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都将每句话分成一个一个的信息,把所讲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强调,使要传达的信息按先后排列起来,以便对方比较容易理解谈话的意思。一个句子可能只提供一个信息,也可能提供好几个信息。如果一个句子有几个信息,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是主要信息,也就是英国语法学家夸克(Quirk)等人所说的信息焦点。在一个句子的几个信息中,有些是已知信息,另一些则是新信息。已知信息就是听话人已经知道的事情或根据语境而得知的事情。新信息就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还未知道的事情。本文着重讨论英语和汉语句子中主要信息的分布。知道了句子中主要信息的分布,听话人就会更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按照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shannon)的解释,信息就是能够消除受话人随机下定性的消息。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交际双方就某一话题而建立信息交换关系,为了保证实际活动顺利地持续下去,首先要求说话人所表达的内容对于听话人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是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其次,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对于听话人来说应该是可理解的,换言之,说话人应  相似文献   

3.
王菁 《考试周刊》2014,(67):17-18
说话人在实施某种言语行为时必然要体现某种交际意图,拒绝话语行为就是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实现"拒绝"的交际意图。本文从对拒绝话语行为的分类入手,以直接拒绝话语行为为主,对拒绝话语行为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外语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听则是交际活动的核心,只有在听懂别人说话的情况下,交际活动才可能产生。在日常交谈中,谈话者觉得有话可说,听话者觉得有新鲜内容可听,听完后了解了原来不知道的事情,这样双方的交际愿望才能实现。我们所指的听力理解是指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里的原有信息对耳朵接收的新信息进行选择、抽象、整理和加工,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因而,听力课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听懂,掌握运用通过言语行为传达出的交际信息,并能通过相应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就是说,听力课主要是在于提高学生对口语信息的理解水平并检测他们的理解程度。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递。每一句话都是一个信息片断,谈话双方的言语行为不外就是一系列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交替传递的过程。这也可认为是一个不断疏通双方信息沟的过程。假设一个人所知道的信息而另一个人不知道,那么二者间便存在信息沟。并不是说信息沟越大越好,若大到无法沟通,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恰当的信息沟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先决条件。交际双方若无信息沟,听话者不能获得信息,厌倦情绪便很容易产生。  相似文献   

5.
交际或交流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交际或交流,说话人传递信息、情感或意图,听话人获得信息并了解对方的情感或意图。如果想使听话人明白无误地了解自己的话语,说话人大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双方交际顺畅进行。但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会话中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往往采取某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答非所问"就是语言交际中人们采取的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方式之一。这也就是说,人们在回答对方提问的过程中,可能是"答非所问"的。  相似文献   

6.
说话人给出模糊信息 ,也是一种语用策略。我们把这称作言语交际语用功能。虽然与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有偏差或相违背 ,但又是符合目的———意图原则的 ,因而是可以理解的。人的心理千差万别 ,交流中说话人不总是给出明晰的信息 ,从而就会产生模糊信息现象 ,让受话者在交际活动中运用语用策略和认知心理来推知说话人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言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一种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形式。综观近年来高考试卷的语言表达题,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对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越来越重视,往往给出模拟的情境,让考生在规定的语境中说话,要求考生能根据  相似文献   

8.
张建洪 《文教资料》2005,(34):146-147
美国语用学家、哲学家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认为,人们的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的,他又把这一原则具体描述为"四个准则".如果说话人公开违反这些准则,那就一定有暗含的主观意图.语用学家把理解说话人的暗含意义进行推导称为语用推导.根据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听话者能够对话语作出语境假设,以最佳关联为取向,推导出最合理的隐含信息.  相似文献   

9.
抱怨言语行为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语用现象。根据说话人使用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意图是否一致的标准,抱怨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抱怨言语行为和间接抱怨言语行为。依据"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从认知修辞的角度看,言语行为的发生,可以看作一个行为脚本,包括三个阶段:前段、核心段和结尾段、后段。抱怨言语行为可以分别由前段、核心段和结尾段激活,从而完成整个抱怨言语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语气技术是指教师口语中确切词语信息之外的附加意味,通俗地讲就是"说话的口气".它的要领就是根据教学信息的逻辑意图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控制言语的力度、幅度、速度和停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由于历史学科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特性和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构成的简单性(包括广度和深度)以及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语气技术,并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效建构语文课程内容的前提是:建立广义的知识观;区别"语言"和"言语"。语文课程内容的要素主要有:言语活动的基本规律;言语行为策略和实践活动;言语成品的经验内涵;言语作品经典选粹与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12.
在修辞话语建构的过程中,通感(联觉或移觉)的作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修辞话语的产生往往是感觉、知觉变异(包括错觉、联觉、幻觉)的结果。当人们用语词去描摹人的感觉、知觉的细微变化时,主体以变异错位的方式对人类主观心灵世界和客观物质世界进行变形重构,事物超越其常态属性,修辞主体把不同的感觉、知觉经验在语词层面重组,从而给我们以新异奇特的审美享受。主体在求新、求异、求变、求奇中建构话语,使话语变成“有意味的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犯之“目的”,实质是犯罪动机,它是犯罪故意之外的独立的主观方面构成要件。对目的犯的教唆者、帮助者,只有明知目的犯之“目的”,才能与目的犯形成共同犯罪故意,并进而构成共同犯罪,其理论根据是“共同故意犯罪说”。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不露山水"的修辞手段,这种方法不露真意,把意旨藏于言外。文中通过列举事实,证明在言语交际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不露山水"修辞手段,可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并能实现言语表达的含蓄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期言语行为理论出现,为文学语言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但是无论是创始人奥斯丁还是后继者塞尔等言语行为理论家,他们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对言语行为本身构成的研究,尤其是言语行为如何成功实施,却忽略了隐藏在言语行为表象之下的说话人的社会心理及目的意向。试图从文学语言的性质去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首先必须彻底理解口头表达的重要性;其次要弄清楚说与写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时刻注意着文化的因素;第四要善于应用修辞手段;第五要分析失败者的原因及成功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词汇化产生新词和新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无”和“所谓”长期结合使用,到现代凝固成了一个整体,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谓词性表达功能,既可独立成句,也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等;在语义上,其主观态度“义”明显加强,语义指向根据“无所谓”在句中充当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语用价值上看,“无所谓”的词汇化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并且词汇化后的“无所谓”经常位于句尾作为信息中心,能够充分表达出说话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A Fernald 《Child development》1989,60(6):1497-151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ower of intonation to convey meaning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 of the speaker in speech addressed to preverbal infants and in speech addressed to adults. Natural samples of infant- and adult-directed speech were recorded from 5 mothers of 12-month-old infants, in 5 standardized interactional contexts: Attention-bid, Approval, Prohibition, Comfort, and Game/Telephone. 25 infant-directed and 25 adult-directed vocalizations were electronically filtered to eliminate linguistic content. The content-filtered speech stimuli were presented to 80 adult subjects: 40 experienced parents and 40 students inexperienced with infants. The subjects' task was to identify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 of the speaker using only prosodic information, given a 5-alternative forced choice. Listeners were able to use intonation to identify the speaker's intent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accuracy in infant-directed speech than in adult-directed speech.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rosodic patterns of speech to infants are more informative than those of adult-adult speech, and may provide the infant with reliable cues to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 of the speak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results proposed here is that the relation of prosodic form to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s made uniquely salient in the melodies of mothers' speech, and that these characteristic prosodic patterns are potentially meaningful to the preverbal infant.  相似文献   

19.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形成.在分析这篇讲话的写作背景和理论贡献的基础上,论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一些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原则、方针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非言语行为的标记作用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交际不光是通过言语行为进行的,还有另一种交际方式--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的重要补充,而且能传递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感情,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非言语行为还具有标记作用,它可标示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话语结构及内容.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不同文化的人对非言语行为的理解是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来讲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课堂丰富多彩,提高授课效果,增强课堂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