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翻译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的先驱,程乃珊在翻译作品时充分展现了译者主体性,不仅基于自身文化身份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认同选取了《喜福会》作为翻译文本,而且根据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使译作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很好传递了文化信息。本文主要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以程乃珊的《喜福会》译本为例,简要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谭恩美《喜福会》的中译本为例,对文化回译这一特殊翻译现象进行论述。通过分析文化回译中的困惑,对文化回译中的解惑进行探讨,旨在完善和规范文化回译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回译实践。  相似文献   

4.
分化与和解——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辰晖 《海外英语》2011,(10):287-288
寻找自我定义与在美国社会中的个体认同是描写第二代亚裔美国人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中心主题。谭恩美的《喜福会》传承了亚裔美国文学先驱们所开创的这一传统,尝试了将亚洲的文化遗产和美式的期望合为一体,小说描写了四段母女关系,他们所要要承受和跨越的,除了代沟,还有日渐式微的古老中国文化和势不可挡的当代美国文化之间的巨大鸿沟。《喜福会》不但表现了在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中的个人悲剧,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文化在经历变迁时的艰难。《喜福会》本质上并非是一部关于分化的小说,它所写的是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和解,也是对亚裔美国人挣扎着实现中国背景和美国自我之间的妥协的纪实。  相似文献   

5.
陈晨 《海外英语》2011,(14):233-234
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意识不容忽视。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译者由于自身修养和生长环境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译者阅读原文本身就是一个解读和欣赏的过程。在《喜福会》的中译本中,译者在翻译文化相关词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差异,就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全息翻译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蕴涵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该论文探讨了全息翻译的理论基础,并以华裔文学代表作《喜福会》为例,从音系、语义和语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全息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郝金金 《海外英语》2015,(6):107-109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全息翻译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蕴涵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该论文探讨了全息翻译的理论基础,并以华裔文学代表作《喜福会》为例,从音系、语义和语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全息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被公认为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华裔文学成功的典范。《喜福会》描述了八个女人及她们在美国生活所遇到的波折。该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华裔女性在生活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她们是如何为了生存而克服这些困难的。这些女性向人们展示了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她们维护尊严并获得幸福的信心。本文从美籍华人主角之间的人物关系、身份困境及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冲突来进行阐述,旨在探索《喜福会》中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对早期的美国华裔文学影响巨大,并细腻深刻地刻画了美籍华人对祖国的强烈的、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学者伊万-佐哈尔建立的多元系统理论为解释文学翻译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运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小说中个别中文词语的音译策略。这些拼音词语在拼写、词性和断句方面在强势文化影响下的改变以及小说在回译拼音词语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都体现了翻译文学的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无法逃避的一个话题。从"忠实的仆人"到解构主义下的自由,这一发展过程是漫长而又惊心动魄的。译者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以及译者角色的改变是翻译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喜福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着重讨论译者主体性及其对译本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1.
身份和身份寻求一直为华裔作家们所关注,谭恩美也是其中之一,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始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该书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喜福会》以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描述了华裔女性在东西方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
《喜福会》自出版以来,就被译成多种语言。本次研究将从《喜福会》众多译本中,挑选“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的《喜福会》译本封面,从互文性理论与叙事性理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拆分封面的“象”与“意”对比并分析译本封面,研究不同译本封面之间的互文性与叙事性,为小说的翻译以及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对程乃珊等人译文探究,来试图发现他们在翻译《喜福会》这个华裔文学的代表到底使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翻译呢?翻译离不开译者的主体性也就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又与操纵学和目的论的观点有关。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三点来释析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沟通的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了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对程乃珊等人译文探究,来试图发现他们在翻译《喜福会》这个华裔文学的代表到底使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翻译呢?翻译离不开译者的主体性也就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又与操纵学和目的论的观点有关。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三点来释析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电影《喜福会》站在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展现了三代女性的不同婚姻与家庭命运,从女性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纵向追溯与反思。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华裔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处境,造成了《喜福会》中人物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司铜生 《快乐阅读》2012,(30):124-125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Luck Club,1989)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艺术地展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9.
杨燕来 《考试周刊》2012,(17):17-18
本文运用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中的美国西方主流文化与亚裔移民文化的冲突,并通过矛盾的分析寻求在现实交往中降低或化解文化冲突的均衡点,即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了解双方的背景和文化并调整思维模式以适应不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21,(1):81-88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亚裔文学选集,《美国亚裔作家》以"源流之源"之势赋予了美国亚裔文学"真实"意义,展现了美国亚裔文学发展的立体化图景,开创了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史学先河,并以"教科书"模式践行了亚裔行动主义,推动了美国亚裔运动的发展,同时其独到深刻的"编""论"模式也对后来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彰显了其传承价值。具有多重价值的《美国亚裔作家》应当在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史上"复归"到其"应有"位置,"弥补"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史的"断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