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政治话语,危机状态下的官方话语具有明显的机构话语特征。与我国的官方话语相比,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国官方话语的突出特征,是其受众话语策略在话语过程中的充分体现。通过选择机构话语的正式、程式化与日常话语的口语化相结合的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形式,传递其所处的危急情景以及为缓解危机所采取的应急举措;通过选择饱含同情、清晰温馨的话语,凸显话语的态度功能;注重情感表达与细节选择,提供足够信息,引导、鼓励人们采取具体行动,传递其对受众的情感与态度,及对其安全状况与关注问题的关心与关注,传达为确保其安全和利益需要采取的行动及注意事项,以及所采取的国家行动、国家战略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修辞权威和凡.戴克话语权力理论,旨在探究大陆官方媒体涉台话语的表征模式及其权威属性。研究发现:大陆涉台官方媒体话语常常藉助于国家机器等官方权威以增强其修辞效果,提高话语可接受性;同时,传统的修辞性权威如正义感、人格和职业等因其非强制的隐性说服优势而更受青睐。此外,为凸显大陆中央政府两岸和平统一的官方权威意志,涉台话语广泛采用突出成就的主题、以"叙"带"议"的叙事和注重认同的表达等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3.
<特别关注>因创造了新千年期刊界的传奇而备受关注.本文聚焦于<特别关注>的话语现象,从<特别关注>中官方话语、精英话语、民间话语三种话语的合流,来分析<特别关注>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4.
从话语视角看,近70年来的语言政策研究可以分为4个阶段:话语阐释、话语批评、话语互动和话语规划。其中,话语阐释是一种实证性话语叙事,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政策现象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话语批评更多涉及语言意识形态、权力和不平等问题,认为语言政策并不中立,而是为了维护主流群体的利益,应该寻求针对语言权利的补偿措施;话语互动认为语言政策是“多声部”的,政策的制定、传播和实施都涉及话语协商和利益博弈,政策主体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援用”政策话语,导致语言政策的“再语境化”;话语规划认为“政策即话语”,语言政策进程就是塑造、指导和影响人们语言观念的话语操作进程,其核心问题是确定哪些语言问题应受社会关注,哪些语言理念应写入政策文本之中,哪些意识形态应作为社会共识而传播,哪些政策话语在本地化过程中落实为具体措施。美国“英语促进会”(ProEnglish)致力于推动官方英语立法,这一机构的语言政策包括5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注意、创制、传播、援用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话语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5.
1977年8月召开的科教工作座谈会,是新中国考试发展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学者们极富理性的话语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做出果断抉择。本文从知识考古学的话语分析方法,透过对学者理性话语的读解,分析了学者理性话语与恢复高考制度的某些关联,以揭示出学者理性话语与官方权力话语之间的良性互动,必然导致决策的正确与科学。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的话语演变是中国新闻改革及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考量。它是如何随社会变迁而形成特有的话语实践?它如何反映并建构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和社会结构?这种话语生产如何呈现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社会化、历史化、制度化形构的各种矛盾和张力?通过对舆论监督的话语生产进行了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从官方话语形态到知识话语形态的转变。在"民意"与"官意"的结合话语空间,舆论监督实现了党政行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美国《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体现了官方、学术、公众三重话语并置一处的鲜明特色。借用巴赫金"复调话语理论",梳理这三重话语在文本层面体现出的各自功能,分析其在实践层面为官方、学术、公众三类主体打开的话语空间,使他们既发出体现各自价值的声音,又相互构成对话,共同实现"三声部共鸣"的"复调"效应,推动政策实践。分析该教育信息化文本复调话语特色,可以为创新我国立体化政策话语体系,推动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西安作为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和国家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其官方环境话语体系的构建对于宣传政治理念、建构民众心理、塑造积极开放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意义。本研究结合认知语言学和话语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大西安官方环境话语典型语篇,分析了其认知特征、话语架构模式和建构原则,以期为创作充满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官方话语提供建议,从而构建同城市定位和发展相适应的官方环境话语体系,并且丰富和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文革话语。文革话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政治色彩。作为文革政治话语载体的大字报是文革话语的缩影和典型代表。狂热的政治话语向公众话语扩张与渗透,形成话语霸权,严重地影响了当时语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文革话语。文革话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政治色彩。作为文革政治话语载体的大字报是文革话语的缩影和典型代表。狂热的政治话语向公众话语扩张与渗透,形成话语霸权,严重地影响了当时语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话语的连贯是个多层次的概念,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因素:形式上的衔接、语用上的连结和认知上的关联。理解话语时应考虑多种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ICQ话语的连贯有其独特之处,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应该注意这些特点,实现ICQ话语的连贯,从而迭到有效的网络交际。  相似文献   

12.
韩礼德的语篇衔接连贯理论为语篇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存在不足,当代认知语用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语篇衔接连贯理论的研究视角。形式上的衔接只是语篇连贯的一个方面,我们还需要借助隐含在显性表述之内的含意,补足语义上的空缺,实现语义的连贯,最终实现语篇的连贯衔接。  相似文献   

13.
连贯是语篇的基础,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它涉及到语义、语用及认知等方面。功能语篇连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形式或语义角度进行考察,认为连贯是文本固有的语言现象。而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交际中话语连贯的实现途径,在语篇话题对连贯理解的作用方面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批评话语分析是对主流形式语言学反社会、非批评视角的否定,它以语言功能建构观、话语霸权观、文本本体观为其哲学根基,以政治的、机构性话语为其研究对象,并涉及到跨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浅析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从一则广告谈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连贯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它涉及到语义、语用及认知等各方面。传统语篇连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形式或语义角度进行考察,并认为衔接是语篇连贯最重要的语法、词汇手段,然而这只是一个显性手段。实际上,具有连贯的语篇的构建和理解都离不开人的认知能力。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以一则广告为语料分析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夫妇之间》多声部的话语合奏中,明显包含了以张同志为代表的政治权威话语、李克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小娟和张同志等为代表的民间话语。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为取得时代共鸣的接纳,只能采取极力突出强化政治权威话语、压抑遮蔽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叙事策略。为此作者不惜采用政治高压、遮蔽扭曲、冷淡躲避、丑化改造等方法以期达到对话语资源的有效整合,但由于张同志身兼宏大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符码、政治权威话语的威力还不够强大、民间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联手对宏大话语的颠覆消解等原因,肖也牧在多重话语的张力冲突中也留下了难以有效整合的话语叙事裂缝。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与篇章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修辞手法,也是篇章中常用的衔接手段。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或替代等衔接,隐喻表达的是篇章中体现的思想交流。隐喻丰富多彩,不论词汇隐喻,还是语法隐喻,都能给理解提供一个暗隐的语义衔接。词汇隐喻被定义为用同一语言符号表现不同的概念意义,而语法隐喻定义为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现类似的概念意义,两者都延伸出了句子,到了篇章、甚至是更广的社会文化领域,让读者或听者完整统一地理解篇章结构。  相似文献   

18.
语境与语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运动性和层级性。语境与语篇是一对孪生体,它们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且互为前提。没有语境就不会产生语篇,而语篇又是语境存在的载体。语篇生成者生成的语篇只有符合语篇,,言语交际才会成功,而语篇接受者对语篇的理解也必须依赖语境。语境的生成和理解在同一言语行为中是互动的、互相制约的。  相似文献   

19.
This is one of X commentaries on Wu’s ‘Interpretation, autonomy, and transformation: Chinese pedagogic discourse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JCS, 43(5), 569-590). It highlights the paper’s demystification of Western pedagogic discourse and recovery of the mean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edagogic discourse as a response to the long-lasting debates on the Chinese–Western/traditional–modern dichotomies seen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e paper overlooks 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pedagogic discourse: it over-emphasizes the formal or linguistic dimension of pedagogic discourse, and presumes the dichotomy of Chinese–Western discourses and the discontinuity of traditional–modern cultures. After elaborating the ends, substances, methods, and teacher roles found in Chinese pedagogic discourse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contemporary pedagogic discourses are essentially inhabited in indigenous traditions, and actively entangled with Western discourse. The meaning of Confucian traditional pedagogy should not (and cannot) be ‘recovered’ from the past, but be ‘found’ in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20.
西方当代“话语”原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作为人的社会交往本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的全部问题息息相关。话语一旦形成,便拥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话语系统是一个散布系统,包括对象、表达形式、概念和主题选择四个建构维度。话语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排他性的影响力就是话语权,话语权的作用力构成话语的外在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