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梨 《出版广角》2016,(2):44-46
翻译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则是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有效地将中国文学译介至国外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学作品甄选、译者素养、翻译策略选择和翻译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析了当前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既是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是,传播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最终在交流互鉴中融合成为接受方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价值认同是理想的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其实践路径是文学文本必须实现“审美传播”。作为具体操作手段,按国际出版市场规律办事,较多地选择国外版权代理商和接受方译者等“他者传播”做法,是在“坚持商业出版”这个大的经营理念下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3.
只有认识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动性、初级阶段性以及中西文化接受语境的不平衡性,才能在翻译历史观的视野下认识到目标语读者之于中国文学传播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目标语读者进行市场细分,在充分了解不同群体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旨趣的基础上,选择适切的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构建中西合璧的译者模式,融合全球文化消费视角,并构建现代的翻译作品出版营销机制,方可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中国文学外译的不利局面,从而实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要建立创作意识、翻译意识与出版传播意识之间的联动机制。成功推进文学出版走出去,出版集团应与作者、译者及海外出版机构紧密合作,将文学作品的创作、翻译与出版传播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努力建构其联动机制,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海外接受。  相似文献   

5.
杨荣广 《出版广角》2015,(14):114-116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与我国现当代文化的源泉,典籍的对外翻译传播出版必然成为我国提升国际形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传播必然涉及我国固有意识形态与传播对象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并由此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及文本的接受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杨氏夫妇译介的《宋明平话选》,指出典籍外译中译者必将受到原语意识形态和译语意识形态的双重审查,从而阐明意识形态在典籍对外出版和传播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出版学视域下,翻译是出版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不仅需要关注翻译质量,还要考虑传播效果,翻译功能不限于传统译学中的翻译范畴,译者角色有待重新界定。文章通过总结湘军出版“走出去”成功案例,分析译者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的五种角色:选题阶段翻译出版主体的参与者、翻译阶段译作质量的把关者、编辑阶段出版团队的协调者、发行阶段译作传播的推介者、接收阶段译语受众的沟通者。译者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助于译者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提高翻译出版团队的运作效率,推动中华文化高质量“走出去”、高效率“走进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胡洁 《编辑学刊》2013,(1):90-95
当前,中国图书“走出去”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用其他语言准确、恰当地讲好中国故事.其中,译者和编辑的角色及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以翻译学的视角,阐释了对外出版翻译活动中异化与归化、译者主体性和读者中心化、意识形态等策略的运用,并对编辑的角色进行了定位,给出了“走出去”出版活动中一些编辑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翔实地考察了纸托邦的诞生、发展、现状,研究发现,纸托邦起初是陶建、韩斌、汪海岚等海外民间译者顺应技术、经济、文化潮流而建立的网站,后逐渐发展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国文学作品海外出版和传播综合体。它在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出版和传播等方面呈现鲜明特征。它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集聚了众多喜爱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出版者和读者,以出版机构、非营利文化媒介的实体样态,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和传播发挥着一定的桥梁作用。它启示我们,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进程中,需要借力助推剂,开拓新路径,打造质优译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十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实施五年以来,中国图书对外输出成果显著.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功能,提供了跨文化传播语境中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该研究基于对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商品图书出口数据的分析,对2006-2015年十年间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体量规模、地缘特征以及主题类型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分析,结合地缘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图书在“走出去”战略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为我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战略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出版数量以及图书馆馆藏数量逐年增多,中国文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传播力不强仍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大痛点.中国网络文学欧美热为研究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引发我们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再度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审视中国的对外出版翻译活动。对外出版翻译活动作为一项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活动,应考虑消除文化冲突,可以从文化移情、文化层次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进行组织、引导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史上的典型成功个案,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与《译丛》在出版定位、译介内容、翻译主体与出版发行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运营模式。毋庸置疑,对于当前正在孜孜探寻翻译出版模式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宏伟战略而言,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译介是翻译和传播结合的过程,受传播者、译者、受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渊冲提出的"创优之势"是对中国本土化文学翻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唐诗对外译介中,特别是在唐诗典故所承载的文化形象的传递和转换中,许渊冲既尊重原作的语言规范和文化特色,又兼顾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创译的手法塑造了能...  相似文献   

15.
韩辉 《出版广角》2015,(10):36-37
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文学,其"走出去"之路却始终步履维艰.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出发,以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探讨文学译介活动中的翻译模式和出版宣传,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诗经》的翻译出版迎合了域外读者在意识形态、诗学传统影响下所产生的阅读期待;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翻译策略的杂糅性以及出版机构的权威性构建的在域外传播的经典地位.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融进去”过程中构建和谐的主体间性,对话体系、形成完善的赞助人体系,解决政府助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翻译出版结构不平衡、译介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指出,构建中国诗歌“走出去”可持续发展体系需要建立广泛的联动合作机制和完善的出版数据库.  相似文献   

17.
吴小英 《东南传播》2012,(9):145-147
文化与翻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也必然凸显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文化选择性。林语堂在汉译英素材方面首先倾向于选择能代表中国文化正统的经史子集等儒道思想;然后主要选取与自己志趣相投的闲适文化、性灵文学;最后还侧重于择取讴歌女性和弘扬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助推器。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效却并不显著,优秀作品缺乏优秀译者,对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缺少营销推广,版权代理制度不成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文章结合中国文学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传播模式的五个环节去探析中国文学传播的困境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中国文学文化传播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创刊背景、刊物特点、翻译选材、翻译人才与译文质量及海外发行等方面比较了《中国文学》与《人民文学》英文版,分析探讨建国以来英文文学期刊的出版及对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20.
马攀可 《东南传播》2012,(7):129-130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对外传播中古典小说虽然凭借体裁优势吸引了一部分国外读者,但是存在着翻译困难、优秀译本少等问题,并且古典小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播存在差异。优秀译者的欠缺以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力成为阻碍古典小说对外传播的两个关键性因素,而培养优秀译者、普及中华文化成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