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下的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管理代替引领,因而难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功利化"。为鼓励学生做好人好事,一些学校精心设计了各种德育措施,最普遍的就是给学生加德育"操行分",比如,捡起地上的垃圾加多少分,帮老师做事加多少分,捡到多少钱加多少分,检举揭发其他学生违纪事件加多少分。在"操行分"的驱使下,学生变得更加"主动"、"听话"、"有责任心"、"拾金不昧",导致有的学生甚至在做  相似文献   

2.
叶雷 《上海教育》2007,(6A):5-5
最近有媒体报道,某学校在综合素质测评时给不少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的学生加了3分的德育素质奖励分。校方认为,这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手段之一.“做好事加分”,短期内对“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应该是有帮助的,但这实质上是一种功利刺激,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功利刺激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目前,一部分学校采用打分的办法对学生施行德育管理:上课不认真听讲扣多少分;一次不上早操扣多少分;拾金不昧一次加多少分;做一次好事加多少分;检  相似文献   

4.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5.
最近,李镇西老师写了一篇有关“新德育”的文章。全文共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旧德育”的全面批判,后一部分是对“新德育”的美好畅想。读前一部分知李老师将现行的德育模式区分为“新德育”和“旧德育”两类。按李镇西老师的说法“新德育”是他们“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旧德育”则是“新教育实验”以外的德育模式,因为这些传统德育模式有很多弊端,所以被李镇西老师称之为“旧德育”。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德育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品德量化的“指挥棒”作用,许多学校制订的量化条款非常详细、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很好地制约了学生的行为。然而,“加分”也成了学生极为关注的问题,学生每次参加学校的活动都相应的加品德分,慢慢就形成为了加分才参加活动的习惯。如某班主任看见教室里满地废纸,动员学生说:“谁把教室打扫干净,给谁的品德分加2分。”等。久而久之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利于价值观的形成。其实,对人的品德进行评价是很复杂的,尤其是学生,他们的人生观和品德修养处在一个…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不应当是外在的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觉接纳来实现。传统德育的方式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现代德育改革必须改变这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德育活动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应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从中得到亲身的体验,把这种体验内化并升华为自我的道德准则。德育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的形式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笔者曾经对高中毕业生作过一次调查:“你认为高中阶…  相似文献   

8.
数学中的“盈亏”问题应用题,如按一般的分析思考方法,很难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若根据题目的“相差”关系,往往可以发现这类题的解题规律。例1把铅笔分给若干学生,若每人分3支则余7支;若每人分5支则少9支,问铅笔有多少支,学生有多少人?解:因为每个学生多给铅笔5-3=2(支),铅笔总数相差7+9=16(支)。所以学生人数为:16÷2=8(人),铅笔支数为3×8+7=31(支),或5×8-9=31(支)。规律之一:余数加不足数,除以每人分物之差,得人数。例2有练习本若干,分给许多学生,若每人分8本则差105本;若每人分5本则差9本。问学生和本子各有多少?解:因为每个学生多给…  相似文献   

9.
“德育为首”这一提法已经提了几十年了,但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一提法,我忽然觉得这一提法有些欠妥。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首”是“第一,最高的”的意思。据此解释,我认为“德育为首”提法的不妥之处在于:首先,“德育为首”的提法有将德育与智体美劳各育比高下的意思。既然德育处于第一位,是最重要的,那智体美劳各育又将处于什么地位呢?是次重要,还是不重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都是必须的,没有高下、轻重之分。其次,“德育为首”的提法是将德育作为独立于…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媒体报道,某学校在综合素质测评时给不少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的学生加了3分的德育素质奖励分。校方认为,这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手段之一。"做好事加分",短期内对"鼓励和引导学生参  相似文献   

11.
黎永钢 《中国培训》2000,(12):49-50
德育是统帅,是灵魂,且为全面素质教育之首,应遵循哪些原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积三十五载之经验,归纳为“十原则”。现分述于后。一、序列教育、长抓不懈的原则德育是一个永久性系统工程。从宏观讲,它是一辈子的事,叫做“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学校教育而言,德育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及始终,且居于统帅地位。只有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各类学校的任务,制定各自的德育培养目标,并将其以学期为单位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连接的阶段目标。以党的基本路线、“四有”、“三热爱”,做合格学生为基本内容和主线,构成教育的序列…  相似文献   

12.
德育微课是基于学生需求、为系统实现现代德育目标,分专题、多学科综合实施的短时课程。学校对原有的“午间广播”进行改造,创设了“三化两性”的德育微课,将课程内容系统化、课程手段信息化、课程时间固定化,增加课程活动的实践性、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魏国海 《辅导员》2009,(11):46-46
“人本德育”,即以人为本的德育,也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前提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实施了低重心、生活化的教育,制定了“礼、孝、和、责、诚、勇、毅、俭”八个德育细则,作为“人本德育”的培养目标。建构“人本德育”模式是个系统工程,已实践的具体做法有:  相似文献   

14.
张志敏 《教育导刊》2004,(11):36-36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不应当是外在的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受教育的自觉接纳来实现。传统德育的方式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现代德育改革必须改变这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德育实践中贯彻“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个性塑造为价值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对学生生活方式的教育,强化学生个体道德体验,建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德育服务机制,营造有利的德育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16.
纵观各中小学校,很多都存在着“三过”的误区:一是德育过度量化;二是管理过度刚硬;三是智育过度竞争。一、德育过度量化,其表现在:量化考核以分数为标尺,如学生迟到、缺课扣分,穿拖鞋进教室扣分,发现学生抽烟扣分,上课讲话扣分,打架吵架扣分……拾物归公加分,于是不少小学生向家长要钱交公,弄虚作假争得分。做好事每件加若干分,不少学生为了争加分受嘉奖而挖空心思做出好事一件件一桩桩,但这不是自觉主动的,而是受分数这个外力驱使的。学生搞清洁卫生也不自觉为一种光荣的劳动,也是为了加分,待扫除评比过后,室内外又狼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农村小学乡土化实践型德育模式研究为主题,以“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为例进行深入探讨。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专项加实践”育人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方案。通过此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乡土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茜 《教师》2020,(13):68-68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文化是德育的着力点,实践是德育的落脚点。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把学科教学内容与德育融为一体,是我们践行“德融数理”,追求“知行合一”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校运用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德育机制,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社区德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互相衔接,互相渗透,有机整合,从塑造学生“三好” (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区是个好公民)形象入手,收到了较好的德育实效。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深挖隐性德育资源,强化育人 的主导作用,塑造良好学生形象   我校以挖掘隐性德育资源为突破口,全力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正面的影响。我们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正面教育。…  相似文献   

20.
简单应用题既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又是低年级数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册中的“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如教学不得法,学生往往会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现就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谈谈教学建议。 一、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这三种类型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在旧教材中是分散编排的,虽然学生容易按类型逐个掌握,但所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需用较多的时间反复多次地对比练习,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解题方法。“九义”教材则是把这三种类型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