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的86例急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HAP患者34例.通过对年龄、有无糖尿病病史、有无饮水呛咳、GCS评分来分析脑出血术后患者与HAP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术后患者HAP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有糖尿病病史、有饮水呛咳、GCS8分等.结论:详细了解脑出血术后患者发生HAP的危险因素,根据相应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加强防治,有效地减少H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和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测,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27例受检者,男139例,女88例,年龄45~57岁(平均53.25±3.01岁).大部分受检者有多重危险因素但临床上无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并以药物治疗为主.1.记录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吸烟史及家族史.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量颈总动脉、颈动脉膨大处,颈内动脉取平均IMT.3.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正常对照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4.冠心病危险因素按国际标准确定:危险因素评分范围为0~5,以危险因素评分≥2定义为危险因素聚集.结果:1.各组间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的比较 :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血压、血糖、胆固醇、腰围水平升高,随LDL-L下降,颈动脉(IMT)加重.2.各组间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比较: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颈动脉IMT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异常检出率明显升高.3.各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积分比较: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积分按等级检验进行秩和检验(H=20.16,P<0.05),并且随IMT增厚,危险因素积分逐渐升高.4.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在双变量Spearsman相关分析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各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在调整性别、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中,IMT与舒张压、HDL-C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BG、SBP、TC、TG、LDL-C、RFS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IMT与危险因素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与0.219.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预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为相关同仁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提高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30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冠心病护理中常见的不良主要有心源性晕厥、摔伤、烫伤、扭伤、丢失财物以及自杀等,主要的危险因素来自疾病本身的转归、住院环境、以及患者的心力状态等.结论:在冠心病的护理过程中,应通过制定护理危险因素预案及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等措施规避护理危险因素,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联合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创新点:TIMI危险评分常用于AMI患者入院即刻的风险评估,TIMI评分4分的患者被评定为中危组。本研究发现,无论TIMI评分如何,出现fQRS而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其死亡率均显著升高。fQRS联合TIMI危险评分更利于AMI患者的预后评估,TIMI评分4分但同时合并fQRS的患者,可以从早期PCI介入治疗获益。方法:回顾3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院内诊治经过,记录分析患者fQRS出现的时间、部位及其他临床转归,评价fQRS联合TIMI危险评分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论:(1)fQRS联合TIMI危险评分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左室收缩功能不全(LVSD)和死亡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2)fQRS阳性的AMI患者,进行早期血运重建可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fQRS可能作为TIMI评分4分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0例确诊口腔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病历收治起止时间为2012年1月-2017年12月.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自制危险因素调查表统计研究对象的一些生活习惯.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不良卫生习惯及不良修复体是导致口腔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不佳,口腔卫生较差,频繁口腔操作等因素是导致口腔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有效预防口腔癌,应加强口腔卫生宣传,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定期检查口腔情况,避免危险因素,有效降低口腔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老年患者尿液中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及肾损伤分子1(KIM-1)三种新型肾损伤标志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作用。创新点:本研究主要评估PCI术后肾损伤标志物的上升倍数对AKI早期诊断的价值,对基线标志物水平不同的患者而言,具有一定意义。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来比较PCI术后AKI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肾损伤标志物的变化。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6小时尿L-FABP和NGAL的上升倍数对AK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检验预测价值更高。而尿KIM-1的早期预测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肺脏超声联合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37例重症CAP患者。根据治疗28天后患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生存组(n=86)和死亡组(n=51)。比较不同组别中临床资料、血清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评估LUS评分、血清MCP-1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评估CAP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LUS评分、MCP-1对CAP患者28天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患者的SOFA评分、LUS评分及MCP-1较生存组升高,而氧合指数较生存组降低(P<0.05)。LUS评分、血清MCP-1水平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而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SOFA评分、LUS评分及MCP-1是CAP患者28天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LUS评分、MCP-1联合诊断的AUC值明显高于单一LUS评分或MCP-1的AUC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U)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U),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将尿白蛋白排泄率与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U组的SBP、FBG、血尿酸(UA)高于NU组(p<0.05),而HDL-C、apoA1NU组(p<0.05);UAER与病程、SBP、UA、TC、LDL-C呈正相关,与HDL-C、apoB负相关.结论:SBP、TC、HDL-C为老年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化疗期间继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探索发生继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创新点:继发糖尿病在ALL患者化疗期间常有发生,但其在不同化疗阶段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鲜有研究。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了ALL患者化疗继发糖尿病的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初发ALL病例共计177例,筛选出临床资料完整且入院时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56例。统计患者在诱导化疗期间和全化疗期间继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分析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在总生存期、无事件生存期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继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继发糖尿病是ALL患者化疗期间重要的并发症,年龄是化疗期间继发糖尿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年龄小于35岁的年轻患者,继发糖尿病患者相比于正常血糖者其总生存期和无事件生存期均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焦虑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8月来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的16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行设计的焦虑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为61.25%,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化疗的毒副反应、治疗费用、疼痛等因素都易影响焦虑的产生,焦虑程度与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无关(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产生焦虑的可能性较大,护理人员针对焦虑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促进其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老年冠心病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从而降低其风险,及时得到治疗.方法 对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自设问卷调查分析其对危险因素的认知.结果 对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是冠心病危险因素认识不足者占50%以上.结论 对老年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宣教时应重点强调其危害性,并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NMS)的临床特征并探讨NM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某院1例恶性综合征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抗精神病药物所致NMS男多于女,青壮年居多,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与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联用、增加剂量过快是产生NMS的危险因素。结论:NMS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临床上要认真评估抗精神病药物应用指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素质、营养、躯体及精神征状等多种因素来选用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中密切观察病人耐受性,缓慢增加药物剂量,特别是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老年患者、有器质性病变及夏季应用吩噻嗪类药物的患者应仔细观察,减少危险因素,有效预防NMS。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012年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共计576例.应用病例对照方法,将医院感染的病例作为"病例组",无感染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相关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结果 576名术后患者共计发生医院感染45例,50例次,感染发生率为7.8%,感染例次率8.7%.感染部位最多的是下呼吸道,占64%;检出病原菌5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43株,占82.69%,其次为革兰氏阳性杆菌7株,占13.46%,真菌2株,占3.8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住院季节、手术持续时间、是否输血与医院感染关系较为密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住院季节、是否有长期大量吸烟史、是否有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失血量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和特点以及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三级中医院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n BSIs)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探索影响28天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创新点:纳入2009~2011年所有确诊的血流感染病例,而非只依靠血培养结果做判定。收集包括患者的基础性疾病、侵入性操作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标本送检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全面的临床资料,分析了n BSIs的发生率、病区分布、人群分布、病原体分布、细菌耐药性及病死率,并对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多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从病历资料中获得预先设置好的相关信息。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药敏检测由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专职人员完成。使用WHONET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SS 16.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死亡危险因素判定先用单因素分析,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论:某三级中医院n BSIs的发生率为5.7/1000入院人数,大肠埃希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 NS)是检出最多的两种细菌。约有1/3的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表4),90.7%的Co NS对甲氧西林耐药(表3)。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是用于治疗n BSIs使用最广泛的两类抗生素(图1)。感染性休克、血液透析、Pitt菌血症得分>4和尿路感染是28天死亡的危险因素,而合理的经验性用药可以明显改善预后(表6)。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已被认为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任何年龄与任何性别的人群中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的发生与血压呈正相关[1] 。近年对心血管病防治时发现即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其心血管意外危险仍远高于正常人群 ,而轻度高血压患者在同等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可相差 2 0倍 ,其重要原因是患者常存在多种危险因素 ,仅仅控制血压或某一危险因素是不够的 ,必须在全面了解危险因素概貌的基础上 ,评估患者的综合危险 ,并综合进行防治。这一认识体现在近年提出的个体心血管危险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在一定时间内 (如 5年或…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2005~2007年收治100例高血压病人,现将相关发病因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来源本组高血压患者100例,男性68例(其中45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评分、序贯器官功能(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及快速序贯器官功能(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评分在脓毒症早期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30日-2018年5月30日收治于我院重症医学科患者232例感染或疑似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SIRS评分、SOFA评分及qSOFA评分,分析三种评分方法对脓毒症患者阳性检出率及28天病死率。结果:232例感染或疑似感染患者中,SIRS组检出141例,阳性检出率60.8%,28天病死率16.3%,SOFA组检出80例,阳性检出率34.5%,28天病死率22.5%,qSOFA组检出42例,阳性检出率18.1%,28天病死率38%。结论:SOFA评分和qSOFA评分能对感染性患者预后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qSOFA评分最优。  相似文献   

18.
《学周刊C版》2017,(16):35-36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治疗的86例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为分析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单一的康复技术治疗,分析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功能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可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因其具有恢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优势,且尽可能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维持在正常水平,有较高的临床运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NICU吞咽困难患者发生误吸的风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3年6月期间,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NICU吞咽困难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进行误吸风险等级评估,根据其风险等级分为观察组(Ⅰ~Ⅲ级,n=62例)和对照组(Ⅳ~Ⅵ级,n=70例),并对主要观察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影响误吸发生的可能风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Ⅱ-Ⅲ级疾病程度的患者占比、GCS评分、是否存在吞咽中枢受损、是否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留置时长≥7天、吞咽功能评分≥24分、进食体位的依从性评分、可进食物稠度最高分级及合并心动过速、合并败血症等情况均对神经外科NICU吞咽困难患者发生误吸产生较大影响,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吞咽中枢受损(OR=1.213)、吞咽功能评分≥24分(OR=1.030)、人工气道留置时间≥7天(OR=2.093)、合并心动过速(OR=7.547)是增加神经外科NICU吞咽困难患者发生误吸的独立风险...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对2型糖尿病肾病死亡率的预测作用。研究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肾病研究队列,根据CCI评分将患者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分为三度:轻度(CCI1–2分)、中度(CCI 3–4分)、重度(CCI≥5分)。将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及按CCI分层后的组间差异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ANOVA)。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CI指数对生存时间及死亡率的影响。重要结论:533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的CCI评分均大于1,44.7%(238/533)的患者死亡。患者的死亡率随CCI评分增加而增加,CCI 1–2分患者的死亡率为21.0%(50/238),CCI 3–4分患者的死亡率为56.7%(135/238),CCI≥5分患者的死亡率为22.3%(53/2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I评分、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是患者死亡率的预测因子(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CCI评分相对较低的患者相比,CCI评分越高的患者其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而血清肌酐较高,死亡率也更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CI评分越高的患者生存时间越短。CCI评分是一种简单易行且实用的评估疾病合并症的方法,可用于预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死亡率。关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合并症将有利于早期、有效治疗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