传承与嬗变,彰显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塑造身份认同、促进与其他族群交流与融合、彰显闽南家族社会血缘伦理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7,(6):13-18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和多重表述,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归属和族群认同。社会变迁与族际互动引发了一种文化趋同化的现象,具有消解族群边际的意义,同时又在不时地加强自我认同,这就使得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重表述。文章以裕固族汉语区的前滩村和黄泥堡村为考察对象,用口述史的方法探讨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戎教授关于"族群问题去政治化"的主张,主要建立在两个方面的理据上:第一,"民族"和"族群"是两种不同的认同群体,需要区别加以对待;第二,"文化化"和"政治化"这两种引导族群关系的政策导向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后果,前者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后者则相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论据,批评者们都提出了明确的反驳意见。本文作者认为,马戎关于"民族"和"族群"是两种不同认同群体的看法应该得到认可,但其提出的"族群问题去政治化"的看法则有可待商榷之处;"族群"问题不应该也确实难以"去政治化";"族群"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是"多元"和"一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和集体认同是塑造当今世界面貌的两种基本力量。分析和梳理网络空间中的族群认同,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全球化与集体认同之间交织、对抗的基本面貌,拓展网络社会和族群认同研究的理论视野,有着重要的价值。网络互动和集体记忆是解释网络空间中族群认同构建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网络互动是形塑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因素,而集体记忆则是促成族群认同形塑的实践机构。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族群认同中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在新时期的族群认同中将日益凸显。从语言的历史发展、文化属性、交际工具三种属性出发,语言与族群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语言作为族群认同核心要素的根本原因。只有促进族群认同,才能为族群的语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我们以白族语言为例说明了语言的族群认同作用通常因为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五服"的族群观,古代中国自战国起便延续着"边缘——中心"的族群结构,边缘族群对中心的认同也表现出离散错位式、矛盾式、依附式、抵制式和主体式五种认同模式。从历史看,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显然沿着一条较理想的路径前进。在这一路径中,"边缘——中心"的误解不断化解,边缘族群的国家认同不断加深,内涵不断丰富,进而促进了一个向心的边缘的形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刘晓巍 《教育评论》2014,(1):147-149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作为民族国家的日本和加拿大开始形成。面对国内教育领域突显的少数族群和多元文化问题,日本提出以单一的民族或文化理念为基础的国家融合概念,即文化或民族认同模式。加拿大则试图通过公民理念达到国家融合,即构建公民认同模式。日本的文化或民族认同模式在实际中几乎没有为本国少数族群提供发展空间,加拿大的公民认同模式虽然没有这一问题,但却对国家团结形成一定挑战。20世纪60年代,两国开始逐渐调整教育政策,采取具体措施,试图在两种模式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第一载体。研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应尽可能把讲闽南语的族群纳入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及纳入该经济区的邻省有关地区看来,在属于闽南语系的族群中,有开展本区域学科研究且与闽南文化有关的地方学,主要是闽南的泉州学、粤东的潮州学和浙南的温州学。加强泉州学、潮州学、温州学协作研究,有助于拓展闽南文化生态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前,国语和闽南话是台湾社会的强势语言,而闽南话较之国语又略占优势。当今台湾社会,国语和闽南话仍然是强势语言,但是国语的优势远远大于闽南语。闽南人只有在家庭内部,与祖父辈、父辈交谈时及在菜市场时使用闽南话的比例超过国语,其余在面对各类交际对象、交际话题和交际场合时,使用国语的比例均超过闽南话。外省人、客家人、少数民族的国语能力、使用、评价更是远远高于闽南话。客家人和少数民族的族群对应语言已经退到家庭内部使用,在家庭之外,闽南话在客家人中的优势比客家话明显,闽南话在少数民族中和少数民族语不相上下。客家话及少数民族语处于令人堪忧的弱势。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xplored how ethnic membership relates to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goal orientations and whether there are ethnic differences in how goal orientations are linke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Further,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se relations vary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region where ethnic groups live. The sample included 361 children (179 girls), age 12–15 years, from two regions in Romania, Banat (n = 237) and Moldavia (n = 124). Ethnic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found only between majority and Hungarian minority ethnic groups who live in different areas, whereas ethnic differences in goal orient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minority and both groups of majority children (living in the same and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The strengths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goa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ased on ethnic and regional background.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e., ethnicity) and contextual (i.e., regional area) factors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i.e., goal orientations). Additionally,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goal orientations are similar across the analysed ethnic and regional groups.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统一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闽台两地丰富而神秘的民间宗教文化具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富有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和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积淀,对海峡两岸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尝试从中华传统文化与海峡两岸文化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以及两岸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论述海峡两岸的文化之根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戏剧共同的基础,闽南戏剧又是两岸结缘的重要纽带,因而闽南戏剧自然有着被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有效地构建儿童高甲戏、儿童歌仔戏、木偶戏等戏剧教育课程体系,对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建构一种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闽南戏剧文化,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而且能有机地整合各学科领域的教育内容,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使闽南戏剧元素成为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促使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媒介。同时,戏剧教育课程的建立也为我国各种剧种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壮族与东南亚壮傣族群具有同根生的关系,但族称不同,历经漫长历史,形成同源异流的数个分支,在语言、习俗、服饰、信仰、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族群精神、族群认同上,具有较多的相近性。寻求共同点,强化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可以更好地建设和平、稳定、安宁、和谐发展的边疆社会。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positional identity of three African American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Positional identity was operationally defined in terms of race, ethnicity, economic status, gender, religion, and age. Positional identity was posited to inform why diverse teachers with differ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in science exist. An analysis of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teachers' positional identity was defined beyond race, ethnicity and gender. Although the three science teachers came from very similar social backgrounds and were members of the same racial/ethnic group (African American), their positionality manifested itself in different ways: meanings of their life experiences; orientations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future career goal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us they possessed multiple positional identities that intersected in various ways which resulted in them having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 and subjectivities as science teachers. Implications included addressing positional identity and the crea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that are framed around incorporating teacher identity in addition to furthering teacher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 within science education. © 2008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5: 684–710,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