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作品能够被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不仅是因为受到文字、语言、内容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原因是其巧妙地运用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来普及人性与人情,进而跨越地域限制,于人们之间传播.文章以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海边的卡夫卡》的成功传播为例,详细地阐述及分析了成功的文学作品被传播与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要建立创作意识、翻译意识与出版传播意识之间的联动机制。成功推进文学出版走出去,出版集团应与作者、译者及海外出版机构紧密合作,将文学作品的创作、翻译与出版传播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努力建构其联动机制,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海外接受。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后,外国文学出版主要局限在苏联作品、外国进步作家作品以及少数外国古典文学名著这些领域。60年代初期, 为了内部研究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以不同出版社的名义,翻译出版过一些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作品(俗称“黄皮书”),但为数很少,而且仅限内部控制发行。到了“文革”开始,翻译文学作品,除了《南方来信》外几乎绝迹了。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以后,人们才认识到有必要以新的目光来审视外国文学的出版。1978年,针对当时书荒的情况,文化部出版局决定由各  相似文献   

4.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与鲁迅、郭沫若等同属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大师级人物.茅盾的早期文学生涯是从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开始的,他起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随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致力于向中国民众翻译和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翻译观.茅盾与郑振铎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和翻译专业团体,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中国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黄嘉德(1908—1992),笔名蓝萍心、默然,福建晋江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大学教授。他早年潜心研究外国文学,对英国现代伟大戏剧家萧伯纳作品有深刻的研究与公认的独到之处,素有“萧伯纳研究专家”之称。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翻译出版《萧伯纳传》,产生很大的影响,晚年还对初版本进行校订、注释和索引,并重新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5W传播理论模式,分析了麦家作品《解密》拉美成功传播的作者、译者、出版商、文本、媒介及受众等核心要素,及其接受与文化传播效果.结合《解密》拉美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多元主体参与、与跨国出版集团及拉美本土知名出版社合作兼顾、基于市场需求构建中拉翻译合作机制、培养中国文学阅读"意见领袖"等策略,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成功走进拉美,推进中国形象海外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侯霞 《报刊之友》2013,(3):148-148
文章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大量运用及学习掌握外语人才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等变化给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带来的冲击,指出了当前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存在的周期短、抢译快译、跟风译、用流行语译等新问题,提出了不追求短期效益、选好作品、选好译者、精心翻译编辑;培养出一支中文外文兼通、出版业务精湛的编辑队伍;发现和培养更多翻译人才等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生命力通过翻译在海外得以扩展与延伸,但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简要梳理了鲁迅及其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传播历程,分析了其在法国翻译传播的特点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出版市场、翻译作品选材、翻译作品质量、出版营销以及读者反馈等维度,剖析葛浩文在出版场域中积累的各类资本及其转化机制,探究其如何利用资本转化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与接受。葛浩文翻译作品的海外传播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有助于深度理解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传播过程中的运行轨迹,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擘画出一条明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只有认识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动性、初级阶段性以及中西文化接受语境的不平衡性,才能在翻译历史观的视野下认识到目标语读者之于中国文学传播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目标语读者进行市场细分,在充分了解不同群体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旨趣的基础上,选择适切的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构建中西合璧的译者模式,融合全球文化消费视角,并构建现代的翻译作品出版营销机制,方可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中国文学外译的不利局面,从而实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俍民一生的翻译实践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联,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翻译选题及翻译策略方面都表现出独到的见解,其译作对当时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和出版大约出版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从1978年到80年代中期。国门的开放,思想的解放,以及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为外国文学作品的引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上海译文出版社等为代表的出版界,掀起了一个翻译、介绍和出版外国古典文学作品及其理论著作的高潮,把一大批长期被禁锢的优秀作品呈现给中国广大的外国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不但把触角延伸到拉美大陆那片神奇的土地,而且把视野扩展到东方文明古国的各个角落。正是这股“古典热”,才使得几乎被十年动乱所荒废的一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知道了莎士比亚、莫里哀、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祖国大地,我们封闭已久的“窗口”重新向世界开放,现当代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园地百花齐放,奇葩斗艳,自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曾几何时,各种题材、各种流派的作品竞相被译介,令与外国文学隔绝已久的中国读者耳目一新,如饥似渴地接受外来的新鲜养料。不论是让人似懂非懂的现代派作品,还是情节曲折动人的流行小说,在读者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著名的意识流作品《追忆逝水年华》吸引了大批读者排队购买,十几万套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西德尼·谢尔顿的《天使的愤怒》、《假如明天来临》及马里奥·普佐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考察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影视译介与传播过程,并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美学热”的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过程的特征、规律和效应做出阐释。研究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借助影视传播渠道,可以有效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其成功的传播实践为跨文化交流赋予了“审美”与“启蒙”的象征价值,也为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奠定了观念的基础。本文进而探索性地提出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美学路径”。  相似文献   

15.
罗念生是外国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以等身的译著和丰富的文学创作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从美欧游学归国后,罗念生将多年所学和自己的才华用于翻译事业,翻译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作品。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在整顿出版工作后已成为热门话题。为此,本刊选编了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并发表肖莹同志的《外国文学出版工作的回顾与反思》作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译介学》增订本主要关注的是翻译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怎么译”的问题上,也不能停滞在两种语言翻译的问题上,而要更加高瞻远瞩地从文化层面上展开对翻译的结果、翻译的传播与接受等的研究。该书的研究为译介学和翻译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拓了国内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加速了翻译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并为翻译文学找到了归属。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与出版的关系密切,译者、出版、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翻译作品的社会存在状况。中国女性文学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翻译出版活动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其出版和译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依据“翻译出版”理论,简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对外出版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出版的角度来探讨女性文学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如何选择翻译素材,如何坚持以受众意识为主,如何坚持女性主义翻译立场,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让世界听到中国女性的声音,以契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三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吃外国文学的饭——翻译和编辑工作。1955年,我从文物局调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以后就没有离开过编辑岗位。1989年8月我从上海译文出版社退休。去年冬天,新闻出版署主办了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1980—1990)。在全国43家出版社推荐的500种图书中,评选出39家出版社的96种获奖图书。计特别奖6种,一等奖19种,二等奖24种,三等奖47种。《文艺报》的消息说:“据了解,我国近10年来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图书达近7000种,国外有影响有成就的文学著作几乎都得到了翻译介绍。这次评奖,旨在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外国文学图书翻译出版沿着正确的方向繁荣发展。”对获奖图书总的评价是:“从选题、译著、编辑、印刷、装帧等各方面都代表了我国外国文学图书出版的最高水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将日本华人作家陈舜臣的一篇小说,翻译后投寄一家外国文学杂志。后来接到退稿信,说陈舜臣是华人作家,其作品不属外国文学。由此,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在图书分类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经查本校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