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予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君子人格,该人格主要有“仁”“义”“札”“智”“信”五个结构要素,且“仁”为核心,“义”和“礼”为道德和社会评价标准,通过对“仁”“义”“礼…信”的认知,达到“仁”“义”“礼”“智”“信”完美结合的一种人格结构状态,这种人格结构状态具有道德性、规范性、互动性和功能性等特征。深入探究君子人格结构内涵及其特征有助于人格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形成和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有重要的帮助。本文认为,孔子的“仁”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思想的沉淀有着重大关系,孔子从历史和社会现实中吸取营养,最终形成“仁”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其思想中所强调的“仁”“和”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和借鉴作用。一“、仁”与和谐社会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即是“仁”。“仁”,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有“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的说法。《孟子》对“仁”也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仁”是儒学的精粹所在,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仁”的思想贯穿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就是爱人,爱护他人,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而有关孔子仁学的研究也成为了西方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哲学家芬格莱特从外在行为特征角度出发来反对西方用“心理主义”视角解释孔子思想,同时突破性提出以“礼”为切入点来阐释“仁”的丰富内涵。而安乐哲则部分承袭了芬格莱特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仁”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焦点—场域”等研究理论,使得美国汉学对于孔子仁学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和”是中国文化理念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仁”至“和”,佛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善”至“和”,道家思想的演绎方式是由“道”至“和”。探索中国文化理念的核心对今天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传统优良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向来有多种解读。通过对“利”、“命”、“仁”等范畴的多方位考察,结合“与”字的多种含义,同时联系孔子思想的实际,可以看出孔子少言“利”,多言“命”和“仁”,从而断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种解读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8.
“仁”是孔子整个理论体系的总纲。孔子认为“仁”是“君子”与“士”修身的极则;“仁”以德政安百姓;“仁”与孔子提出的社会秩序的“礼”是统一的。“仁”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具有尊重人、爱人的合理内核,这决定了它对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文明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中“仁”和“礼”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仁”是修身的终极目标.而“礼”则概括了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礼”的形式化问题的反思.孔子提出了“援仁入礼.以礼立仁”,既从仁的高度来奠定礼的基础,又从礼的方面保证了仁的落实。在孔子认为,仁和礼,一属价值理性,一属实践理性,二者的关系是互证互释、同...  相似文献   

10.
“仁”的思想贯穿着孔子的全部思想领域,以批判性地继承的视角对“仁”进行解读,针对社会的现状,从“仁”的内涵切入,阐述“仁”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左传》关于“仁”的论述有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其中“仁”出现不多的情况反映出春秋早期“仁”尚未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左传》作为史籍文本,具有明显的“政治德性”特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否认“爱”是“仁”的本义.《左传》把“仁”与“礼”、“三达德”和“五常”联系在一起,丰富了“仁”的内容,为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有关“仁”的几段师徒间的具体问答,来阐释对“仁”的理解,形成理解“仁”的一条主线,以便更清楚分析孔子“仁”的递进性,从而获得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仁”和“礼”是中华民族传统和平文化的核心内容,“仁”是传统和平文化的思想基础,“礼”是实现和平的桥梁。这种以“仁”、“礼”为核心内容的和平文化在芷江受降中得到充分体现。推动了对日受降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的仁义法思想,从而赋予“仁”和“义”新的内涵。这一改造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子把“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即内在的“仁”。“不踰矩”即外在的“礼”。文章论述了“仁”与“礼”之间内转与外推的关系,其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是可互相建构,互相转换的。“仁”的实现要“礼”的约束,外在的“礼”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内化为“仁”,这是一个循环圈,由“仁”外推为“礼”,由“礼”内化为“仁”,循环往复,完成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18.
由特级教师李仁甫提出并倡导的“生成课堂”教学思想在中语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高校相关学者和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热议.本文试图从三个层面对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力求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语文课堂独有的“生成之魅”.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体系完整而丰富,其中“仁”的教育思想是其核心,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其“仁”的教育思想遗产,对于现代中学生品德教育大有裨益。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仁”的涵义很深刻,概括来说,“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仁”的思想的一般意义是“爱人”,是封建的人道主义。二、“仁”的思想的特殊意义乃是一种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精神。三、“仁”的本质意义是“天”赋予每个人的一切根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者,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者。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