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周敦颐的《爱莲说》言简意赅,明白如话,被称为千古奇文,也一直被各种版本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但是,通过各种版本的教材对比,笔者发现教材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探讨。1."盛爱""甚爱"哪一个更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爱莲说》教材文句是"世人盛爱牡丹"。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专题《爱莲说》教材文句却是"甚爱"。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古文鉴赏辞典》所选的《爱莲说》  相似文献   

2.
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名句出自北宋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时志向高远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今湖南道县人(公元1017年—1073年),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掘赋》《爱莲说》等。《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地方为官30多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布局巧妙,论述精辟,被广为称颂。除了文学上的经典性,它托物言志、巧用正反衬的写作手法也使之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关乎《爱莲说》的教学设计层见叠出,但鲜有从结尾处对"菊""莲""牡丹"的反常排序进行分析者。试从教学角度出发,对此结尾方式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我最爱莲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着周敦颐的《爱莲说》,我对莲花的敬仰之情不禁又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5.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它借描绘莲花的高洁品质,表明作者鄙薄世俗、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这是历史来人所公认。惟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朱舜水独持异议,认为《爱莲说》“寄意高远,人奠窥其际也。或曰‘莲出淤泥之中芬芳静好,殆如高贤之不缁不涅,故爱之。’此乃推测之智耳,果足尽先生乎?”①他还指出《爱莲说》的立意是寄予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王安石以智慧术数逢其君,为祸方烈,先生委之不可,争之不能,是故爱莲以闲神志。”②朱舜水之解颇新奇,然而缺少根据,不足徵信。据宋人度正《周声公年谱》载,《爱莲说》写于宋仁宗嘉祐八年癸卯(公元1063年)五月,此时周敦颐正通判虔州,年四十七岁。而王安石参政,推行新法是在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之间相距六年。换言之,即《爱莲说》在王安石变法前六年已经写出,虽然早在嘉祐四年,王安石撰《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但一直未被宋仁宗采纳,也未得到治平年间宋英宗的支持。这段时期的王安石是未逢其君,更谈  相似文献   

6.
罗贤良  凌浩然 《江西教育》2009,(12):16-17,23
肖莉属于“爱荷一族”,这位赣州市章贡区教研室主任,最喜欢的画是办公室墙上悬挂的水墨画《荷韵》,最爱背诵的古文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连开博客也取名叫“清清心荷”。她对《爱莲说》情有独钟,对篇中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着独到的感悟——莲之”不染”“不妖”是因为它具有“我思故我在”的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7.
清风 《中国德育》2005,(9):80-80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诗歌、绘画以及音乐舞蹈文化中有着大量的关于荷(莲)花的记载。发展到今天,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歌舞中,依然还保留了"采莲船"、"莲花落"、"荷花灯"等表演形式。在全国舞蹈重大赛事中,我国特设了"荷花奖"舞蹈比赛,有关荷花形象的舞蹈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诸如《荷花舞》、《爱莲说》、《荷花梦》、《小荷才露尖尖角》、《六月清荷》等。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清丽的色彩、优雅的风姿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荷花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艺术中的荷花形象,具有优雅之形、和雅之意、清雅之韵。它是我国人们生活中雅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之一,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爱莲说》刘璞把咏物和寄志,把物、情、理熔为一炉是《爱莲说》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本篇所咏之物是莲,当然离不开莲的习性特点,但若是仅仅停留在咏物上,即停留在对莲的外貌的描绘上而没有感情的寄托,那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其妙,也算不上好作品。《爱莲说》之所以能高于一般咏物之作恐怕就在于把咏物与寄志,即把物、情、理熔铸一体,并且做到了妙手天成,天衣无缝。在文中作者除了准确地描绘了莲的外貌和品格外,还运用暗喻手法以喻人,表达了人的品格和操守。这个暗喻运用得实在好。显得那么贴切自然,一点没有牵强生  相似文献   

10.
1.《爱莲说》中与鲁迅先生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相似文献   

11.
<正>后人对《爱莲说》的意蕴研究,多集中于文学审美层面,道德哲学层面的研究寥寥。其实,这种以“说”为题的文体,偏重借物借事喻理,多发议论,如《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爱莲说》亦然,其意蕴与绝大多数咏物言志之作一样,既有表层的立象尽意,也有内里的比德明志。除此,  相似文献   

12.
《爱莲说》和《陋室铭》是两篇脍炙人口的文言作品,两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情态各异。因此,比较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课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同中之异从主题上看,两文表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但《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陋室名》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方式看,两文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但《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中国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让人默默地感动。《诗经·郑风》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之佳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成为咏荷的千古绝唱。从诗歌源头《诗经》,再到现代散文,莲以清丽的容颜、高洁的情操,深植于中国文1人的血脉中。《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  相似文献   

14.
<正> 据史料记载,脍炙人口的《爱莲说》,是宋代哲人周敦颐(1017——1073)在赣州写作的。全文仅有一百十六字,章法分明,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爱莲说》应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予独爱莲之出于污泥而不染,濯清流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植植……”此文一出,到处争诵,千古流传,至今仍被列为青少年学习的教材。  相似文献   

15.
《爱莲说》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精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周敦颐,他很喜欢花,尤其喜爱莲花。他还专门为莲花写了一篇精彩的散文,叫《爱莲说》,一直流传至今。周敦颐的《爱莲说》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水里和陆地上的草木之花喜欢的人是很多的。我与他们  相似文献   

17.
来理学开山祖周敦颐的《爱莲说》,仅119个字,却是烤炙人口的名篇。九百余年来人们对其主题的理解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归纳起来,通常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是周敦颐为了批判陶渊明的归隐和世人的趋炎附势,宣传“莲”积极入世、不同流合污的思想而写作的一篇追求儒家君子人格美的千古绝唱;另一种认为是周敦颐为了宣传佛家“爱莲”的净集思想而写作的一篇佛理颂歌。能否正确理解《爱莲说》,关系到能否正确评价“未理学之宗祖’调敦颐思想的问题,因此对《爱莲说》的主题很有研究的必要。笔者通过全面考察周敦颐思想的发展情况,发现通…  相似文献   

18.
我爱野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学完《爱莲说》之后,我不禁思索起我喜爱的花。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学习文本。一篇《爱莲说》,引出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追求。文中"莲""菊""牡丹"三个意象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周敦颐爱君子之莲,因为"莲"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赞同"菊",因为"菊"虽清而不通,虽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为"牡丹"不清不净,唯有一团庸俗的香气。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爱莲说》作为语文经典文本解读视角众多,颇受关注。文章立足五育融合视域,选取美育融入智育的教学视角,以《爱莲说》一文为设计蓝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书写“立美、学美、审美、创美”的育人路径。同时,以以“美”育人为叙述视角,对《爱莲说》教学路径进行美育观照,推动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言美、思辨美、情绪美、实践美的教学育人转向,旨在提升《爱莲说》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