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恒 《新闻爱好者》2011,(18):23-24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这话有时会演变为保守与固执的偏性。暂且不提那些铺天盖地的商品宣传广告,即便是传承久远、魅力长青的民歌,在当代社会也需依赖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与发展。口耳相传的古朴民风仍是当代民歌传承的坚实保障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老、边、穷"地区,民歌传承仍然保留着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像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  相似文献   

2.
《档案时空》2011,(10):48-48
近日,桑植县档案馆接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金钟老先生捐赠的桑植民歌档案资料73卷(册),磁带46盘。陈老毕生研究传承桑植民歌。是桑植民歌享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的功臣。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桑植民歌。陈老将他多年研究的手稿资料无偿捐赠给档案馆。  相似文献   

3.
近日,桑植县档案馆接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金钟老先生捐赠的桑植民歌档案资料73卷(册),磁带46盘。陈老毕生研究传承桑植民歌。是桑植民歌享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的功臣。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桑植民歌。陈老将他多年研究的手稿资料无偿捐赠给档案馆。  相似文献   

4.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当今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人民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活态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常见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有:传统民风民俗、文化著作、民间艺术,民间知识、文化空间等.陕北民歌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今社会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承陕北民歌,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传承,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陕北民歌艺术论》一书对陕北民歌进行全面剖析,深刻认识和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进而为其传承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京族民歌艺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京族民歌艺术传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较为切实有效的传播与传承策略,以期对京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发扬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民歌具有重要的本土文化价值.传统民歌纳入电视视野,增加了电视的传播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电视文艺资源;电视的介入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延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同时在对民歌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过程中,也出现模式化倾向,存在失去原生性和传承性之险.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电视语境下民歌如何更好地生存.  相似文献   

8.
独具特色的恩施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本文以恩施土家族民歌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学方法,对其中具有日常行为规训意识的歌词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恩施土家族民歌具有强烈的日常行为规训功能,这些功能不仅提升了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传播价值,同时对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壮族诗性传统始终寄寓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之中,壮族不同乡镇、不同县域和不同壮语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歌咏习俗,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文化和诗性传统,并不存在超越壮族各区域文化的形神统一的诗性传统。另外,随着壮族社会历史的演进,壮族诗性文化的传承语境不断发生变化,壮族人口的迁徙,壮族诗性文化空间也会发生位移。政治力量的干预和传播媒介的更新,也对壮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语境起到重要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这话有时会演变为保守与固执的偏性。暂且不提那些铺天盖地的商品宣传广告,即便是传承久远、魅力长青的民歌,在当代社会也需依赖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甘露 《传媒》2016,(14):71-72
《民歌·中国》是央视重点打造的精品日播类栏目,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歌文化为宗旨。自2004年开播以来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向国内外观众介绍了56个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文化,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一致好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6月,《民歌·中国》节目组的足迹已经遍布了34个省市自治区,寻访了56个民族,有近6000名民歌手演唱了上万首民族特色鲜明的歌曲。  相似文献   

12.
高晶 《声屏世界》2006,(9):38-39
十二集电视音乐专题片《民歌魂》是一部以系统、全面、深入介绍中国民歌为目的的艺术片,这部作品从音乐人类学角度入手,以抒情而深沉的笔调,对中国民歌的类型、分布、典型作品、文化功能与价值及继承与发展多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介绍与探讨。该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原生态民歌和生活真实的原貌,系统地介绍了各地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还表现在整部片子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贯穿始终的深刻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不同地域民歌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的深入探讨,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中国特色,因而它成为音乐类艺术片的典范之作,是一部…  相似文献   

13.
钱俭  陈永泽 《视听界》2007,(4):98-98
张家港电台的音乐专题《古朴奔放,典雅委婉——首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民歌民乐欣赏》和《天光云影踏歌行》先后在中广协会广播文艺研究委员会2005年度和2006年度优秀节目评比中获奖。欣喜之余,也引发了笔者对广播文艺传承民族音乐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方子民 《东南传播》2018,(7):134-136
《耳畔中国》是2017年安徽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节目突破了以往音乐歌唱类节目千篇一律的节目模式,将音乐与传统文化创新结合,在"唱"民歌的同时又"说"民歌,"说唱结合"的创新,打破了民歌演唱纯表演式的展示,缔造了一档真正有意义的、能够代表"中国声音"的节目.文章从节目的制作主题、节目模式、内容叙事、整合传播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该节目如何将音乐与传统民族文化完美的创新结合做出探讨,以期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魏健 《东南传播》2016,(1):51-53
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的伦理冲突严重阻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推进。以皖南地区"非遗"的典型代表——当涂民歌为例,其"形式"与"实质"间的伦理冲突造成人们在"形式"与"实质"间的判断偏颇,个人主观选择占据主导地位。在现实社会中,利用价值无涉理论平衡"形式"与"实质"之间的认知支配行为,达成一种伦理适度的选择判断,是有效传承非遗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梁华 《新闻世界》2013,(8):283-284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17.
李琳 《云南档案》2014,(7):40-42
仫佬族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宝库中一束艳丽的鲜花,仫佬族民歌世代滋润着"仫佬山乡",承载着仫佬族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仫佬族民歌的生存发展长期处于困境中,仫佬族民歌在大众中的影响渐趋衰微甚至濒临灭绝,情景令人堪忧。用建档的方式对仫佬族民歌进行保护,建立仫佬族民歌档案,应重点收集整理仫佬族民歌文字资料、仫佬族民歌音响资料、仫佬族民歌相关民俗事象资料和仫佬族民歌传承人资料。  相似文献   

18.
杨佑 《视听纵横》2002,(6):22-23
民俗化的传承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包括口头流传,献记载,物印证的历史领域和仍在民间传承的民俗事象。(作为声像结合的电视媒体主要表现的是民俗事象。)现存的民俗化的很多继承人都生活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民俗化中的民歌、民间手工艺、民间口头学等。因为这种现状,电视媒体工作在拍摄制作民俗化类节目时,工作对象通常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19.
邓苗 《文化遗产》2015,(1):80-88
叙事研究不仅可以在散文体的民间故事等文类当中进行,也可以在韵文体的民歌等问题中进行,而当前学界对于民歌等韵文体文类的叙事研究则付诸阙如。研究畲族民歌中的叙事,首先要解决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问题,其次从具体的民歌文本出发深入地考察民歌究竟是如何叙事的,除此之外,还要分析畲族民歌的叙事和畲族民歌分类之间的关系,以及畲族民歌中的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茜  张晨阳  姚崇 《新闻世界》2014,(11):143-145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酒曲这种风俗小调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功能。从人的社会化的视角深入分析酒曲的精神内核,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层面),情感交流与互动(情感层面),伦理道德观念内化后的实践(行为层面)递进式地呈现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酒曲文化的功能和当地民众对酒曲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内化的过程,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