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武警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尖刀”和“拳头”力量,要履行好我军在新形势下的使命任务,在和平时期部队战斗精神培育有多种途径,但重在实践活动的磨炼。必须重视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官兵军事技能,切实加强官兵的战斗精神培育,努力增强官兵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敢打敢拼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确保在需要时能奋勇当先,圆满完成所担负的使命任务。就部队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2.
战斗精神是我军特有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征。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都需要发扬战斗精神。和平建设时期抢险救灾的战斗,更加需要弘扬战斗精神。为了更好地弘扬战斗精神、增强军队抢险救灾能力。我军必须加强“非战争行动”的训练,增强我军指战员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和战斗作风,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官兵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还越须以强大的物质后盾作为保证。  相似文献   

3.
培养官兵的战斗精神是实现与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完善培育机制、依托任务锤炼、注重日常养成四个方面探讨了官兵战斗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伟大建党实践中出场,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长为世界性大党的精神动力。从思想解放看,近代思想启蒙孕育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之魂;从政治觉醒看,近代各阶级为实现民族复兴之梦不懈奋斗,催生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之本;从革命斗争来看,辛亥革命锻造出的斗争精神与五四运动淬炼出的牺牲精神在建党实践中转化成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伟大建党精神之基;从价值嬗变来看,社会价值取向从家族本位主义到个体本位主义,再向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的嬗变轨迹,滋养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之根。  相似文献   

5.
罗琳 《华章》2011,(34)
联合作战政治工作,是在联合作战中进行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加强联合作战政治工作,必须突出党指挥军,保证党委对联合作战的统一领导;突出组织建设,保证联合作战指挥效能高效发挥;突出政治动员,保证官兵始终保持战斗精神昂扬;突出团结协调,保证军政军民团结和各军种的密切协同;突出军事民主,充分调动官兵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分化瓦解,力争“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似文献   

6.
胡昌方 《下一代》2010,(7):29-31
抗日烈士陵园里有座“日本阵亡将兵之墓” 1942年12月10日,新四军与日本侵略军在江苏泗洪县的朱家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歼灭日军平林师团280余人,新四军4师9旅26团有73名官兵为国捐躯。为纪念抗日英烈,淮北军民竖碑立亭、修筑公墓,于1943年10月10日建起了“朱家岗烈士陵园”。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之“真”凸显理想信念最根本最重要的特质,具有凝聚力量之“源”、夯实思想之“基”、滋补精神之“钙”、培塑政治之“魂”等价值意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之真呈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表现形态。实现理想信念之真,须坚持不忘初心,坚定真诚信仰,坚守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8.
关于“精神界之战士”的寻找与塑造,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于斗争方式、策略与实绩的反思,是贯穿于鲁迅思想与写作的一条主线。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对现实观察的深入,鲁迅对战士与战斗的思考也发生了变化。从他作品中的诗意形象背后可以看到,鲁迅在礼赞战斗精神的同时,也警惕于将战斗停留在姿态的层面,他重视斗争的策略与实绩,尤其强调“韧性的战斗”“壕堑战”等斗争方式,最终将斗争与生活融为一体,完成了从“精神界之战士”到“革命人”的蜕变。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同特质共生成,探究两者的关联发现: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存在着互构、相融、共强的逻辑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力量之源,其理想信仰支撑形象之核、初心使命铸牢形象之基、伟大斗争彰显形象之美、不负人民哺育形象之根;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标识,凝聚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力量,接续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引领目标,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禀赋,坚定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存在着相融共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文化逻辑;新征程上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要同筑共强,必须要筑牢理想信念“总开关”以奠定基本前提,砥砺初心使命“传家宝”以坚定实干立场,点燃文化自信“新火种”以提供持久涵养,强化政治品格“力量源”以注入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先驱者们,高擎“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前所未有的战斗姿态,向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与吃人礼教、专制与愚昧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形成了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的五四精神。这一精神,不仅直接影响着近现代中国青年运动,而且也表示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新导向,其意义之深远是十分显然的。众所周知,五四时期是既包括1919年发生的爱国政治运动,又包括源起1915年9月《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定》指出:“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公报和《决定》不再把斗争性作为理论思维的主要概念,充溢着新的理论精神。相形之下,我国哲学界还依旧禁锢僵守在传统矛盾理论“斗争的绝对性”这一原理上,哲学教科书仍用这一原理表述矛盾的性质。矛盾“斗争的绝对性”这一原理在理论层面上引致不自治的问题不容再回避,因为这一问题是关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础的根本性问题。建议:首先在新的哲学教科书上,终止关于矛盾理论里“斗争性即对立性”的定义表述,终止关于“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表述。  相似文献   

12.
人不同于物的特点在于人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者,人作为战争的物质力量之时渗透着情感、意志、智慧之光。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各国人民表现的高度的历史能动性加速了法西斯势力的灭亡,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依靠全国亿万人民振奋精神,努力奋斗才能改变落后面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比落后更为可怕的是人缺少上进拼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在《红色英雄勋章》中,为了达到逼真的战争效果而大量使用了明喻、暗喻和拟人修辞以及颜色词汇的独特艺术手法。在这方面克莱恩不愧为语言大师,尽管他自己没有上过前线,也没有战争的经历,但他通过非凡想象力和使用比喻、拟人和颜色词汇把小说中的主人公亨利.佛莱明以及士兵们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达到了逼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论滇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军”特指民国时期 ,由云南地方实力派组建、指挥和武装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民国初年 ,滇军精锐 ,冠于全国 ;军阀混战时期 ,滇军一度称霸西南 ,影响全国 ;抗日战争时期 ,滇军为国之劲旅 ,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滇军走上了光荣的道路。滇军演绎了风云一时、威武不屈的角色 ,奠定了自己在民国时期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解读了《鼠疫》中的象征,凸现了加缪作品"荒谬"和"反抗"的主题,颂扬了人们对瘟疫和战争的顽强反抗,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和生命价值的深切关注及人道主义精神。指出在战争依然存在、瘟疫死灰复燃的今天,《鼠疫》仍具有重要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不能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纳入阶级斗争的范畴,党的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党的制度创新的完成而是党的制度创新的开始.在反对官僚主义斗争中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任务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致力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制度创新.在反对官僚主义斗争中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意义在于: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体现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建党的原则,体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综合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大冈升平是日本战后派文学旗手之一。他的《俘虏记》与《野火》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实性小说。作者以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验 ,运用传统的写实和心理分析手法 ,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 ,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与非人道 ,战争给日本民族和民众带来的苦难和心灵创伤 ,表现了人们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对战争、死亡、人性、道德、人的命运及存在价值等问题作了深远的理性思考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反战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养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斗精神是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一名合格军人必备的素质,军校作为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担负着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任务.本文针对军队院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武装、制度建设以及实践锻炼等方面,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员战斗精神培养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红安精神的各种表述从不同视角总结了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人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和"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深刻理解红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将为当代大学生在成才道路上提供精神支持,给予他们克服困难、开创新局面、团结协作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