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时<读者>"危机公关"案例的回顾阐明:任何组织都必须将其公共关系行为贯穿和有机融入其全部运营活动过程当中;在危机已成为一种常态,危机事件可能随时"迸发"的现代风险社会,危机公关的要诀是将"危机公关"日常化,其基本准则是"以公众利益为本",要避免将公共关系"技术化"的片面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把我国大众传媒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概括为"抗灾动员"、"如实报道"、"如实报道"和"动员"结合,以及所谓"议程设置"、"危机传播"等理念和做法.从内在逻辑看,都是站在政府立场来劝服、控制和管理.本文从当前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以及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认为传媒应对其固有作法加以反思,把重点从"事件"报道转到"过程",要从对事件意义的解释中赢得主导权,要从单纯以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兼顾.  相似文献   

3.
在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的信息时代,与事实不符的传言已经成为一类新型公共事件。这类事件由大范围不实传言而造成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形象、社会心理等方  相似文献   

4.
面对社会风险,人们首先谈到的是媒体的作用.其实,媒体所报告的是事件、公众的态度以及公权力部门的处置措施.当然,媒体在报告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态度.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事件的处理与发展有所影响.在构成风险与对风险有直接影响的--政府、公众与媒体--"三角"结构中,政府是关键,也是化解社会风险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否进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谓的"风险社会"?如果从中国2003年以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社会现实来看,似乎如此.据中国公安部颁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发生群体性事件7万起,到2007年群体性事件已达8万起,2009年则超过十万起.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肇始,中国连续几年来突发事件频起(包括群体性事件),大多涉及公众利益,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有些事件甚至酿成较大社会冲突,影响波及海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艳照门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杨丽娟事件"的新闻报道加以回顾,提出了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呼吁媒体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指导,采制更多有社会意义,有价值的社会新闻,从而改观社会新闻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张楠 《新闻通讯》2010,(8):35-37
在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的信息时代,与事实不符的传言已经成为一类新型公共事件。这类事件由大范围不实传言而造成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形象、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损害,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通过政府与社会的网上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成为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深入研究在互联网条件下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探索互动的规律与基本原则成为急迫的时代命题.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躲猫猫"事件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力图勾勒该传播事件的传播学特征,探究该案例对我国公共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实践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灾难事件频发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新闻媒体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策略,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应对策略.以上海"11.15火灾"事件中,<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三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为例,通过详细的文本比较和分析,探究不同新闻媒体对同一突发性灾难事件的不同报道策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轰动世界的事件未必每天发生,但轰动性的新闻每天都在诞生.许多时候,原本普通的事实,经过某些媒体的渲染,便可产生轰动效应.更离谱的是,一些传言或子虚乌有的东西,也堂而皇之地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武警被拐骗到煤窑挖煤一年多,这样的"新闻"背后,是事实还是谣言?可信度几何?如果是谣言,它又是如何变成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11.
当发生重大事件且其性质和意义对社会各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时,各大新闻媒体会对该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对其进行命名.本文通过对已发生的代表性新闻事件的搜集和整理,来分析其"命名"的主要形式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从风险社会的媒介传播悖论入手,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切口,通过分析风险社会建构过程中媒介传播的诸多矛盾,重新审视媒介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探寻消解传播悖论的可能路径,为风险传播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风险社会下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以三星Note 7爆炸门事件为例,采用"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分析此次危机,进而揭示三星在此次危机中出现的重大危机传播策略问题,并从四个阶段渐进式的提出企业应当做到的危机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健康风险传播理论是国外媒体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最重要的参考之一,中国媒体在健康风险传播中是否有可遵循的原则?本文选取了媒体在2008年奶粉事件报道中的一个"盲点"作为分析入口,期望对中国媒体的健康风险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就开始了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与探讨.中国也先后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2月的冰雪灾害、5月的汶川大地震、9月的三鹿奶粉等事件,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同样面临着"风险社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常常采用价值导向的相关框架来理解环境风险,而政府管理者却多使用技术导向的相关框架对公众实施风险传播,由此导致传播效果的受限.本研究利用舆情分析工具,对2016年4月间发生的"地下水八成不能饮用"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信息数据采集,并通过对信息文本进行框架分析,描述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者在舆情风险信息传播中所使用框架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传播目标设定、传播方法优化和传播效果拓展等在内的相应的环境风险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视角,以2016年反转新闻的典型——"罗尔事件"为例,剖析这起网络事件中互动仪式链的生成、变异、断裂及修复.以"情感能量"为关键词,分析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中的互动仪式链生成更大情感能量的原因,最终得出社交媒体时代,"情感"在社会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加以重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日本核辐射危机发生后,因为人们轻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引发了席卷国内多个省市的抢盐风潮.这是检验大众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传播力、引导力与公信力的一次实战演练."抢盐"风波让我们反思,媒体为什么在突发事件中的引导力那么微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为什么在民众的口口传播面前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9.
隐私观--从模糊日趋清晰 2008年5月,网上关于"校内网被日本人收购"的传言沸沸扬扬.传言说,"中国数千万精英的真实信息可被敌人掌握",并号召大家退出校内网.消息迅速在QQ、百度、新浪等论坛和网站,甚至校内网自己的论坛上传播.  相似文献   

20.
2014——2016年,"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本文对百度新闻中"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样本进行统计,从报道总量和样本内容两方面建构,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失联"报道时间持久且集中,以"事件性"短消息为主,内容煽情.因此,报道应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为落脚点,将事件准确地呈现给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