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下.“快乐教育”、“赏识教育”愈来愈成为一种时代的追求、教育的时尚。对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注入“快乐”、“赏识”和“兴趣”的因子,才能推动素质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谁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笔者曾碰到过许多学生诉说他们学习的困难,尽管狠下了功夫,可成绩却仍停滞不前。而老师只要求学生下决心、树恒心、添毅力和增强自控力.却没从自身找一下原因.其实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在此,我们务必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军胜 《教师》2010,(32):9-10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要变坏。”我们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但是严格要求是有分寸的,恰如其分的“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也有过很多感受,其中有一点体会最深.那就是班级工作的情感诱导。在班级工作中实施情感诱导,发挥其教育功能.关键是一个“爱”字,即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我们的天职。这种情感是教育“要求”内化的催化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要我们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接受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师之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触点,也是教师教育机智、教育才能的“血”和“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有可能点燃其追求进步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5.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的精髓是:“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就是说,师爱是无私的,每一位教师应该把自己在对教育事业上所有的爱的激情,洒向她的所有的学生。但是,有时候对于我们的爱学生是不理解的。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爱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就在我短短的几年教育经历中,有一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7.
袁曼丽 《现代教学》2013,(12):48-48
黄老师在擦去黑板上的名字的同时其实擦去的是学生们心头那一抹阴影,她用她的教育智慧,不留痕迹地保护了学生的尊严,又以此为契机,给予学生鼓励,重拾了他们的自信。其方式之妙,教育之巧,让人敬服。而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是以教育大爱作为支点的。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了执著的爱,才能具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学生也只有体会到了这样的感情,才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才能真正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变得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  相似文献   

8.
孙永刚 《新疆教育》2013,(3):197-197
我们认为,健康教育既是一个科学的理念,也是我们办学应追求的目标。要落实健康教育的理念,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创建“幸福校园”。只有创建“幸福校园”,才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基于这一想法,多年来,我校坚持“给学生美好童年,为学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做人”为目标,积极构建校园文化“三和谐”,  相似文献   

9.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大潮中,这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的教育行为、教育话语和教育细节中,我们真正做到了吗?  相似文献   

10.
感恩教育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感恩课”,有的学校还把“学会感恩”写进了学生手册,现阶段学校在实践中进行的感恩教育活动可谓是林林总总、多姿多彩。然而,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运动型思维”的桎梏?如何才能把感恩教育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培育他们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尤其需要逆向地考量一下“感恩”这一具有永久意义的教育命题。首先,孩子应该成为成人世界感恩的一个焦点孩子的幼弱是由人的生理阶段决定的,并…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限制在下一代人身上,还应当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只有从“我们”做起才能身体力行地教育和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尽快达到提高全国民素质这一“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2.
蒋俊梅 《教育与职业》2006,(33):177-178
教育爱是学生智力开发的能源和思想教育的“过滤器”与“催化剂”,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教师只有拥有了教育爱,并充分运用教育爱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方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沟通无极限”,只要你坚持去做,相信你就能改变你与学生的现状,关系会日益融洽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应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情感,让老师的爱就像春雨一般洒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主动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是我们对国家倡导的“适合的教育”的校本化理解。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中,要想使这一教育理念凸显出理论的引领价值和实践的指导价值,学校必须对其核心概念的哲学内涵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精准到位的理解,这样才能获得转化的力量。否则,这一理念也只能是一句美丽的教育空话。  相似文献   

15.
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永远是教育最重要的演示场,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智慧永远是教师的重大使命。吴志宏在他的《呼唤教育的智慧》——文中这样写道:“要估价一种教育我们最终要考察的,在于它是否拥有智慧,因为只有教育本身拥有智慧,才能够培养出智慧之人,而有了智慧之人,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所以教育中的智慧,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那么,语文课堂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如何才能成就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在日常教学中,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从“心”开始,走进学生心里,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能否走进学生心里,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关爱、倾听、尊重、理解是最起码的条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和亲近,“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我觉得学校不是为精英而设的,当然我不反对有好的学生,我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我要动脑筋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积极的自我概念,我们必须教育他“忘我’“‘奉献我”。学生有“我”了,我们才能教育他”忘我“。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有自信,有“我”,这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熊振鸿 《师道》2012,(3):60-61
教育的关注点是什么?我以为,教育的关注点是课堂、是学生。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是要观察、分析、研究学生和课堂,以便让我们的教育更切近科学。下面的一些“微语”,选自我平时观察思考后获得的写在博客上的一点浅陋见解,分为“教学”、“学生”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9.
对“教育学理解”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鸣迪 《学科教育》2002,(11):10-15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183;范梅南认为,“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具有情境性、应用性、规范性的特点,其结构包括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和形成性理解,是“信任的同情心”促成了“教育学理解”。据此反思可以出发,当今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都与“教育学理解”的结构性缺失有关。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真正的“教育学理解”,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只有指向学生主体性形成的理解,才能真正的“教育学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对成长历程的一种守望。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