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被人们称为易县“西部山区的小西藏”. 在这个海拔1400米以上的地方,一条羊肠小路从山缝中切过,磕磕绊绊穿过连绵的深沟、冰冻的河床,从沟口到村里需要颠簸七八十里山路.村里160多户人家,散落在10条深深浅浅的大山沟里,分成了50个自然山庄,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总称为马圈子村.村小学就镶嵌在这大山的缝隙里.瞿廷芝,是这所深山小学里唯一的一名教师.  相似文献   

2.
这首诗写的就是我的家乡。从小在深山里长大,对养育我的大山,自然有着浓浓的依恋。我从灵魂里深深地喜欢幽静的大山田园生活。晨风吹来了植物和泥土的清新气息,每一丝淡淡的清香都让人精神振奋。大山有海一样深邃,而且保持着沉默。就像山里的农民朴实厚道,也充满着热情。每到夏天,漫山遍野都开满了烂漫的杜鹃花。花并不香,红色却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而充满活力,使人不会放弃希望。  相似文献   

3.
下山的正路     
我的家在大山深处,一条崎岖的山路蜿蜒通向山外。山里人靠采山货为生,每到集日挑着山货沿着蜿蜒的山路出山赶集。本来乡亲们每次下山都要走这条山路,但后来,几个人为了能在集市上早早地占一个好位置,便开辟了一条通往山下的捷径。路是近了,可危险却增大了,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冒险走这条路。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家在大山深处,一条崎岖的山路蜿蜒通向山外。山里人靠采山货为生,每到集日挑着山货沿着蜿蜒的山路出山赶集。乡亲们每次下山都要走这条山路,后来,几个人为了能在集市上早早地占一个好位置,便开辟了一条通往山下的捷径。路是近了,可危险却增大了,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冒险走这条路。父亲也和乡亲们一样,挑山货下山卖,他却从来不走这条小路。每次放暑假,我都要跟着父亲一起,挑着山货担子沿着崎岖路下山赶集。每次下山,  相似文献   

5.
一个大法师在深山修炼了三十年,终于修成"移山术".在他走出深山后,第一件事就是向人们展示三十年的修炼成果,这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大法师面向大山,席地而坐,口中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山过来,山过来……"大山纹丝不动. 到了中午,一些人大呼上当,纷纷散去. 而大法师只顾继续念叨着:"山过来,山过来……"到了晚上,只留下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而山仍岿然不动. 终于,大法师站了起来,他对周围仅有的几个人说:"好了,现在我要展示三十年‘移山大法’的精髓了."说完,便一步步庄严地向大山走去.留下的人大喜,虔诚地跟随在大法师的后面.等走到大山跟前,大法师忽然回头问道:"现在山过来了吧?"后面的人面面相觑,哭笑不得地问:"这就是您修炼了三十年的‘移山大法’?"大法师说:"对,这就是我三十年修炼悟出的道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相似文献   

6.
正陆方晴来的那天,小镇的天空很蓝,河堤的柳条泛青,街边的老人倚着白墙卖彩色的风车,等绵长的风一吹来,风车就转成彩色的云朵。我怔怔望着风车出神,被身旁的声音吓了一跳:"小姑娘,你知道哪里能住宿吗?"她衣帽有些邋遢,笑嘻嘻凑过来的模样,让我想起外婆临睡前讲的深山妖怪,它们会把调皮的小孩关进大山。她问我想不想要风车,说只要我告诉她住宿的地方。而这一切在一个8岁小女孩的眼里,演变成一种惊吓,于是我撒腿就跑。她一手举着风车,一手托着背包,七拐八转追了我好几条小巷,我从门缝里看她同奶奶谈笑,奶奶热情地邀她进来。她瞧见我时,朝我嘿嘿笑着。  相似文献   

7.
张彦娟  张良 《河北教育》2014,(10):20-21
都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走过这一方一方的水土,记者的足迹所到之处,记忆中留下了一帧一帧的我们乡村教师的影像,何时打开,都泛着淳朴的泥土的气息。兴隆的深山里,莽莽苍苍的大山披着莽莽苍苍的绿色,空气中都浸了湿湿的绿意,蘑菇峪小学就在这绿色深处。  相似文献   

8.
生死交易     
1944年初夏,苏联红军从东线打到德国本土,希特勒眼看就要完蛋。在法国的梅齐埃尔集中营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19号牢房里关着30个人犯。这天下午,党卫军军官霍夫曼走进来,挥舞着皮鞭吼叫着说:“昨天夜里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你们梅齐埃尔人杀死了我们司令部一名副官、一名中士和两名下士。杀人凶手就藏在这座城市里,现在他们逃了,就得用你们的血来还。”  相似文献   

9.
千里狼行     
一条狼要穿过人烟密集的平原,到大山中去。狼想了很久,决定在穿越平原的过程中,采取晚上睡觉、白天赶路的办法。后来,整个平原的人都曾见到过这条狼,在阳光下大摇大摆地走着。可没人怀疑他是一条狼,而把他当作了一只有些像狼的狗。道理很简单,狼是绝对不敢在阳光下,从人群中如此从容地走过去的。  相似文献   

10.
翁还童 《江西教育》2006,(17):10-11
赣北九岭深山,群峰环绕。有个叫上头源的大山沟,连绵二十余里,地广人稀,八个自然村百余户人家就零星散住在大山的坑坑洼洼。俗话说:“一去几十里,人烟四五家,叫声听得见,一走大半天。”直到现在,上头源也只有一条简易的土路蜿蜒其间。在距洞坪村完小约二十里路,距罗坪镇约四十里路的余岩口的路旁小溪边有三间石头房子,旗杆上的国旗高高飘扬,这就是群峰教学点,卢咸国是教学点惟一的老师。一个人的寄宿学校在山区,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并不稀奇,武宁县就有上百所,学生多则二三十个,少则三五个。但只有一个教师的寄宿制教学点则罕见。2001年秋,山区…  相似文献   

11.
山道弯弯     
我的故乡———水河 ,是太行山麓红旗渠畔的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村里不足400口人 ,近百户人家零零星星地散布在大山的沟沟坎坎。村里只有一所小学 ,我上初中是在邻村的坟头学校。从家到坟头学校 ,有一条三里多长弯弯曲曲的山道。与山道并行的是山腰那条弯弯曲曲的红旗渠 ,所以我们有时走路 ,有时就走渠岸。因为路远 ,早早地吃过饭 ,我们就被家长赶上了这条山道。一放学 ,我们就又自觉地踏上了这条山道。我们往往三五成群 ,结伴而行。走这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 ,就成了我们校外的主要活动。这一条本来寂寞的山道 ,也定时地热闹起来。山道作…  相似文献   

12.
哦,香雪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相似文献   

13.
最好的安慰     
正很多年前,有一位女孩子,失去了自己的至亲。那是个冬天的夜晚,家里进进出出都是帮着办丧事的人。她独自一个人跑到后院,坐在一条长凳上看着院子里光秃秃的柿子树发呆。这时,一位平常很少和她说话的男同学走了进来,与她并排坐在条凳上。她以为他又要说那些安慰的话语,它们已经多到让她感到厌倦,所以她没有开口。那个男同学同样沉默不语,两个人就在冰冷的冬夜里并排坐了很久。  相似文献   

14.
从溪边到庄坑小学这五里的崎岖山路上,一位山村女教师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地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整整走了二十多个春秋。同事们说:“她是新长征干部”,乡村们亲切地称她为“妈妈先生”。她就是婺源县赋春镇庄坑小学校长,江西省优秀复式教师戴春莲。(一)1977年,戴春莲高中毕业,背负着“我一定要回家乡当一名教师”的承诺,毅然地扑向了大山的怀抱。庄坑小学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窝窝里。生源少,成班率低,一个教师在一个复式班上同时要教二至三个年级。戴老师一走进课堂就面临着二年级语文一年级数学的复式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一群稚气未…  相似文献   

15.
独眼巨人     
有两个修士四处化缘,走进大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只有一个山洞里射出一点光来。“这屋里的主人,”他们喊道,“可否让我们在此借宿一夜?”“进来吧。”一个声音传出来,把大山震得直摇晃。两个修士走了进去,看见火堆旁有一个额头上长着一只眼睛的巨人,他说:“欢迎你们,这里应有尽有。”巨人搬起一块100个人都搬不动的大石头,用它堵住两个修士身后的洞口,此时他们早已吓得瑟瑟发抖了。“我有100只绵羊,”独眼巨人说,“一年太漫长了,我得省着点吃,所以我先吃掉你们中的哪个呢?是小个子还是大个子?你们抽签决定吧。”…  相似文献   

16.
离那个深山小县城三十分钟车程的小镇,只有一条石板街,街后一条车来车往的公路,通向省城,却十分遥远。小街不大,被一条大河环绕着,还被四周的大山搂抱着,却是一个比小城还要热闹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几所出名的学校。  相似文献   

17.
战胜诱惑     
这是一个寂静的午后,一个班的10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很大的空房间里.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走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是属于你的,可  相似文献   

18.
在明末清初“厚古薄今”风中,八大山人虽“出禅入道”,却不像石涛那样打着“立一画之法”的旗号去颠覆传统,而是兼收并蓄,走着一条既尊重传统又超越传统的艺术道路.八大山人的艺术品格在于“学古而化”和“外师造化”,也即一个“化”字,得其“化机”和“化境”.功夫深处,人们不知其师承何家何派,“上天下地,惟我独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对教育的寄托是一种民族内心深处最厚重的需求,为什么这么讲呢?有两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一是我们在云南永宁奥鹏学习中心支教路上,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标语,就有一条"要致富,先普九".我相信,每个走在大山里的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看到这样的标语,不能不感到一种来自内心的责任和压力.  相似文献   

20.
正绕过潺潺溪流,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沿着一道道陡峭的高坡,伸向那躺在白云深处里的寨子。凤凰县三拱桥乡关刀村"据守"在这高山之上,从山下到山上,需要走3个多小时的路。在这里,有一位20年如一日,义务接送学生上学的老师,他就是关刀小学教师龙佳军。7300个日日夜夜,他把根扎在了深山里,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玛汝老师"(苗语:好老师的意思)。1993年7月,关刀小学的黄明俊老师退休了,孩子们面临着没有老师的窘境。关刀小学位于高山之巅,地处偏远,而且是单人教学点,一个人要承担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