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要求在扶贫工作中能够最准确的对贫困的特征进行识别,有效针对贫困问题给予帮扶和救助。贫困并非仅仅是资金不足,在经济繁荣之下产生的贫困问题,其根源在于贫困群体可免于贫困的能力不足,进而言之,由于贫困户的社会权利保障不足,从而导致贫困群体在脱离贫困的道路上产生外部依赖,缺乏免于贫困的能力提升。因此精准扶贫战略,需要从提升贫困群体"免于贫困"的能力入手,着重对公民的社会权利进行保障,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战略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广东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军  史金善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8):79-80,86
培育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广东省地区扶贫的政策模式选择。实践证明,该政策的方向符合广东实际,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解决山区和贫困地区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土地经营的分散化、贫困农户资金的短缺等方面,现行培育政策的适应性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考核和评定方面潜伏着不公正的可能性。因而现行的培育政策应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科技扶贫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从制度设计上看,科技扶贫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扶贫作用的形式。首先,虽然资本不足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但事实上,资本的投入虽然必不可少,但技术进步也能部分达到替代贫困地区短边要素的效果,在贫困农村现有条件下,采用适宜的科学技术无疑是利用劳动力充裕的优势,突破资本“瓶颈”制约的最好手段;其次,通过培训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可以使对现代科技知之甚少甚至持怀疑态度的部分贫困农民增强依靠科技增收的意识,并有可能将这种意识转变为一种自觉的学科技用科技的行为;第三,在科技扶贫过程中所推广的科学技术,一旦被贫困农民掌握,就可以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持续的作用,并内生化为他们的生产习惯,从而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编者絮语     
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帮助中西部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一直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贫困问题是全球社会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消除贫困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心愿。中国自1986年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从现在到下世纪初,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关键时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和灾害对贫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与生态环境、灾害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中国新时期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本文分别对生态环境与贫困、灾害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贫困人口的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最后提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系统性扶贫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以期为中国政府制定系统性减贫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发现:① 生态环境与贫困存在复杂关联,关键影响因子包括环境恶化因素、资源因素和多维贫困因素;② 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主要关注脆弱性、直接关系和农户生计三个视角;③ 贫困人口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扶贫模式却较少综合考虑环境和灾害等因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① 生态环境和贫困关系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② 灾害对贫困的间接影响因素值得关注,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和灾后修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③ 应关注创新性扶贫模式开发,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④ 应该综合地考虑生态环境、灾害和贫困关联的关键因素提出系统性减贫策略。  相似文献   

6.
加强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显著特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妇女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对象和重要力量,文章回顾总结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妇女组织在库伦旗实施"志智双扶"的实践及成效,分析了内蒙古库伦旗贫困妇女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心理扶贫、"互联网+科普"扶贫、科技扶贫及设立"志智双扶"专项基金等妇女扶贫新模式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贫困地区时空格局与差别化脱贫政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文章在脱贫现状及贫困格局分析的基础上,解析我国贫困地区资源承载能力特征,识别贫困地域类型,提出实施差别化脱贫政策建议,以期为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地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相对贫困仍然凸显,且发展差距趋于扩大;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分布态势仍未转变,且总体承载能力弱,局部区域资源环境已经超载;贫困地区应根据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脱贫政策。  相似文献   

8.
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组织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永红  沈桂龙 《软科学》2001,15(3):38-41
本文从实现扶贫主体的多元化、强化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管理、设置贫困识别制度以及建立其他相关制度等视角出发,就我国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组织制度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实践和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 《软科学》1997,11(3):58-63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实践和可行性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王卓中国大规模的扶贫是从1986年开始的,十余年的扶贫实践经历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战略转变,伴随着这种转变和政府大量资金、物资的投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然而距离中国扶贫目...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26)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领域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工作新思想、新方向。本文基于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精准扶贫视角阐述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此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迁移式扶贫作为一种适应中国特定国情的新型扶贫机制,倍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秦巴连片特困区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茶农迁移,但迁移后农户并未真正脱贫,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本文探索可持续金融的介入迁移式扶贫对当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户脱贫的作用,并提出连片特困区可持续金融推动迁移式扶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我国中西部深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集聚,具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片)等多级并存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胡焕庸线"西北部、东南部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占16.4%、83.6%;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精准性不够等,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亟需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3.
贫困妇女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键抓手。首先从理论层面探究妇女贫困的定义、特征和成因,发现妇女贫困具有脆弱性、代际传递性和思想上的衍生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妇女扶贫政策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墨西哥、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妇女扶贫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行针对贫困妇女的工作福利制度,提高受助者工作意愿;注重思想教育,唤醒传统美德;发展社会化儿童看护服务,减轻贫困妇女家庭压力。  相似文献   

14.
王选选 《预测》2002,21(5):25-30
本文以山西城镇居民住户设计资料为依据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在测定了山西城镇居民贫困线的基础上,计算山西城镇居民的贫困面、贫困深度指数与贫困相对程度指数,深入分析了上述各贫困指标对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为山西省政府制定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世界贫困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除贫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文章分析了世界贫困的发展演化历程,指出了世界减贫的时空不均衡特征及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不平衡减贫加剧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资源过度开发,世界流离失所者增加加剧贫困识别的不精准性,以及乡村衰退加剧减贫成效的不稳定性。从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的角度,提出应加强世界减贫的国际合作,同步推进减贫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转型,系统实施乡村振兴,为实现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减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文章在梳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演变过程及趋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核心要义、内容体系及其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之处,阐明了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科学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陈龙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0):96-9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虽然旧的贫困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和新的贫困问题相结合,我国的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政府的单方面扶贫工作逐渐陷入困境,因此在政府失灵,市场无法参与扶贫的情况下,非政府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这也符合我国社会保障社会化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8.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坚持科技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促进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科院是我国"科技扶贫"的发起者、倡导者和实践者,30多年来,在扶贫工作中创新地提出了"异地搬迁扶贫"、"异地股份制扶贫"、"技术引进扶贫"和"依托野外台站长期驻守扶贫"的发展模式,为科技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在全面回顾中科院科技扶贫开发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中科院实施精准扶贫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贫困退出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过程中,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退出必须有序化和精准性推进。农村贫困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的前提和保障,只有科学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才能保证贫困退出机制的合理性和公信力。目前我国贫困退出机制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构建涵盖贫困退出的动力、补偿、风险、激励与约束以及第三方评估的综合系统机制,从贫困基础、经济发展、人文发展和生存环境四个向度构建多维、动态的贫困退出监测框架,推动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序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