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教育现状,剖析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特殊需要学生体育教育的深层问题,提出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建构特殊体育课程的理论框架,对特殊学生群体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师资和评价等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修贵 《精武》2011,(5):44-44,46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体育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已成为一门重要科目。高职院校越来越关注这门科目给老师学生带来什么,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强化体育教育,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体育呢?本文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现状及体育素质教育培养途径这两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适应职业素质要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关系,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应当构建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衔接,将学生校外体育实习纳入课程体系的一体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4.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分析教育硕士学位与教育学硕士的异同,指出应正确认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本质和特点。针对体育专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的功能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建立体育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给出相应的指标体系。旨在完善体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提高体育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赵东  韩坤霖  王志强 《新体育》2023,(20):118-120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是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助力。本研究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对智慧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运用前景进行分析,基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对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实践路径进行探析,旨在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信息化水平,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体育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求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因此,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体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以此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添砖加瓦,也为我国体育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自然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这能够充分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潜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对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选项教学进行研究,以供...  相似文献   

8.
孔子仁学思想在于塑造人完美的人格,使人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等思想规范,这些思想规范对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孔子仁学思想和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归纳了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而提出了孔子仁学思想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陈天虹 《精武》2012,(10):84-84,86
物联网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体育事业的旺盛生命力使体育物联网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体育物联网的研究深入和我国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对体育物联网和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以高职院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体育物联网的视角来阐述了在我国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发展和体育物联网结合的必然性、二者之间关系以及体育物联网在高职院校体育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利用体育物联网的巨大作用来为高职院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辽宁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的原因主要受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办学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对人才需要及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健美的价值认同较高;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具有心理调节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教育,培养积极的体育意识及持久的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对实现提高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韩国仁川技能大学的体育课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总结了韩国高职教育体育课程的特点,并与我国现行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功能设计、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内容选择和学生学习评价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体操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 ,对 1981— 2 0 0 0年间我国体操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状况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体操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状况反映了我国体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其变化表现为波浪式特征 ,依年代分为初步发展期、低谷期、次高峰期、相对下降期和高峰期五个阶段。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技术动作分析、体操教学、体操运动技术训练、借助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有关体操方面的问题等。研究还表明 ,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院系体操研究生论文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北地区10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指出现行高职体育教育必须认清高职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体育的功能,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体育课程,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选项。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作者群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谈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2003-2006年在体育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及其部分从事体育教研的群体进行了调研分析,讨论了我国体育科研作者群体从事科研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并将作者群体划分为3大类型.在显性因素方面:现阶段我国体育科研作者群体主要以高校男性教师为主,职称、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历水平显著提高;体育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隐性因素方面:作者群体的研究目的存在较大差异;论文发表频率比较合理;研究方向的稳定性有待于提高,而且选题主要集中于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社会学领域,经验总结和阶段性成果较多,多领域、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偏少;作者群体的整体研究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高职体育教学正处于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中,很多教学内容涉及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日常锻炼项目等,另外,高职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对其进行充分研究,并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体育联赛的开设情况,对于高职体育教学带来的良性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时代发展的具体情况,形成了先进的校园体育教学理念,为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会,并为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全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改革发展缓慢,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操硕士学术论文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1981-2000年间我国体操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状况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操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状况反映了我国体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其变化表现为波浪式特征,依年代分为初步发展期、低谷期、次高峰期、相对下降期和高峰期五个阶段。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技术动作分析、体操教学、体操运动技术训练、借助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有关体操方面的问题等。研究还表明,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院系体操研究生论文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意义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体育高职院校具有独特的办学定位特色、办学体制和机制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教育资源特色,但目前存在众多办学特色误区,只有正确认识体育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结合地区资源特色才能办出一流的体育高职院校,促进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从健康中国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前景入手,分析了健康中国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定位,提出了促进健康中国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策略,旨为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我国打造健康中国助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第三次改革目标(工作过程的本位课程改革目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职业竞争力的背景下探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思路,研究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出发点,并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以体育教学和组织为媒介提高学生上述四种能力的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